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驕傲!西工校友:突破關鍵技術,助推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

有這樣一個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他們耗時7年,

首次實現了C919大型客機主起落架系關鍵承力件的國產化,突破了超大型鈦合金中央翼緣條控行與控性等30餘項關鍵工藝技術,出色完成了起落架、中央翼等70餘項產品、130餘件關鍵承力件的開發、設計和製造任務,將航空模鍛件的"飯碗"端在了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中。而1982年出生的他,在研發團隊裡是年齡最大的。他叫羅恆軍,是西安工業大學2001級金屬材料專業校友、中國二重萬航公司技術開發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中國二重技術專家。

中國驕傲!西工校友:突破關鍵技術,助推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

懷揣著航空報國之志,2008年,羅恆軍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來到了中國二重萬航公司工作,這一干就是11載。羅恆軍習慣把模鍛件的製造過程比喻為"打鐵","模鍛件的製造其實就是打鐵,只不過以前是手工打,而現在是用設備,"所以,航空模鍛件便是為飛機"打鐵"。主要是搭建飛機的骨架,通過模鍛零部件來給飛機組裝"骨骼"。而羅恆軍團隊負責的是主起落架部分。

中國驕傲!西工校友:突破關鍵技術,助推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

主起落架是飛機的關鍵部件,被稱為飛機的"雙腳"。2010年,二重萬航上馬大飛機起落架等關鍵部件國產化項目。C919大飛機成功首飛時,二重萬航已實現5個關鍵鍛件中的4個關鍵鍛件國產化。主起外筒是C919大飛機上最大、最複雜的關鍵承力鍛件,也是C919大飛機主起落架上最後一個未國產化的鍛件。

中國驕傲!西工校友:突破關鍵技術,助推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

C919大飛機的起落架,必須承受住70多噸的飛機落地瞬間衝擊力。要生產如此巨大的高強度鋼部件,難度無法想象。同時,作為C919大飛機起落架的系統總成——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對產品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多次否定了羅恆軍團隊的研發結果。"不行,這個產品根本沒法裝機",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和德國人的冷眼,羅恆軍就像是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走。該怎麼辦?

"越到這種時候,我們越不能輕言放棄。"羅恆軍說,"這個產品難道只有德國人才造得出來,我們就不行嗎?"就這樣,羅恆軍及其團隊卯足了勁,細抓工藝設計與操作,狠抓過程控制,如果仍不行,就重新梳理,繼續再造……

2015年11月,羅恆軍團隊終於成功試製出滿足國際適航要求的C919大飛機起落架鍛件高質量產品,實現了裝機應用的重大突破。如果說C919大飛機是一隻"扶搖直上三千尺"的大鵬,那麼是羅恆軍及其團隊為它添上了矯健的"雙腿"!

中國驕傲!西工校友:突破關鍵技術,助推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

中國驕傲!西工校友:突破關鍵技術,助推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

多年來參與飛機項目的研發,使羅恆軍養成了一個特殊的習慣。"每次坐飛機,我都會觀察一遍。"他笑著說,"像艙門、外翼等地方的零件都是我們二重研發製造的。"說到這裡,羅恆軍臉上滿是自信和驕傲。而羅恆軍看得最為仔細的地方是飛機窗框,問及為何,他便收起笑容——原來,這個關鍵技術國人還未掌握、突破。"我們一直都是透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羅恆軍相信,

"用中國人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風景會更美!"

中國驕傲!西工校友:突破關鍵技術,助推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

國之重器,既是大國崛起的必備實力,更是展示國家風采的閃亮名片。羅恆軍下定決心,"如果說,大飛機是新一代名片,我們的目標就是把中國名片擦得更亮一點。"

注:文中部分素材來源於西安工業大學官微

更多相關資訊,敬請關注頭條號:西安工業大學招生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