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1》

自相矛盾的成语,人人都听过。

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宣扬着自家拥有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

这样的吆喝,难以自圆其说,只能落得下笑话的下场。

然而,“矛盾”一词,用得范围不对,只是空谈。

梅花长在冬季,人人赞扬它高贵的品质和性格。

然而,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来到夏季,难以生存,更难以绽放。

适应不了炎热环境的梅花,担得起对它“高贵品质”的夸赞么?

当然不能。

矛盾,或许本就是事物的本质。

对于茶友而言,白茶中最让他们难以理解的矛盾,便是冲泡和煮茶的差别。

煮茶,茶和水可以悠哉地交融,沸煮一段不短的时间。

泡茶,却不能超过一定时间,一旦超时,白茶便因为闷泡而味重。

能煮,却不能闷,白茶何其矛盾?

然而,剥开煮茶和泡茶的本质。

此时不难发现,“矛盾”底下,煮茶泡茶的时间差别,是必然的结果。

泡茶煮茶,究竟是不是自相矛盾?

今日,便带诸位茶友了解这泡茶煮茶的三两事。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2》

冲泡和煮茶的差别一:投茶比例

应对白茶的方式,茶友手中各有神通。

生活节奏快的茶友,用玻璃杯一泡,同样鲜爽滋润。

闲暇时光,可以用白瓷盖碗冲泡,陶壶煮茶,都是难得的逸兴。

但冲泡和煮茶的时间差,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样是白茶,同样是清水,同样是沸水,为何茶与水的交融时间差别如此大?

答案,便藏在投茶比例当中。

茶与水的比例不同,交融出一杯鲜香醇爽的时间也各有不同。

得到一杯茶汤,无非是等候茶叶中的水浸出物与清水适当地交融。

当投茶量不同,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也大有不同。

泡白茶,最是行云流水。

标准容量110ml的盖碗,搭配5g干茶,这是冲泡白茶时最标准的投茶比例。

须知,品质优秀的白茶,内物质含量极其丰厚。

这是优秀的产区和工艺带来的馈赠,丰厚的内质,需要细心的对待。

眼前这些内质丰厚的白茶,遇上滚烫的沸水,才能均匀有序地释放内物质。

当茶和水接触的时间越长,释放得愈多。

而茶接触到的水温愈高,释放得更加均匀。

要喝到一杯好茶,必须控制好水浸出物的比例。

因此,冲泡白茶稍不注意,就是一杯浓酽苦涩的茶汤。

浓酽苦涩的滋味,是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在作祟。

二者本是茶汤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凡事过犹不及。

当苦涩的物质释放过多,滋味被它所主导,白茶的风味荡然无存。

投茶量,决定了冲泡白茶,绝不能闷泡!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煮白茶,与冲泡白茶不同,是一件慢条斯理的风雅之事。

此时,容量300-400ml的煮茶壶,搭配2.5-3g的干茶。

对比冲泡,茶壶内的水量比起盖碗大大增加,投茶量反倒大幅度下降。

投茶量的让步,为茶和沸水的交融留出更多的时间。

因而,煮茶,出水的时间不同于冲泡。

投茶量的差别,决定泡茶时的快出水,也决定了煮茶时的有条不紊。

白茶能煮却不能闷,是投茶量带来的首要区别!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3》

冲泡和煮茶差别二:茶水接触时间

投茶量决定的出水时间,是冲泡和煮茶最大的差别之一。

盖碗冲泡,投茶较多,出水时间极短。

这是白茶的丰厚内质带来的必然结果。

在白茶700多种内物质当中,水浸出物是构成一杯茶汤滋味的重要物质。

茶氨酸的鲜,茶多糖的甜,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微微苦涩……

唯有这些物质在茶汤中的比例合适,白茶的滋味才能相得益彰,鲜香醇爽。

然而,水浸出物的释放,受控于温度,也受控于时间。

对于白茶而言,唯有沸水的温度,才能让水浸出物有序释放。

且沸水的温度,是构筑白茶茶香的重要基础。

沸水,是引出白茶茶香的重要引子,少沸水,而不可论白茶香。

故而,能改变茶汤的,只剩下茶水交接的时间。

“快出水”这一必要的需求,就出现在一杯好茶的必经之路上。

欲得好茶,唯快不破。

冲泡白茶,必须用快出水的手法。

从注水到出水结束,整个过程,要求时间不超过8秒。

如此快冲快出,才能稍稍阻挡茶叶丰厚内质的过度释放。

在快节奏的手速下,茶叶的芳香全线释放,茶汤的滋味清润而不苦涩。

泡白茶,需要快,才能收获“鲜香醇爽”。

稍一缓慢,清润甘和的茶汤,便被茶多酚和咖啡碱浸泡成稠苦,难以下咽。

超过这一时间的要求,白茶便成了闷泡的产物。

届时,饮茶只能尝见苦涩,香气不足,茶汤失衡。

苦涩,酽苦,绝非好茶的表现。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煮茶,却必须为茶与水的交融留出足够的时间。

茶壶内的注水含量远超盖碗,投茶量却相应减少。

如此做法,是为煮茶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若是在煮茶的时候同样使用快出水的手法,便显得有些仓促——

沸水初开,投茶,顷刻出汤。

此时,茶叶中的内质尚未融入茶汤,便被送入了茶杯。

这般煮茶,只会让茶叶像过水的青菜一般,内物质得不到充分的释放。

煮出的茶汤,轻薄寡淡,毫无滋味可言。

尤其是煮茶的时候,往往只能煮老白茶。

若是出水的速度过快,老白茶的内质尚未苏醒,茶汤便急吼吼地倒入杯中。

茶叶释放的水浸出物极少,茶汤,自然清汤寡水。

在老白茶的内物质和秉性的支持下,煮茶、出汤,可以稍缓。

在煮茶稍长的时间中,静静地等。

等壶中的清水咕噜噜地冒开,投茶。

投茶之后,静待茶汤沸腾,关闭电源。

让茶壶的余温,温柔加热茶汤——

等老白茶苏醒,等它的水浸出物融入茶汤,等果胶物质汇入汤水,等黄酮类物质齐齐相汇。

慢悠悠的等候十五秒,便可出汤。

倾倒出如此一杯老白茶汤:醇,甘,滑,稠。

出水快慢,并不是煮茶考虑的范畴。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4》

决定冲泡和煮茶根本性的因素:白茶的丰厚内质

白茶不能闷泡,却能煮茶的矛盾,其实有它出现的偶然性。

这样的矛盾,只出现在优质的白茶身上。

君不见,多少劣茶打着闷泡的幌子,遮掩劣茶毫无内质可言的真相?

而又有多少劣茶在煮茶时拼命增加投茶,煮出的茶汤,才能有些许的“茶味”?

丰厚的内质,才是决定白茶冲泡和煮茶“矛盾”的根本因素。

不怕闷,不怕煮的茶,自然存在。

只是这些“适应性极强”的茶,并非如茶友幻想的一般品质优秀。

当一份白茶,它的产地、工艺、储存剥夺了它的内质。

此时,残余在它叶片中的,唯有滋味较为浓烈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其他较为清雅的滋味物质,往往早已随着各种各样的磋磨消失流逝。

这样的劣茶,最怕快出水的手法将它打回原形。

它们本没有多少内质,快出水而出,只能得到一杯寡淡轻薄的茶汤。

唯有闷泡,久煮,能让劣茶欲盖弥彰,似有若无地露出些滋味。

故而,推销劣茶的茶商,必须将“好茶不怕闷”,“闷泡才能滋味醇厚!”的谎言挂在嘴边。

什么茶不怕闷?还有受到摧残的做旧茶!

那些经历了层层做旧工艺,内物质流逝殆尽的“老白茶”,最需要闷泡久煮。

否则,沸水快出水的标准冲泡方式,将会掀起它的遮羞布,将它的寡淡内质暴露无遗。

内物质足够丰厚的白茶,才有冲泡和煮茶不得不遵守的要求:不能闷泡,不能久煮。

优秀的产区,赋予茶青极为丰厚的内物质。

由此,白茶的滋味才有了基础。

随后,优秀的工艺和储存,保留了丰厚内质,让它们“更上一层楼”。

当这些承载着满当当内质的茶叶到手——

冲泡和煮茶时的一两个小要求,情有可原。

不是任何白茶,都必须坚守不能闷泡不能久煮的原则。

当你手中的白茶,需要快出水,需要把握投茶量……

这些要求,其实侧面说明了它的品质。

有茶如此,夫复何求?

丰厚内质带来的并非煮茶和泡茶的矛盾,而是必然的结果!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优质老白茶既然不建议闷泡,为什么还能煮着喝,是不是自相矛盾?

《5》

或许,世间的每个事物,都是矛盾体。

矛盾存在的因素,是一种潜在的互补。

白茶丰厚的内质,需要把控投茶量、掌控水温,决定出水速度来互补。

而劣茶的单薄内质,同样需要延长煮茶时间,加大投茶进行弥补。

煮茶泡茶,并非矛盾,不过是根据茶叶的内质进行的调整。

手边的鲜香醇爽,值得泡茶时的一再筹谋。

煮茶尝摘兴何极,直至残阳未欲回。

版权声明:本文归白茶课堂菇凉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