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

村錄農記


楊家將是肯定存在的,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只是演義中的楊家將和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有很大的不同。

在演義當中,楊家上上下下一大幫子人,七郎八虎齊上陣,忠君愛國為江山,多少年來在國人當中傳誦不斷。但是真實的歷史上楊家將其實主要就只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金刀令公楊繼業,楊繼業的兒子楊延昭和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

不可思議吧,楊家從盛到衰,從來就只有三代人,沒有四代。至於那些寡婦徵西的故事,更是子虛烏有。是後人感念楊家的忠義,添枝加葉,演變而成的。

楊家將第一代金刀令公楊繼業,這是真實存在的,不過楊家最早保的不是北宋,而是北漢政權。公元979年,北宋發起滅北漢之戰,北漢不敵,不幸亡國。在這場大戰中,楊繼業(當時名為劉繼業)的威名震動北宋,後來劉繼業被趙光義收降,從此恢復本來的楊姓。

由於楊繼業在北漢時就時常和北邊的遼國作戰,經驗相對豐富,因此趙光義在收降楊繼業以後,讓其繼續鎮守北境,但同時又受到時任知幽州行府事潘美的節制。由於潘美嫉妒楊繼業的才華,故意不接意深入敵腹地的楊繼業,導致最後楊繼業被俘,後絕食而亡。

小說中將這段故事進行了細化處理,把楊繼業和潘美之間的個人矛盾上升到楊家和潘家兩家之間的矛盾,這樣處理戲劇張力十足,讀起來讓人頗有味道。

楊延昭是楊家的第二代,順便說一句,楊繼業的兒子不止楊延昭一個,還有延訓、延環、延貴等。但這些兒子基本上在歷史上都沒有很大的名氣,完全不像是演義中寫的七郎八虎那麼兇悍。

父親去世後,楊延昭扛起了楊家的大旗,他作戰勇猛,輕傷不下火線,深得朝廷和宋真宗的賞識。

楊家將第三代可不是楊宗保,穆桂英更是一個虛構出來的人物,楊家將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三子。他的出名是和另外兩個人綁在一起的,一個是范仲淹,一個是狄青,范仲淹發現了楊文廣的才能,而狄青給了他施展的舞臺。

楊文廣在對西夏的作戰中屢出奇招,為保衛北宋的邊境立下了汗馬功勞。至於楊家其他人,基本上是籍籍無名。但是有一點是必須肯定的,楊家三代忠君愛國,前赴後繼,英勇殺敵,血染疆場。

正是因為楊家將代表了當時國家的形象,所以後人便把楊家將的故事無限擴大,增加了大量不存在人物。雖然楊家將的故事後來已經完全脫離了史實,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後來的人們起到了一個正確的引導作用。

直到今天,為什麼楊家將的故事還在代代流傳,人們寧願相信演義裡面所講的事情都是真實的,就是因為我們需要這樣一種精神力量的鼓舞。大家在茶餘飯後說起楊家將,無不感嘆其忠勇,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楊家將已經成為了正義的典範,愛國的表率和忠義的代表。


小小嬴政


現代瞭解楊家將很多都是從評書或者影視劇作品開始的,關於楊家將最早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是明朝中期熊大木寫的《楊家將演義》。書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歷史原型的,比如楊繼業,就是宋史中的楊業,潘仁美就是宋史中的北宋第一名將潘美,其他高懷德、呼延贊、王貴、楊延昭等眾多人物都可以在宋史中找到。只是他們在小說中的事蹟和歷史中的有所不同而已。

歷史中的北宋楊家將第一代代表人物就是楊業,原名楊重貴(楊崇貴)。楊業父北漢麟州刺史楊信,又名楊弘信,楊業是其長子。楊業弟楊重勳(楊崇勳,楊重訓,古代人避諱的時候名字會比較亂),在楊信死後接任麟州刺史。楊業自幼被送到北漢開國皇帝劉崇處作為人質,因劉崇的喜愛,被收作養孫,名為劉繼業,和北漢的後兩位君主同輩,即劉繼恩、劉繼元。楊業在北漢時期,主要負責防守漢遼邊境,而在宋伐北漢時,作為抗宋將領,一直活躍在最前線,直到北漢滅亡,隨劉繼元投降北宋。

楊業降宋後,因為宋太宗趙光義認為他邊關經驗豐富,就讓他改回原姓,宋史稱為楊業,遼史稱為楊繼業,並被任命為鄭州刺史、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防守雁門關區域,被宣徽南院使,太原行府事,三交都部署潘美管轄。

在防守雁門區域時,楊業同潘美一起取得過對遼戰爭的多次勝利。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即公元980年,同潘美一起定下破敵計劃,潘美率董思願、侯美、鄧昭達等正面阻擊遼軍,楊業繞後突襲,前後夾擊,取得雁門關大捷,斬遼將蕭咄李,抓獲李重誨。楊業此戰號稱五百破十萬,從此遼人稱之為“楊無敵”。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隨潘美北征,同李繼隆、曹光實、梁迥等人一起攻入遼境,連續攻破寨壘36處,期間俘獲人口萬餘,牛馬五萬計,戰果頗豐,並迫使遼人達成和平協議。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作為西路軍副帥,隨西路軍主帥潘美出雁門關北伐遼國。北伐初期,戰果頗豐,連破寰、朔、應、雲四州。後因陳家谷兵敗,在狼牙村被遼軍箭矢所傷,匿於樹林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宋太宗聞之大慟,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諡號“忠武”。

文學作品中說是被潘美所害,潘美同時還射死了求救的楊七郎,其實都是文學作品虛構。前線指揮也只是策略意見不同罷了,王侁提議出兵,劉文裕附和,潘美同意,導致楊業陳家谷出兵,中計後,被俘身死。歷史中的王侁、潘美撤兵,應該也是真以為楊業勝了,結果很多人受小說影響,祭出一個又一個陰謀論,潘美也著實的冤枉。

北宋楊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為楊延昭,又名楊延朗。宋史中記載的,楊業共有七子,長子楊延朗(即楊延昭)、次子楊延浦、三子楊延訊、四子楊延玉、五子楊延瑰、六子楊延貴、七子楊延彬。宋史中“其(指楊業)子延玉亦沒焉”,即老四在雍熙北伐中同楊業一起戰死了。同時戰死的還有老將王貴和和賀懷浦,都曾是潘美的部下。楊業戰死後,“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相當於都官升一級,供奉官升副使,殿直升供奉官,更小職位的升殿直。楊業的這六個兒子都是善終。其中只有楊延昭繼續抗遼,其他人的事蹟不可考。

楊延昭在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中,為楊業先鋒官,在朔州城下曾“流矢貫臂”而越戰越勇,立下戰功。宋真宗鹹平二年冬(公元999年),當時楊延昭守遂成(今河北徐水縣西),時契丹來犯,延昭堅守城池數日。正好遇到天氣寒冷,延昭令軍士在城牆潑水為冰,滑不可上,智退遼兵,以戰功被升為莫州刺史。這年冬天,契丹再次南侵,延昭又在山西伏擊大敗遼軍,斬其將領,擢升團練使。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契丹侵犯保州(今河北保定),楊延昭兵敗,宋真宗免其罪,以觀後效。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重新被任命為都巡檢使、寧邊軍部署,防守邊境。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楊延昭曾率萬騎攻入遼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隨後宋遼締結澶淵之盟,半個多世紀再無大的戰爭。楊延昭卒於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年五十七。

楊延昭身為長子,被稱為六郎,實為遼人對延昭的稱謂。這個稱呼取義於北斗七星,七星中第六星開陽星是武曲星,主鎮幽燕北方,被遼人認為是他們的剋星。因此,遼人認為楊延昭是武曲星下凡,才稱楊延昭為六郎。至於說家族大排行,楊業只有一個親弟弟,應該不至於楊業有子時,他弟弟已經有五個兒子了,這有點不太靠譜。

北宋楊家將第三代的代表就是楊文廣,楊延昭第三子,兩個哥哥傳永、德徵(這兩人宋史中無記載)。宋史有云“延昭智勇善戰……。子文廣。”所以,大家不要再說楊家第三代是楊宗保了,也不要說楊文廣他媽是穆桂英了,這兩個人物在歷史上的楊家不存在,只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楊文廣跟隨宋軍征討農民起義軍張海。史書中記載“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討賊有功,升為殿直,出征前應該官職很小。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楊文廣被范仲淹看重,招入麾下,後來范仲淹起起落落,楊文廣也就被調出他用。楊文廣其後隨歷任各處官職,因為澶淵之盟,宋遼議和,宋遼邊境再無大的戰事,楊文廣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楊文廣曾追殺撤退的西夏軍隊,殺獲甚重,此後駐防宋和西夏邊境。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楊文廣換防到河北邊防,重新回到了宋遼邊境。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宋遼再起爭端,遼人爭奪代州領地,楊文廣獻陣圖和攻取幽燕的策略,“未報而卒,贈同州觀察使”。可惜楊文廣還沒等到朝廷的批覆就死於任所,享年七十五歲。

據一些資料顯示,楊家從楊文廣死後,搬出了天波楊府,此後,宋史再無楊家後人的記載。也有人考證說楊文廣和楊宗保是一人,文廣字仲容,讀音類似宗寶,這隻說明北宋楊家知名的還是三代,小說中還是為藝術需要杜撰的。而楊門女將,就純屬文學作品的杜撰了, 也許歷史上有相應的參考原型,卻都跟真實的北宋楊家無關。

北宋楊家三代都是忠勇報國,所以,我們還是要繼續傳頌楊家將的故事,歌頌楊老令公的忠誠愛國之舉,弘揚愛國精神。


奕天讀歷史


楊家將的故事,是有原型的。五代時期,北漢有名大將,姓楊名重貴,被北漢國主劉崇賜姓名為劉繼業。後來宋滅北漢,劉繼業拼死抵抗,最終被招降。宋太宗知道他英勇善戰,對其相當賞識,讓他恢復原姓,名業。但是人們習慣上還是叫他繼業,也就是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

楊業歸宋之後,主要在潘美(傳說中的潘仁美)手下工作,駐兵雁門,防禦北方的遼國。潘美是宋朝的大將,宋軍攻南漢、滅南唐、徵北漢,他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楊業和潘美的合作,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太平興國五年,遼軍十萬進犯,楊業率數百精騎繞至敵後,與潘美大軍合擊,大敗遼軍。兩年後,他與潘美再次擊破來犯之敵,斬首三千,而且乘勝追擊,直入遼境,破壘三十六,俘獲遼民萬人、牛馬五萬。

雁門大捷,樹立了“楊無敵”的威名。遼軍一見楊業的旗幟,便自動退卻。相比之下,統帥潘美反而沒有他那麼風光。潘美當然是有失落感的,甚至還採取過不光彩的手段。據史料記載,當時“主將戍邊者”多嫉妒楊業,有人寫密信給皇帝,訴說楊業的種種不是。這也是為尊者諱,主將當然就是潘美。宋太宗把這些密信都原封不動地轉給楊業,以示信任,但也沒有對寫密信的人進行批評或懲罰。這是統治者慣用的手段,讓下屬互相牽制,爭風吃醋。如果幾個下屬真的團結起來了,他反而不放心。

雍頤三年,宋太宗決定大規模北征,收復幽雲故地。宋軍兵分三路,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出雁門關,目標是攻取關外諸州,並與中路軍會合。戰爭前期,宋軍進展順利,西路軍連克寰、朔、雲、應等重鎮。但是,遼軍採取誘敵深入、斷其糧道的戰術,扭轉了戰局。宋軍東路軍潰敗,中路軍撤退,西路軍則奉命掩護關外居民遷入內地,形勢相當不利。

在這種形勢下,楊業以為遼軍勢大,不可爭鋒。但是監軍王侁卻指責楊業怯懦,逼其出雁門正面迎敵。統帥潘美,此時雖然沒有支持王侁,卻在一旁默不作聲(真是老奸巨滑)。楊業無奈,只得出戰,臨行請求潘美在陳家谷兩側埋伏弓弩手接應。

在遼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宋軍慘敗。楊業且戰且退,退到陳家谷時,手下只餘百人,而約定好的弓弩手不見人影。不只是弓弩手沒有,整個潘美大軍都早就撤走了。楊業仰天長嘯,苦戰不休,最後被遼軍俘虜,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戰死在陳家谷。

楊業父子的死訊傳來,朝野無不憤慨。皇帝對這件事的處置,是將王侁除名配金州,潘美“降三官”(降了檢校太師等虛銜,等於罰酒三杯)。這樣一來,老百姓的議論就更大了。關於楊業父子的傳說,在北宋便開始變得有富有戲劇性,逐漸形成了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

事實上,楊業也確實有七個兒子,除延玉外,其餘六人為延朗、延浦、延訓、延壤、延貴和延彬。但是,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全部上過戰場,更不存在當了番邦附馬的楊四郎、出家當了和尚的楊五郎、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楊七郎。正史中主要記載了楊延朗。他應該是楊業的次子,因為避皇帝祖先的諱改為楊延昭。楊業生前,最看重楊延朗,常帶他參加重要戰鬥。楊業戰死後,他還繼續領兵打仗,威震西北,人稱楊六郎,很有可能是因為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六。

楊延朗的兒子楊文廣,子承父業,長期與西夏作戰,也是一代名將。但是在傳說中,楊文廣變成了楊延朗的孫子、楊宗保的兒子。事實上,並沒有楊宗保這個人。既然沒有楊文廣,也就沒有穆桂英的事了。楊門女將,包括佘老太君,都是杜撰。故事為什麼要這麼編呢?突出“慘烈”兩個字。想想看,一家大老爺們都為國戰死了,連老太太、兒孫媳婦、燒火丫嬛都上了戰場,這不叫“鞠躬盡瘁,死而不已”嘛!其實,楊業祖孫三代為國殺敵的故事,不用藝術加工,已經足夠震撼。我倒是更希望看到好人有好報,楊家子孫至少在宋朝能夠過上好日子的故事。


龍鎮


歷史上真的存在楊家將,只不過不像演義裡那麼傳奇。楊家將第一代楊業,原名楊重貴,又名劉繼業。原是北漢人,驍勇善戰,戰績卓越,被稱為北漢第一猛將。劉崇對楊業十分賞識,收為義孫,賜名劉繼業。

北漢滅亡後,劉繼業歸順北宋。宋太宗知道劉繼業的威名,所以封他為左領軍大將軍。從此,劉繼業改回楊姓,單名為業。注意,楊業並不是投降北宋,而是北漢滅亡後,才歸順的北宋。從此,楊業把畢生精力都放在了對抗遼國上,最後被俘,絕食三日而亡。



其長子楊延昭也是一員猛將,到了他這一輩,宋朝與遼國的形勢趨於緩和,楊延昭主要對遼進行防禦戰爭,維護邊疆穩定,深受百姓愛戴。而楊延昭在《楊家將》中是楊業第六子,其實是長子。


到了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時期,宋朝已經與遼議和。雖然楊文廣依然存留著祖上對於統一北方的遠大理想,但是已經無用武之地,如此抱負更是難以施展。此後,一直到北宋滅亡,楊家都沒有再出什麼厲害的人物,所以他們慢慢搬離了天波府,而天波府也逐漸淪為了楊家的祠堂。一代忠良世家就此沒落。


歷史密探


在歷史上真的存在楊家將

楊家將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保衛國家,是人民安居樂業,英勇善戰,為宋朝立過無數戰功

據有關專家學者的考證:在《資治通鑑》中寫道,楊業的父親楊信是“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土豪,自為刺史”。也就是說在《資治通鑑》中確實有楊業的記載,但對其子嗣的記載以及事蹟不夠詳細。

大文豪歐陽修在《歐永敘集》卷二《楊琪墓誌》中寫道,“君諱琪(楊業的第一代孫)字寶臣,姓楊氏,麟州新秦人也。這一記載也證實楊家將在歷史上是有存在的

楊業是楊家將第一代,其名乃北宋宋太宗所賜,楊業本名叫楊崇貴,當時正處於五代的那個混亂而特殊的時代,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當時北漢劉崇的賞識,並將他視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由於他的戰功卓越,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在宋太宗征戰北漢時,劉繼業太原城頭苦戰防守,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

楊業最後死於與遼國的戰爭中,楊業遇遼軍戰敗,身受幾十處傷,士兵都已陣亡,及時這樣仍然殲敵數十百人,戰馬也受了重傷,最後被遼軍生擒。其子楊延玉及其部將王貴等人皆戰死沙場,最後楊業絕食而死。


大武漢新媒體


1

那天黃昏,殘陽如血。

已與遼軍廝殺一整天的楊業,帶著創痛、疲憊,和僅剩的殘軍,來到了陳家谷。

出戰之前,楊業哭著與自己的頂頭上司潘美告別,並請求在陳家谷預先設下步兵強弩,等他轉戰到此的時候接應支援。

他對潘美說,如果不這樣做,則“無遺類”矣!

潘美答應了他。

然而此刻,模糊的視線透過血水和夕陽,楊業發現陳家谷空空然。

約好的援兵一個也沒有出現,遼軍的鐵蹄聲卻在耳邊轟轟迴響,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楊業拊膺大慟。沒有援軍,也就沒了生還的希望。他對身邊殘存的將士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兒,跟我一起死在這裡,不值。快跑!活下來,把今天的事報告給皇帝!

眾人卻都哭著不肯走。

遼軍追兵到了,夕陽之下,血色為山谷又添了幾抹紅。

楊業力戰,“手刃數十百人,身被數十創”,卻因戰馬重傷,終被遼軍擒住。陳家谷的宋軍,果然“無遺類”。

▲ 楊業(?-986),影視劇照

遼軍統帥耶律斜軫見生俘楊業,便親自來勸降。

此情此景楊業似曾相識,宛若七年前,在太原城頭。

那時楊業的老闆不姓趙,姓劉。

2

楊業,原名重貴,跟後晉出帝石重貴一個名。

少年時期的楊業,倜儻任俠。不好讀書,卻善騎射,每次出去打獵,打到的獵物總比別人多。曾有豪言壯語:

“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

由於其父楊信,是北漢的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所以從弱冠之年開始,楊業便在劉崇帳下效力。

劉崇?北漢的開國君主。

公元951年,後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滅了後漢。同年,割據河東的劉崇在太原稱帝,其國史稱北漢。

由於與後周有不共戴天之仇,北漢要想立國就必須打著“正統”的旗號與中原政權爭鬥,正如三國時期的蜀漢之於曹魏一樣。南方的越、閩等國,尚可向中原政權稱臣,保一方割據,保一時平安;但北漢不行,它只能不停地戰鬥。

楊業在北漢為將,便意味著他將與後周,以及後來的宋朝為敵,直到雙方分出高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五代十國中,只有北漢在北方割據

楊業沒有讓劉崇失望,成年後的打獵小能手在戰場上驍勇異常、屢立戰功,成為對抗後周和宋朝的主力戰將。憑藉著楊業等人死戰抵抗,以及盟友遼國的援軍,北漢在後周和宋數次北伐中,頑強地存活下來。楊業的名聲也在兩軍陣前傳播。北漢的國人,稱他為“楊無敵”。

公元979年,宋軍再度圍攻太原。

這一次北征太原,宋太宗趙光義做足了功課。考慮到歷次北伐失敗,皆因遼國援軍攪局,這一回宋軍決心好好打援。

在白馬嶺,遼國援軍和宋朝打援部隊隔河遭遇。遼軍監軍急於求戰,不聽主將的意見執意渡河攻擊宋軍,而宋軍則趁遼軍半渡發起攻擊,遼軍不敵,大敗而還。

▲ 宋滅北漢

沒了遼國援軍,陷入重圍的太原便成了孤兒,城破是早晚的事。最終,北漢末帝劉繼元選擇投降。

彼時的楊業,正在太原城東南牆據城苦戰,“殺傷宋師甚眾”。在老闆劉繼元的招降下,楊業這才“北面再拜慟哭,釋甲來見”。

三國時期蜀漢末年,姜維等人在劍閣抵擋鍾會大軍,不想被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當後主劉禪投降的消息傳到劍閣的時候,蜀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如今在太原城頭,數百年前姜維的心情,楊業親身體驗了一回。

▲ 姜維之怒,感受一下?

3

久慕“楊無敵”之名,在太原城下,趙光義接見了這位太原降將。

在友好而親切的氛圍中,趙家皇帝數次稱讚楊業的勇武,並告訴他自己打算馬上北征契丹,收復幽雲,“恢復舊疆”。

有感於對方不計前嫌,有感於民族大義,楊業表示願意為新主效勞。

趙光義大喜,授予楊業右領軍衛大將軍,繼續讓他帶兵。

讓一個新降的將軍帶兵,這是對降將最大的賞賜。

由於楊業“老於邊事”“洞曉敵情”,在宋軍高粱河之戰敗北班師之後,趙光義便任命楊業為代州刺史,繼續負責河東邊境對遼國的防務。而當時總督河東軍務的三軍主帥,是宋朝名將,潘美。

▲ 潘美(925-991)

說起潘美,可能有的人會感到陌生,但一說“潘仁美”,恐怕十有八九都知道。

在有關“楊家將”的各種小說、戲劇中,以潘美為人物原型的“潘仁美”,是坑害楊家將的罪魁禍首。這人不但不仁,更不美,說他“十惡不赦”都不為過。每一個看楊家將故事的讀者,都恨不得把這個“老奸賊”撕成碎片。

▲ 潘仁美,人一點也不美

但,歷史上的潘美卻不是這樣的。

在成為楊業的上司之前,潘美已憑藉平南之功名滿天下了。而在河東任上,潘美和楊業合作得也很好。

公元980年,遼軍南下攻打雁門關。在潘、楊二人的籌劃下,潘美率大軍正面抵抗,而楊業則領一支軍馬繞到遼軍背後。二人前後夾擊大敗遼軍,殺死遼國駙馬,活捉遼軍統帥。

這一戰堪稱宋遼戰爭史上,宋軍最為酣暢淋漓的一場大勝。也是潘、楊二人軍事生涯的巔峰。尤其是楊業,因為打得太猛,讓契丹人都怕,以致後來一見到楊業的旌旗就跑路。

▲ 雁門關,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有景點

戰後,二人都升了官。

立功升官,這對年已56歲的潘美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了。而對太原降將楊業來說,卻十分搶眼。許多邊將對此不服,史載“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

後世有人認為,“潛上謗書”構陷楊業的,正是潘美,說潘美嫉賢妒能。

這種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

一來,潘美當時是楊業的上司,上司向皇帝反應下級的情況,直接打報告就好了,用不著“偷偷上書”;

二來,從雁門關之戰後潘、楊二人升官的情況來看,潘美顯然將戰況如實上報,沒有隱瞞楊業的戰功,如何“嫉賢妒能”?

三來,二人因同功受賞,身為上司的潘美卻偷偷給身為下級的楊業告狀,這不是自打臉嗎?

然而造化弄人,左右楊業命運和生死的決定權,最終還是交到了潘美的手上。

4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三年,經過數年的厲兵秣馬,宋軍再度北征。

按照趙光義的部署,徵遼大軍分東、中、西三路。東路軍以曹彬為首,以十萬宋軍主力,聲稱直取幽州(今北京西南),但實際上卻是為了牽制遼軍主力,為中、西兩路的進軍打掩護。

中路軍的統帥是田重進,領兵出太行山谷飛狐口,直取蔚州(今河北蔚[yù]縣);西路軍則奪雲、寰、應、朔等州,統帥自然是潘美。楊業作為副帥,也隨軍出征。

起初,皇帝制定的作戰計劃執行得還算順利。東路軍的統帥曹彬,是與潘美齊名的宋朝名將,宋朝平定南方就是靠這倆人。在曹彬的指揮下,東路軍一直吊著遼軍主力,而中、西兩路則趁機進軍,攻城略地,形勢一片大好。

▲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

福禍相依,好的形勢往往孕育著危機。

眼見中、西兩路戰功累累,而自己身為主力卻寸功未立,東路軍諸將心裡失衡了,紛紛要求主帥曹彬領軍進攻。

按說身為一軍之主,這仗怎麼打理應曹彬說了算。但奇葩的事發生了:

面對眾將請戰,曹彬居然“不能制”,只得在眾將慫恿下率軍出擊,裹糧前進。

廣袤的華北平原,一如草原一般一望無際。在這種地形裡,遼軍騎兵的機動性被髮揮到極致,前出的宋軍很快糧道被斷。

宋對遼,以步制騎,跑得沒人家快,欲戰抓不住人家主力,欲退又免不了被對方騷擾,軍中無糧,雪上加霜。終於,岐溝關一戰,十萬宋軍主力一戰崩潰。

▲ 曹彬(931-999)

失去東路軍壓場,作為偏師的宋軍中、西兩路顯然打不過遼軍主力。

如今敗局已定,趙光義痛心疾首,不得不下令讓中、西兩路軍隊放棄已佔領的城市,班師回國。他特別叮囑西路軍潘美,將雲、寰、應、朔四州百姓遷回關內。

自古以來,打仗撤退都是一個技術活。在小說《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北伐,撤退時常常能佔魏軍便宜,設個伏,殺對面一兩個大將。但在現實中,要想從戰場全身而退,真的不要太難。再加上帶著百姓一起撤,那難度簡直噩夢級。

▲ 記得《三國演義》裡面的當陽之戰嗎?

這人怎麼撤,西路軍副帥楊業率先發言:

“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今山西大同)之眾先出。

我師次應州(今山西應縣),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今山西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

▲ 楊業的方案,調動遼軍向東,以便西面三個州的百姓撤離。

楊業所說的,是一個調虎離山之計:撤民從最遠的雲州開始,而宋軍則攻打東邊的應州吸引遼軍主力,由此讓開西邊雲州—寰州—朔州的道路,正好讓百姓撤離。四州百姓全撤不現實,但撤走三個州的百姓,還是可以拼一拼的。

楊業話音剛落,一個聲音便表示反對。

說話的不是主帥潘美,而是監軍,王侁[shēn]。

5

王侁,是一個很有來頭的人。其父王樸,是五代後周名臣,是周世宗柴榮的臂膀。這人有多牛?宋太祖趙匡胤曾說:

“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言外之意,要是王樸還活著,天下輪不到趙家人來坐。

有著這樣的家世背景,王侁一開始起點就很高。加上他與趙家兄弟關係一直很鐵,所以被視為親信。王侁本人也很有能力,在太祖、太宗二朝立過很多功,是那種既聽話,又會辦事的“人才”。

但這人有一點不好,“性剛愎”,很自以為是,作為皇帝的眼線,又十分多疑。

某次,王侁送還遼國使臣來到邊境,捕風捉影地打報告說邊境主帥的親兵有很多與“境外人士”勾結,建議全換新的來。趙光義聞此便派了一批內地的士兵前去替換。然而那些親兵聽說要被人替換,大多不願意。於是王侁便找了其中幾個領頭的,殺了。這才完成換防。

這手段也算是狠辣的。

▲ 宋朝的監軍,最出名的一個該是童貫了

此次雍熙北伐,王侁作為監軍隨軍出征。聽到楊業的方案,當即表示反對。反對的理由很奇葩:

“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

按王侁的意見,楊業出了雁門關應直接北上去寰州(今山西朔州東),與遼軍決戰才是,不然就是“畏懦”。

楊業據理力爭:

“不可,此必敗之勢也。”

王侁笑了笑:

“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此話一出,便戳中了楊業的命門。

你不是號稱“無敵”嗎?不是很能打嗎?怎麼今天卻不敢與遼軍交鋒了?

——難道你有二心?

懷疑一個降將的忠誠,這是對降將最大的打擊。

楊業一聽這話,便知再爭無用,誰讓這“無敵”的名號,得自太原呢?

“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現在你既然說我怕死,那我就只能去死,“當為諸公先”了!

▲ 監軍逼死人,宋朝之前不是沒有過

昔日唐朝安史之亂,監軍邊令誠勒令高仙芝、封常青出潼關迎敵。二人不從,邊令誠斬之,全軍大呼“枉”。之後哥舒翰繼之,不得已大哭出戰。

此時的楊業,心裡當作何感想呢?

6

在與潘美約好在陳家谷佈置步兵強弩接應之後,楊業便率軍出戰了。

兩個方案,哪一個手握戰場主動?哪個靠譜穩妥?久經戰陣的潘美心裡一定很清楚。望著楊業遠去的背影,潘美深知這位跟自己共事七年的部下,此去凶多吉少。

但事情的詭異之處就在於此:

整個軍議過程,身為一軍主帥、戰場經驗豐富的潘美,一言不發。

更離譜的事還在後面。

當日,潘美和王侁的確如約在陳家谷佈陣,等待接應楊業。然而剛等到中午,王侁便等不及了。他派人登高眺望。不知道望者看到了什麼,王侁就以為楊業已經打敗了遼軍。

為了爭功,監軍王侁帶著將士們紛紛離開陳家谷。身為一軍主帥的潘美,“不能制”。

又是一個“不能制”。

▲ 宋朝君臣實在是被五代的武人政治給嚇到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本該說一不二的一軍主帥,軍議的時候竟然一言不發,打仗的時候好不容易發言了,卻被當做空氣。

究竟是什麼,讓一個62歲德高望重的老將噤若寒蟬?

答案就在趙家皇帝身上。

宋朝立國,為了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轍,“重文輕武”成為帝國的主旋律。對武將,即使如潘美、曹彬這樣的功臣也是不放心。

為了控制軍隊,趙家皇帝如前朝皇帝那樣,派駐監軍監督將領。這些監軍雖然人望資歷不及主帥,但由於是皇帝的“身邊人”,因此頗受主將忌憚,常常以此干預軍議。

王侁與楊業,一個是皇帝派來的監軍,另一個是主帥麾下的戰將。王侁點楊業的名,又是譏諷楊業“畏懦”又是懷疑楊業“有他志”,實際上也是敲山震虎,做給潘美看。

此時的潘美已年過花甲,功業什麼的事小,保全晚節事大。自然不敢依仗主帥的身份跟王侁爭對錯。一旦監軍大人將事情添油加醋報告給皇帝,縱使仗打贏了,皇帝又會怎麼想呢?

何況潘美的兒媳婦,是太祖趙匡胤的孫女、秦王趙德芳之女。有這層關係在,就已經很讓人睡不好覺了:

誰知道趙光義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呢?

所以皇帝說的話,都是對的;皇帝的代表說的話,都是對的。老將在監軍面前,只得如此。

7

王侁等人帶兵離開陳家谷,途中又聽說楊業打輸了。一看沒功搶了,王侁立馬“麾兵卻走”打道回府。只留空空陳家谷,以待如血殘陽。

陳家谷為什麼沒有援兵?楊業自然是不知道其中曲折了。如今傷痕累累,身陷囹圄,楊業橫了心:

上一次投降,那是因為國君投降在先。而今兵敗被俘,絕無投降兩次的道理——唯有以死明志。

面對老對手耶律斜軫,楊業說了:

趙家皇帝待我不薄,我本想以討賊捍邊作為報答,如今反被奸臣逼迫,以致兵敗,又有什麼臉面苟且求生呢?

絕食三日後,一代名將傷重而死。

楊業死後,趙光義很是悲痛,對楊業各種表彰,還賜給楊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作為撫慰。而那些楊業之死的“責任人”,主帥潘美被降職三級,監軍王侁罷官,流放金州(今甘肅榆中),其他責任人也都受到了相應的處置。

對此,楊家上下感念皇帝的恩德,感謝皇帝主持公道。並表示將繼續為趙家的天下赴湯蹈火。

公元1004年,契丹入寇。楊業之子楊延昭力勸宋真宗堅決抗擊,自己也率軍殺入契丹境內,斬獲頗多。

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也繼承父祖之志,投身軍旅,受范仲淹的起用,跟隨狄青一起鏖戰西夏,後來就連宋英宗也說了:

“文廣,名將後,且有功。”

至此,楊家祖孫三代一門忠烈,為了保衛趙家人的天下征戰沙場。他們的事蹟被改編成各種故事、劇本,被眾人口口相傳。一個忠君愛國的完美將領的形象,就這樣家喻戶曉。

至於當年的楊業之死,要怪就怪“潘仁美”吧!


最愛歷史


關於楊家將的故事,已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地流淌了上千年,人們不斷從小說、評書、戲曲、電影、電視劇的精彩演繹中,形成了對楊家一門忠烈的敬佩和讚頌。

楊家將為抵抗遼人的侵略,橫刀立馬,前赴後繼,馳騁疆場。楊老令公血濺李陵碑後,楊家七子繼承父志,義無反顧地投身抗遼一線,差點滿門犧牲。

最後,楊家的所有女人,在佘太君的帶領下,以柔弱的雙肩繼續擎起抗遼大旗,直面遼人的彎刀和鐵騎,繼續捍衛大宋的尊嚴和百姓的安康,書寫了一段抵抗外辱、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壯美詩篇。

(影視中的楊家將)

當然了,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中的楊家將,但歷史終歸不是藝術,真實的楊家將還是和戲曲熒幕中的故事存在很大的差別。那麼,歷史上的楊家將究竟是怎樣的呢?

一、關於天波府。

在楊家將故事中,天波楊府位於北宋都城東京城西的金水河邊,是宋太宗趙光義為表彰楊業的不世之功,特賜金500萬為楊家修建的府邸。在楊府落成之日,趙光義親自前往參加慶典,並御書匾額“天波府”,以褒獎楊家忠君愛國的精神。

此後,當滿朝文武官員途經此處時,必須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彰顯對楊家的敬重。

不過,在當時的開封城裡,並沒有“天波府”,只是在相同位置上,有一個楊業的普通府宅,當然也不是宋太宗恩賜修建的。

楊業以身殉國後,這個府宅改為了家廟,取名“孝嚴寺”。現在的“天波府”修葺於1992年,集公園、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於一身,成為了後人瞻仰和祭奠楊家將的場所。

(楊業劇照)

二、關於楊業。

楊業是楊家將第一代,字重貴,其父楊弘信是麟州當地的土豪,曾自立為太守,後歸附北漢。20歲的楊業隨即得到了北漢皇帝劉崇的賞識,被授予侍衛親軍都虞候。他驍勇善戰,屢有戰功,後升任建雄軍節度使。

北漢滅亡後,楊業歸降北宋,被趙光義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不久後,因其“老於邊事,洞曉邊情”,趙光義又讓他出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由此開啟了他在宋朝戍邊抗遼的重任。

公元980年3月,遼人發兵10萬侵犯雁門關,楊業以區區3000兵力,繞道遼軍背後,在馬尾山紮上樹枝,造成大軍壓境的假象,從而大破遼軍,並親手斬殺遼軍主帥蕭咄李,俘獲遼軍都指揮使李重海。

公元986年,趙光義決心收復燕雲十六州,組織了3路大軍征討遼軍,其中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楊業擔任副職。西路軍所向披靡,接連擊潰了耶律斜軫等部,攻取了幾個州縣。但其他兩路宋軍進攻不順,趙光義下令撤退,並命令楊業負責掩護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的百姓撤離。

楊業臨危受命,在保護百姓的戰鬥中身中數箭,所部全軍覆沒,不幸被俘。但楊業寧死不降,絕食數天而死。

(楊延昭劇照)

三、關於楊家第二代。

在楊家將故事中,楊業的後代一共有七狼八虎,個個能征善戰,勇猛無敵,但由於大奸臣潘仁美的陷害,導致其中的六人殞命戰場,只剩一人回來。

實際上,歷史上楊業有6個兒子,最為有名的是長子楊延昭,其餘5個兒子靠著父親的功勞,恩蔭得到了微小的官職,一生碌碌無為。

楊延昭很小就隨父征戰,在雍熙三年攻取朔州城時,29歲的楊延昭被流矢射穿臂膀,但仍堅持戰鬥,終於攻克朔州。

在楊業死後,楊延昭接過了父親抗遼重擔,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遂城保衛戰。

公元999年冬天,遼國蕭太后集結20萬大軍入侵北宋,遂城成了遼軍首當其衝的目標,而駐守遂城的正是楊延昭。楊延昭以數千兵力阻擋了蕭太后的數十次猛攻,儘管城牆屢被擊垮,士兵死傷慘重,但楊延昭硬是沒讓蕭太后前進一步。

面對數十倍於己的遼軍,楊延昭心裡明白,如果沒有出奇制勝的方法,遂城遲早會落入敵手。於是,智勇雙全的楊延昭想出了一個辦法,動員全城軍民在滴水成冰的晚上,將城裡的水澆到城牆上,利用嚴寒的天氣把城牆凍結起來。

第二天一早,當蕭太后面對一座如同水晶般熠熠發光的城池時,束手無策,只得下令撤軍。

因為楊延昭在和遼軍的戰鬥中,鮮有敗績,遼人認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天狼星轉世,鎮守北方,由此送他綽號“楊六郎”。

公元1005年1月,北宋和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由此罷兵,宋真宗升任楊延昭為保州防禦使。9年後,楊延昭病逝。

(楊文廣劇照)

四、關於楊家第三代。

楊家第三代中,青史留名的是楊延昭的三子楊文廣。楊文廣出生於公元999年,以父蔭為官,曾得到范仲淹的賞識,先後任職侍衛親軍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最後官至防禦使。

五,關於楊家女將。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存在,只是在清代的《保德州志》中提到過,“楊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這個“折德扆女”也許就是佘太君的原型。當然,歷史上也沒有楊宗保其人,穆桂英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我之前回答過。楊家將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但並不像戲曲和小說中說的那般。宋初一共出現過五大名將世家,分別是曹彬的曹家將,李處耘的李家將,種世衡的種家將,折從阮的折家將,以及楊業的楊家將。其中曹家、折家傳承最為久遠,世代為將,一直到北宋末。

楊家將起源於麟州楊氏,楊業最初效力於北漢,並被賜姓劉(北漢皇室姓劉),稱劉繼業,後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楊業歸降大宋,恢復楊姓。歷任鄭州刺史、代州刺史、雲州觀察使等職,雖為降將,但頗為重用。

楊業妻子為府州折氏(也就是折御勳和折御卿那個折家),應為身處亂世採取的政治聯姻,也就是我們說的佘太君。共有楊延昭(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和楊延彬七子。

楊家將最為人熟知的自然是楊太公含冤而死、血戰金沙灘和楊門女將,不過這些大多屬於虛構或根據歷史事件改編而成。

一、關於楊太公含冤而死

公元968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西路軍主帥為大將潘美,楊業為副將;東路軍主帥為大將曹彬,崔彥進為副將;中路軍以田重為主將。東路軍和中路軍進展甚速,先後攻佔諸多軍事要地。

時值北遼國主年少,戰鬥持續順利的情況下導致北宋將領輕敵冒進,三路大軍逐漸失去了互為犄角相互支援牽制的作用。在北遼蕭太后及大將耶律休哥的部署下,東路軍和中路軍先後受挫大敗。

此時,西路軍監軍王冼、劉文裕依然堅持進攻,楊業反對,反被誣陷心懷不軌。無奈之下,楊業領兵出征,遼兵佯敗,王冼等人見遼兵敗退,為了搶功,立即揮軍追擊,潘美阻止不及,後果然中計,無奈之下只得撤退。

此時三路大軍均遇阻,趙光義於是下令大軍掩護已佔領的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百姓內遷。楊業率不足萬人斷後,卻被遼軍十萬大軍圍困,遼軍圍而不攻,待潘美來救,潘美識破遼軍詭計,果斷掩護百姓後撤。遼軍等待三天不見援軍來救,於是下令進攻,楊業大軍全軍覆沒,楊業力盡被擒,後絕食而亡,二子楊延玉戰死。

此戰被戲說成分較大,但仔細分析卻經不起推敲。首先潘美貴為宋初名將,一生征戰,說他貪生怕死是不合適的,說他嫉賢妒能也不應該,否則也不會在軍中聲望頗高了,要知道宋初名將除了他潘美,可還有個和他旗鼓相當的曹彬呢。其次,此時趙光義登基不過十年,他繼位本就傳言頗多,名不正言不順,登基後便逐步罷免了趙普、高懷德等重臣,對於軍方的潘美、曹彬豈能沒有防範?我猜潘美雖為主將,恐怕也甚是忌憚監軍王冼和劉文裕的。最後,楊業戰死,趙光義也極為憤怒,但卻只降了潘美兩級,王冼和劉文裕卻被重處,顯然也是明白其中因果的。

二、關於血戰金沙灘

血戰金沙灘一戰戲說成分也很大,一戰之下楊家一門男丁幾乎全部戰死或被俘,但根據史料記載,卻並非如此。楊家自然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楊家女將的故事了。

楊家將第二代較為出名的是楊業長子楊延昭(楊延朗),官至防禦使,後戰死。兄弟楊延浦、楊延訓官至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官至殿值。

楊家將第三代較為出名的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官至防禦使。

楊家將第四代最為出名的是楊文廣之子楊懷玉。

三、題外話:宋初五大名將世家

楊家將就不另說了,只簡單介紹一下其餘四家。

曹家將:“北宋第一良將”曹彬,曹家大約是將門家風流傳最久的名將世家了。

第二代:曹璨、曹珝、曹玹、曹瑋、曹玘、曹珣、曹琮,都有將帥才,以曹璨、曹瑋最知名,尤以曹瑋為北宋第一流的名將。

第三代:為將者有:曹璨之子曹儀,曹瑋四子曹僖、曹倚、曹偀、曹倩,曹琮之子曹佺、曹修,曹玘之子曹佾及曹傅等人。

第四代:曹佾之子曹評在宋徽宗朝曾任馬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曹誘官至安德軍節度使,曾以樞密副都承旨的身份權勾當馬步軍司公事。曹誘之孫曹湜尚公主,繼為武職。曹璨、曹瑋及曹琮的後裔,也有統軍為將者,其中曹誦在宋哲宗、徽宗時,歷任馬、步軍司主官;曹琮之孫曹詩為駙馬,擔任武職。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到北宋滅亡之際,曹氏後人曹曚仍為禁軍大將。曹氏為將,一直延續到南宋高宗時。可說與北宋王朝相始終了。

種家將:種家是宋代唯一的文臣出身而成名將世家的奇特家族,三代都是進士出身,文職起家,而終成名將。

第一代:種世衡,字仲平。乃種諤之父(即“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之祖父(即“小種經略相公”),重氣節,有才略。

第二代:種詁、種諤(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

第三代:種諤子种師道(小經略相公)

折家將:折家將起自五代時期的名將折從阮,原系鮮卑族拓跋氏之後裔(亦說党項或羌族人)。折家是雲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將世家。

第一代:折從阮

第二代:折德扆(永安軍節度使)、折德願。傳聞佘太君便是折德扆之女。

第三代:折德扆之子折御勳、折御卿兄弟

第四代:最知名的為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

第五代:主要有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

第六代:以折克行最為知名,他隨名將種諤抵禦西夏軍隊,“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記載)。“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折可適隨種諤征戰,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聯軍十萬之眾,是北宋西北邊境少有的大勝仗。

李家將:李處耘是宋初的樞密副使,為禁軍主要將領之一,位亞石守信。曾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后,諸子皆繼世為將,而以繼隆、繼和兄弟最有功。

第二代:李繼隆,潘美、曹彬同時期名將,史稱李繼隆“公二紀宿衛,四換節旄”,“功臣之號,凡三加焉”。李繼隆死後,與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於宋真宗廟室。列入宋理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將只有四人,李繼隆位列其中,另三人是曹彬、潘美、曹瑋。可見其功勳卓著。

李繼隆之弟李繼和長期鎮守邊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領端州防禦使。李繼隆另一弟繼恂,官至洛苑使、順州刺史。

第三代:其中李繼隆之子昭亮,“四歲,補東頭供奉官”。歷北方前線守將,遷步軍及殿前副都指揮使等要職,成為又一代禁軍大帥。李昭亮之子惟賢,歷知冀州等,領遙郡團練使。李繼隆從子昭遜,至供備庫使。


香茗史館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人說這活到老學到老,學到哪八十仍嫌少。老梁每天讀書往哪腦細胞裡塞知識,今天就趕巧了,恰好讀了一點關於楊家將的事,也就在這裡給大傢伙嘮叨嘮叨,順帶著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咋說呢?咱大華夏曆來就是個重英雄識英雄的地,如果您是一位英雄,不好意思咱這歷史會大書特書這麼一段,而且在民間還自發的,給您著書立說,順道演繹小說啥的供人頂禮膜拜。

尤其是這精忠報國的事,更是被人津津樂道,小時候老梁每到十二點蹲收音機跟前聽評書,啥《楊家將》《薛家將》《呼家將》聽一遍都不過癮。

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真有著楊家將嗎?老梁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還真有。但人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怎麼個高發呢?老梁給大傢伙掰扯掰扯。

楊家將領軍人物——楊繼業

楊繼業那是楊家人的老資格,打一開頭的時候人家就不叫楊繼業,叫楊業,這楊繼業是戲裡的名。

咱大山西太原這嘎達刨食的老人們養育了這老英雄。打小這馬背上的各種騷操作別人會的他會,別人不會的他也會,掌中的長弓搞個彎弓射大雕啥的更是不在話下,瞅瞅鋼盔裡裝的哪大腦殼滿滿的智慧,用咱大白話講,那叫頗有韜略。

開頭的時候,人家是五代十國裡最後一國北漢地頭上的大將,咋說呢?這人的名樹的影,牛掰到被自己人起外號叫“無敵”,咱戲文裡瞅的楊無敵就是這麼來的,這軍功扣腦袋上摁都摁不住。

這不北漢開國皇帝劉崇,將自己的姓扣下來按他腦袋上,並賜予了名——繼業,得,就這麼一轉臉的功夫,改名換姓叫劉繼業了。

大傢伙都知道五代十國的時候,咱大華夏那叫個亂,能在這個時期活下來的人,都是祖墳裡冒青煙的主。回頭咱瞅瞅北漢,這地頭可小,扒拉扒拉只有三萬五千二百戶的人口。這北漢被拍死也是早早晚晚的事。

當年宋太宗要搞北漢的時候,就聽說過楊業的大名,羨慕的不得了。這不一傢伙就把楊業帶著他的主子給懟到了古城裡去了。

這時候北漢已經到了外無援兵,內無強兵的時間點上了,古城的陷落就是個遲早的事。楊業一摸大腦殼就對北漢末帝劉繼元說:“咱降了吧!”

說道這裡,也許就有人不樂意了,扯犢子了的說:“他不是楊無敵嗎,咋就讓懟的要投降嘍?”

這就叫形勢比人強,你一個人再牛掰,手上連十個手指頭都攏不齊,你拿什麼跟人家打。

這不宋太宗趙光義這就樂呵呵的接受了北漢的地盤,順帶著召見了楊業。君臣之間開了一場開誠佈公的盛大“趴體”。

這宴會上就命令楊業改回楊姓,而且肯定了他的為人和能力,並十分隆重的將代縣這塊和契丹接壤的地交給了楊業,拜他為代州刺史鎮守邊疆。

楊無敵的敗亡

楊無敵就是楊無敵,契丹那些個混蛋拿著狼牙棒跑來騷擾,每次都被楊業懟的丟盔棄甲,只有哭著回去的份。搞死契丹駙馬,活捉契丹馬步軍都指揮使,到了最後,這契丹人一瞅見楊業的旗號,手巴掌一拍寬腦殼,那叫個頭痛,仗也不打了掉屁股就跑路嘍。

咋說呢?楊業的無敵是咱老百姓和國家的福氣,可他這就被同僚們的嫉恨,一幫人給趙光義上書,玩了命的給楊業上眼藥水。

這玩意趙光義瞅了之後,直接封好丟給了楊業,而楊業該幹嘛還幹嘛。

可這時間到了986年,遼國換皇帝,趙光義點了一堆大將,分三路就要往死裡懟遼國,順帶著收復燕雲十六州。

開頭的時候,大軍拿下雲州、應州,寰州和朔州,但豬隊友曹彬被人家給踹趴下了,一幫人沒得辦法只能撤退。

於是大傢伙帶著四個州的百姓撤退。遼國一瞅屁股被你搞一傢伙,完事你這就要跑,沒這道理。這不攆著北宋一幫人屁股後頭捅。

這個時候,那個潘美(就是潘仁美)要求楊業出去頂,這沒得說,楊業就去了。

說好的潘美會在路上接應,可楊業懟完了遼國,回頭到接應的地頭上,連個鬼影都沒有,楊業知道自己個被潘美給耍了。

沒得退了,楊業拼光了自己手上的兵自己也殺了數百遼兵,最終戰馬重傷被人家給活捉了,二兒子楊延玉戰死。

楊業絕食三日而死(並非戲文裡說的自殺撞死的)

這潘美潘大將軍降三級,至於監軍丟了官,趕到了金州搞了個流放喝起了西北風。這世人恨潘美恨的牙癢癢,一齣戲文就把個潘美釘在了恥辱柱上,現在都沒下來過。

楊業七個兒子,長子的官做到了防禦使,二子戰死,其餘兒子做到了供奉官或者殿直。

至於佘太君這只是個藝術形象不是歷史人物,她最早出現元雜劇中。

十二寡婦徵西這是流傳於準格爾地區一個傳說,她們各守一城與西夏展開交鋒最終大敗西夏大軍。

這些個傳說只是人們不願意楊業就這麼走了,大傢伙秉承著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原則,一遍又一遍的敘述,一遍又一遍的講述中豐滿了楊業的故事,就成了我們現在瞅到了《楊家將》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說起楊家將,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楊繼業、佘太君、楊六郎、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以及孟良、焦贊等等,這些名字我們在評書、戲曲和連環畫中常常見到,可謂是耳熟能詳。

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後,與宋同時存在的還有個史稱北漢的小國。北漢有個將軍叫楊崇貴,因作戰勇敢受到北漢開國皇帝劉崇喜愛,楊崇貴後被劉崇收為養孫,於是改名劉繼業。

北漢位於今天的山西一帶,劉繼業是太原當地人,熟悉地形。當時遼國經常在雁門關一帶劫掠,北漢皇帝便派劉繼業鎮守邊關,遼人從此不敢來侵。北漢被宋滅後,劉繼業投降了宋軍,宋太宗聽說過劉繼業的名字,於是派他繼續鎮守雁門關,以防止遼國騷擾。降宋後劉繼業改回本姓並更名為楊業,流傳至今的《楊家將演義》中稱其為“楊繼業”,估計是受了劉繼業影響。

山西雁門關

楊業和其長子楊延昭都是北宋時期的抗遼名將,父子都曾鎮守邊關,其中楊業戰死沙場,楊延昭也死於任上。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後來也成為一名名將,在《楊家將演義》中被塑造成楊延昭的孫子。

戲曲中的楊家將形象

當時楊家雖然出了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這些名將,但北宋時期並無楊家將這個稱呼,楊家幾代人的地位和職務也沒有評書和戲曲中那麼耀眼。在真實歷史中,楊業和楊延昭都當過北宋的兵馬都部署,這是個作戰時的臨時職務,可以帶兵獨當一面,類似於今天的方面軍司令官。

至於演義中的其他人物譬如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就屬子虛烏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