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經文|觀念決定人生,見濁的五種表現

《楞嚴經》講:“一念堅固妄想而有色法”。因為一念無明,所以有了時間,有了虛空,有了萬法,有了萬相,從此就叫做“劫濁”。由於“劫濁”,就形成了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心經》經文|觀念決定人生,見濁的五種表現

見濁是知見的染濁。類似世間法中的“缺乏常識”。

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一會兒到岸的時候我就在這跳下去找劍。”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只知道劍掉下去的船上的位置,卻不明白船還在江上走呢。這顯示的是世間的一種常識謬誤。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葉障目、自相矛盾等等成語故事。世間這類常識謬誤雖然也是見濁,但佛法裡講的“見濁”義理更加深廣,不僅包括世間法的知見,更包括對整個宇宙人生、世間出世間的知見。

《心經》經文|觀念決定人生,見濁的五種表現

從某個意義上講,因為劫濁,而產生的受時空侷限的知見,叫“見濁”。因為不能領悟時間的空性,知見的濁染具體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是身見。這是對肉身的見濁。眾生執著肉身就是我,由此產生了一切的煩惱習氣。

舉個例子,你當著某人面,將他常穿的衣服扔在地上使勁踩。十人之中至少有九個人都會不舒服。潛意識裡,他把自己的衣服當成他的“衣身”了。對衣服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肉身呢?在小乘法中,將身見看破,當下就能證得初果羅漢。

第二是邊見,它包括斷見和常見。這是對生命的見濁。“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畢竟來世誰也沒有見過。而“常見”則認為人死之後還是人,牛之死後還是牛。既然是這樣,那我們還修什麼行呢?

身見和邊見重的人,往往煩惱也很重,耽於世間的享受,很難升起修行之心。

《心經》經文|觀念決定人生,見濁的五種表現

第三是見取見。修行中,見到了某種境界,就自認為自己怎麼樣,“非果計果,未證謂證”。最常見的是有些人修禪、修氣功,開了天眼、天耳,就自以為很了不得,是明心見性的菩薩。

第四是戒禁取見。不是成佛之法,他以為是成佛之法;不是成佛的經典,他以為是成佛的經典。比如說,某些外道修行,睡在爛石堆裡,倒掛在樹上,能夠忍人所不能忍。他以為這種苦行可以成就。這就是“戒禁取見”,也是一種情執。

第五是邪見。除了前面四種,剩下的一切統統包含在邪見當中。最典型的就是“俗話說”、“大家說”。在佛法裡這叫“同分妄見”,大家共同執持的妄見。比如俗話說“人知面不知心”就是一種妄見。相由心生,知人知面你就知心。

“見濁”也叫“五利使”。“利”是快利,“使”是驅使。有一句話叫“觀念改變人生”,知見一旦轉變就徹底轉變,非常利索。知見染濁,生命自然染濁。侷限在時空中的生命,是一種苦厄,很不自在。悟得“見濁”之空性,自然得到解脫。

《心經》經文|觀念決定人生,見濁的五種表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