漲知識,心絞痛、高血壓竟然是頸椎病引起的

頸心綜合徵(cervical-cardiac syndrome)是指由頸椎病引起的心絞痛、心律失常、高血壓、眩暈症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表現的綜合徵,又稱“頸性綜合徵”、“頸椎性類冠心病綜合徵”、“性類冠心病”等,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但今年青少年發病率逐步增高,由於常被忽視而誤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等。

20世紀50年代Frolnent發現頸椎病與冠心病並存較常見,後又發現頸椎病可導致類似心絞痛的心前區疼痛,而長期誤診為冠心病。據統計,頸椎病中有18.4%~53.6%合併冠心病,約有13%為頸性類冠心病。

發病機制

本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目前主要認為:頸椎交感神鏈有上、中、下三個神經節,經叢星狀神經節發出節後纖維,三條神經為心上神經、心中神經和心下神經構成心叢,分佈於心臟,對心臟活動和冠狀動脈舒縮起著重要調節作用。

當頸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盤膨出或脫出、頸椎關節結構紊亂,骨贅直接或間接刺激或壓迫頸交感神經節,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叢受累,向下擴散至心臟中交感支,產生內臟感覺反射,引起冠狀動脈供血障礙,產生心絞痛或心律失常等症狀。這可能是交感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易合併冠心病的主要解剖病理基礎。

脊髓型頸椎病:骨贅刺激或壓迫脊髓血管,可造成側角交感神經細胞的功能障礙而導致冠狀動脈供血障礙。

椎動脈型頸椎病:骨贅刺激或壓迫椎基底動脈,造成供血障礙,可使腦幹及高位頸椎內的網狀結構缺血缺氧(特別是延髓內的心血管調節中樞對缺血缺氧尤為敏感),造成心臟活動及冠狀動脈舒縮障礙。

神經根型頸椎病:骨贅直接或間接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可產生類心絞痛。有研究表明,壓迫起源於C8-L1的胸前神經內側支可引起假性心絞痛。

原有冠狀動脈硬化的患者,頸椎病可對心絞痛產激發作用,這可能與椎旁交感神經受累有關。

臨床發現,與單純冠心病患者相比,合併頸椎病的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發作更頻繁、更重,易於靜息時發作。

臨床表現

頸椎病本身可引起心絞痛、心律失常、高血壓等類心血管疾病表現,當兩者合併存在時則表現更加錯綜複雜,在臨床上常被誤診,使得治療難以達到療效。

頸性類冠心病:是一種假性冠心病,又稱假性心絞痛、偽狹心症。通常病人有心前區疼痛,卻無心電圖改變,體檢、超聲、冠脈造影等檢查均正常,而頸椎影像學檢查存在病變。此類患者大多數具有左前斜角肌壓痛明顯,疼痛向左肩部放射等表現。多數按頸椎病治療後,症狀可很快消失。

頸椎病合併冠心病:其表現常具有典型心絞痛症狀併合並頸椎病的症狀與體徵,如胸悶、胸痛、心悸,常伴有頭痛、頭暈、頸肩背部疼痛,血壓波動等。心臟相關體檢、心臟超聲、血液及冠脈造影等檢查存在相應病變,心電圖通常存在異常,其頸椎病病史可能較長,治療上應兩者並舉,如忽視冠心病的治療,常導致嚴重後果。

故在臨床上,診斷時應注意頸椎病可能誘發冠心病心絞痛,在治療頸椎病的同時,定期做心電圖等檢查。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也應注意頸椎病合併存在的可能,最常見的引起類心絞痛的心外原因為頸椎病。

治 療

頸性類冠心病的患者,不嚴重者以日常生活幹預為主,一般預後良好。具體的治療方法包括糾正高枕臥位,使用約1個拳頭高的枕頭;避免長時間過度仰頭、低頭或長時間頭轉向一側;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頸項部受涼;適當的頸部體操等。

嚴重者應於專業醫院就診,可行牽引、物理治療,可輔助藥物(非甾體抗炎藥、神經營養藥、肌松藥等)緩解症狀,適當的按摩可能有效,但應注意謹慎操作,可能有脊髓損傷風險,必要時可行手術治療。

頸椎病合併冠心病者,應在冠心病治療的同時治療頸椎病,治療方案根據病人病情具體分析,有部分病例頸椎病好轉,心絞痛症狀隨之緩解。(好醫術心學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