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出“東方硫都”的雲硫人

廣東廣業雲硫礦業有限公司坐落於雲浮城區,擁有一座硫鐵礦儲量排名世界第二的礦山,有“東方硫都”之稱。

掘出“东方硫都”的云硫人

■三茂鐵路雲浮支線通車,許松聲(右一)陪領導視察 蘭兵/翻拍

廣東廣業雲硫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硫”)坐落於雲浮城區,擁有一座硫鐵礦儲量排名世界第二的礦山,有“東方硫都”之稱。與如今身處鬧市中央不同,它曾藏於深山、最終露出金屬光芒,照亮了那片落後山區,孕育了雲浮最初的城市底色。

開採硫鐵礦,為的是其中的硫元素(S)可以用來生產“化學工業之母”——硫酸(H2SO4)。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高岸為谷,深谷為“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鬥,雲硫人不僅建立了一個巨型工礦企業,為我國的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還造福於地方,將偏處粵西的雲浮變成一個交通便捷、美麗宜居的城市。

新中國七十華誕前夕,記者來到雲浮,聽雲硫人講述這段開礦採礦的奮鬥史。

他們風塵僕僕,奔向雲浮開掘“金山”

譚英傑今年89歲了,是雲硫的建礦元老,住在雲硫高羅生活區的老式單位房內。純白的頭髮,而且還稀少到腦後才有,腿腳也不太利索,聽覺更明顯退化,但一聊起曾經在礦上奮鬥的歲月,這位高齡老人就顯得才思敏捷。他記憶清晰,表達準確,條理連貫,手語豐富,一下子就將記者帶到他曾經行進的路上。

1963年,廣東省委決定從四處煤礦及江門化機廠等單位抽調人員參加籌建雲硫的工作,譚英傑從位於韶關的坪石礦務局調到雲硫,從此開啟他半個世紀的“雲硫人”人生旅程。

從粵北到廣州,再從廣州乘船溯西江而上,到達雲浮的六都港,迎接譚英傑和其他40多名援建青年的是一輛解放牌汽車,也是礦上唯一的機動交通工具。隨後,譚英傑等人被分配住進平房,另一些人則住進樹皮房。“礦區位於雲浮縣(當時還未設立市)城郊的大紺山(現名大金山),環境荒涼,沒有自來水,晚上照明靠小柴油機發電,附近更沒有醫院、學校和市場。”譚英傑說,礦區條件艱苦超出了他的預料。

當時的雲硫建設還在原始起步階段。由廣東省統一指揮,抽調地方民兵團5000多民兵對礦區的山體進行表層剝離,使用的是手推車、牛車等運輸工具。譚英傑們最初開採的地點是大降坪礦場。實際上,早在1958年,周邊村民在該處發現鐵礦,遂進行開採,以為鍊鐵打製農具無愁矣,挖下去卻又發現硫鐵礦,喜出望外,開採對象就變成以硫鐵礦為主。“當時國內硫鐵礦太少了,工業所需的硫酸要通過進口,代價昂貴,化學工業部和廣東省決定在礦區先建起年產6萬噸的小平窿,以應急需。”譚英傑說。

譚英傑他們就這樣開始了硫鐵礦的小規模開採。作為技術員和工程師,他全程參與工程的設計、施工。後來按照規劃,雲硫定下50萬噸產量目標,礦區遂進入大規模開採的起始階段,但採取的仍是土法:人工打眼、人工運輸。因效率低下,未能完成計劃。

“喜出望外”繼續。工人們越開採越發現硫鐵礦儲量越大。進入1970年代,雲硫探明硫鐵礦儲量引起國家重視。1975年,石油化學工業部發文要求雲硫擴大為300萬噸規模,前期總概算6.37億元。

現在,據云硫豎在礦區半山腰“觀景臺”“礦山概況”展板顯示,雲硫礦區已探明硫鐵礦儲量為2.08億噸,礦石平均含硫31.04%,是優質化工原料。“露天礦場南北走向總長1830米,東西寬820米,露天開採境界範圍內硫鐵礦儲量1.38億噸”。

1977年,雲硫建設指揮部成立了,譚英傑是副總指揮,總指揮是匡吉。“後來匡吉因為建設雲硫成績突出,被調去省裡,做了副省長。”譚英傑則繼續留在雲硫,為這座“東方硫都”貢獻自己。

許松聲住在譚英傑家附近的另一棟老樓裡,比譚年輕,也已經81歲了。1978年,許松聲從鐵道兵(營級幹部)轉業至雲硫,正當雲硫開始大規模開採硫鐵礦的“黃金時代”。

“我從廣州到雲浮要經過北江和西江兩次船渡,總共一百多公里的路,汽車要跑一天時間才到。”許松聲顛簸一路,穿過破爛的泥路進入雲硫礦山,看到的場景仍然是艱苦的:一個很大的竹棚,裡面用竹子搭了上下鋪,住著很多工人,連一臺風扇都沒有,夏天全靠兩邊的大窗戶通氣,工人們戲稱其為“通風旅社”。

愛人和孩子都跟著許松聲到了雲硫,一家五口人擠在單位分配的4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他每月工資60.5元,其中得寄15元生活費給遠在家鄉的父母,剩下的是五口之家的開支。他回憶,當時糧食定量,雲硫礦山上職工和幹部,每月36斤,機關和政工幹部每月28斤,每人每月有兩塊錢豬肉票可供買肥肉煎油煮菜。“礦裡苦,一年到頭,很難吃到豬肉,由於肚子裡沒油水,辛苦勞作的工人飯量都很大,幾乎沒有吃飽過。”工人的勞保用品只有一對帆布手套,“當時布票少,一年一人才只有幾尺,不少工人上衣、褲子甚至鞋子上都帶著補丁”。儘管如此,工人們的勞動幹勁卻很足。

一開始,許松聲負責培訓大車司機,後來又調到組織科、剝離工程處工會、電鏟隊、檢修廠、剝離處黨委、礦區鐵路工程處等部門。他在每個部門都做一段時間,然後被調往更需要的部門。

他們建成一條鐵路,源源運出“寶石”

在擔任礦區鐵路工程處黨委書記期間,許松聲見證了雲硫礦區運輸鐵路建成。這是雲硫建設史上特殊的一筆。

開採出礦石,要往外運輸。雲硫人就修建了一段軌道,這就是歷經多次上馬和下馬的礦都窄軌鐵路——雲硫礦山至六都碼頭,這是雲浮第一條鐵路。在雲硫建設指揮部成立後,礦都窄軌鐵路難以滿足需求,國家計委同意鐵道部、化工部、廣東省政府提出的雲硫外部運輸採用準軌鐵路方案,由雲硫向廣東省人民銀行雲浮支行申請中短期設備專項貸款修建礦區大降坪至腰古段鐵路,這就是三茂鐵路雲浮支線。

1983年5月,雲硫建設指揮部抽調部分專業人員,聘用鐵路離退休人員58人,組成工程處,負責鐵路施工的組織管理。所有人員均由雲硫發放工資。1987年6月1日該段鐵路竣工通車。

敘述過程中,許松聲掏出一張黑白照片,是鐵路通車時中央和省裡來領導前來視察剪綵情形。照片裡,他拎著包攙扶著時任中顧委委員的任仲夷,旁邊還有前雲硫建設指揮部總指揮、時任廣東省副省長的匡吉。

通車典禮在雲硫影劇院進行,此後三茂鐵路雲浮支線交給廣東省三茂鐵路公司運營,雲硫租用該鐵路繼續進行硫鐵礦的運輸。

三茂鐵路起自三水,終於茂名,全長357公里,是一條連接珠江三角洲與粵西地區的交通幹線,也是中國南疆與內地聯繫的第二條經濟通道,於1991年全線建成通車。據資料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曾兩次決定修建這條鐵路,但都因財力不足而未能上馬。改革開放後該鐵路項目終於動工,由鐵道部與廣東合作,分兩段建成。首段三水至雲浮腰古(三腰段),幷包括了從腰古岔出通往雲硫礦場的“雲浮支線”。也就是說,1987年在雲硫影劇院舉行的通車典禮,不僅是“雲浮支線”的“通車”,同時是三茂鐵路三腰段首功告成的“典禮”。

三茂鐵路雲浮支線全長32.5公里,自東至西橫貫雲浮縣(市)境東部到礦區大降坪,沿線有橋樑12座,涵洞164座,隧道2座,一共設有4個站點。雲硫礦業黨群工作部副部長姜國祥告訴記者,此條支線先因計劃項目和投資關係稱為“雲浮專用線”,按工業企業 Ⅱ級線路標準設計,因全線超過30公里,設有4個車站,對發展地方交通和工業農有較大作用,後按有關規定改稱“雲浮鐵路支線”。通俗地說,這條線路本該由國家投資,但云硫自己擔當出資修建,建成不僅方便了自己,也造福於地方。

他們建起“小社會”,為雲浮建市開路

鐵路開通之後,1988年,雲浮硫鐵礦企業集團公司正式成立,300萬噸硫鐵礦場投產,現代化工礦企業正式誕生。隨後,雲硫進入高速發展期,採用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機器設備進行生產,“正是‘皇帝女兒不愁嫁’,要礦拿現錢來買。”許松聲回憶道,前來購買硫鐵礦的客戶住滿了雲硫的招待所。艱難起步,苦盡甘來,讓許松聲他們倍感欣慰。

雲硫貢獻於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還有很多。譚英傑說,雲硫建設指揮部一成立,規劃建設的就不僅僅是礦區工程,還包括礦區生活設施如商場、醫院、學校、宿舍、劇院、市場和派出所,一個完整的小型社會在雲硫誕生。“當時附近什麼都沒有,雲硫要生產,不辦社會不行啊。”譚英傑說。雲硫建設的“小社會”也奠定了雲浮建市發展“大社會”的基礎。姜國祥稱,雲硫影劇院是雲浮最有檔次的影劇院,不僅供雲硫人自己活動,也對外開放,旁邊的雲硫舞廳也是雲浮市的標誌性文化建築,至今仍發揮著“文化中心”的作用。

譚英傑還告訴記者,雲硫處於落後山區,當時通訊也困難。為了加快工程建設,雲硫引進了美國專家。“這個美國專家每個禮拜都要給美國的太太打電話。但當時雲浮根本沒有長途電話,只得送他去肇慶打。”因此,雲硫開始建設電話等通訊設備,這也是雲浮現代通訊的開始。

在譚英傑的回憶裡,雲硫的功能還遠不如此,當時周邊沒有派出所,雲硫抽調警衛人員組成雲硫派出所(後升級為雲硫公安分局,之後交付政府),雲硫附近一些鎮缺少幹部,就從雲硫抽調人才去擔任鎮長也不是“新聞”。可以說,後來雲浮建市,雲硫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譚英傑這麼認為。

譚英傑於1990年10月退休,在雲硫工作27年,職務從技術員、工程師到副總工程師、副總經理,見證和參與了雲硫建設全過程。

他們接力奔跑,把企業帶到“新天地”

67歲的退休工人陳志全也是雲硫的名人。今年國慶前夕,曾於199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的他,領到了一枚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共同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陳志全曾是軍人,1978年在地方工程建設兵團服役的他經過連隊投票選出、團部推薦後正式進入雲硫成為工人。一開始,他任雲硫保衛科警衛,負責看守庫房。彼時,礦區經常使用炸藥和一些高價值的汽油,這些都屬於高危物品,儲藏在礦區山洞裡。“當時礦上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樣的倉庫,屬於機密。”陳志全看守這些倉庫時配備了槍支,一開始配的是手槍,但沒有配備子彈,後來配備半自動步槍。“步槍子彈有限,逢年過節才發3發子彈給我們,但子彈不上膛。”

1984年開始,陳志全進入礦區轉到技術崗,在選礦廠幹起了破碎工,主要負責的是礦山運輸皮帶維修。說起雲硫的輝煌歲月,陳志全一臉自豪:“當時雲硫工人有地位,礦裡包吃住,還有福利分房,工人平日生活幾乎不花錢。大傢俬下里叫雲硫為中央硫鐵礦,因為我們是化工部直屬的企業。”

在破碎工崗位上,陳志全埋頭苦幹,在礦山上狹窄的運輸管道里鑽進鑽出不知多少回,更換過數不清的零部件,直到2002年退休,一直沒有離開過。

與陳志全相比,莊澤豐是更年輕的雲硫工人。他1999年畢業後被分配到雲硫棒磨車間當操作工,後調崗位當電工。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雲硫面臨市場環境變動和自身效益下降的挑戰,對於技術工人的技能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莊澤豐瞅準時機,通過問師傅、找書籍、考取技工證書等方式在技術上刻苦鑽研,掌握了可編程控制技術和變頻技術,成為技術骨幹。

莊澤豐介紹,他所在的破碎車間是從採礦到選礦的第一道工序,將採場供礦的礦石進行粗碎、中碎、細碎,由於作業場所比較艱苦,大型設備多、電氣設備線路長,平時的維修任務較重,需要他掌握更多技術,提高維修效率。

與老一輩艱苦奮鬥的工人不同,莊澤豐是典型的新時期產業工人。他樂於參與技術改革和創新工作,對車間生產中出現的各種難題獻計獻策,使車間在提高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設備運轉率等方面均取得較好成績。雲硫的提質增效有他一份功勞。2018年,莊澤豐獲頒“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10月,他還作為先進工人代表出席了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他們走向未來,又繪出美麗藍圖

記者走入雲硫露天礦區,發現難見一名工人,只有大型開採機械在安靜地作業。這是自動化開採帶給記者的“困惑”。站在礦區半山腰的觀景臺上,但見開採過的山體疊布著道道“梯田”。一些“梯田”正在返綠,這是雲硫人一邊開採一邊種樹的結果。在山上東北方向,居然還有一片“大草原”,且多布牛糞,證明已是牧場。彼處原是礦區最大的一個排土場,經人工綠化,變為“草原牧場”,觀之恍若置身塞外。記者還了解到,晴天早晚,礦山上空,都有彩雲絢爛。陰雨天,山上就霧氣繚繞,引人拍攝。

如今的雲硫正處於新的發展期,雲硫董事長張棟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雲硫已經走上“礦山綠色開採”和“硫化工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我們計劃用5年時間,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硫化工優化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將雲硫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質量效益型的綠色礦業集團,實現年產值50億元,年利潤4億元。”張棟富說,近年來,雲硫在環保方面計劃每年投入不少於500萬元,總投入不少於3000萬元,進行礦山生態治理及復綠工作;投入不少於5000萬元開展“三廢”治理,確保廢氣廢水達標排放,尾礦綜合利用。

張棟富介紹,雲硫在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上同樣投入巨大,每年投入4000多萬元用於科技創新,建立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並與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項目合作。目前,雲硫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擁有國家專利技術50餘項。

未來幾年,雲硫將籌建科技大樓,建立博士後工作站,加大選礦技術、採礦技術、化工工藝和產品、安全環保技術等方面的研發力度。同時,有計劃地開發工業旅遊和農業生態遊,建設集綠色礦區、礦山主題公園、職工居民和諧生活社區於一體的特色工業小鎮,打造成為雲浮的特色品牌和礦地合作、和諧共融的示範。

記憶館

●1958年,大降坪礦場發現硫鐵礦,雲浮縣成立化工廠,在山上開了小平窿進行坑道式開採。

●1979年,雲浮硫鐵礦被列為國家“六五”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隨後的礦區裡一批具有社會功能的設施如影劇院、通訊、學校、醫院等相繼建起。

●1987年5月,三茂鐵路雲浮支線建成通車。

●1992年9月,雲浮撤縣建市。

●1998年,“雲硫牌”硫鐵礦、過磷酸鈣、無機酸製造產品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

●2010年,雲硫經整體改制成為雲浮廣業硫鐵礦集團有限公司,40萬噸硫酸項目建成投產。

●2015年,雲硫借殼上市,股票名稱為粵桂股份。(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 蘭兵 詹船海 通訊員 李紅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