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食不撤姜”?

姜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调料,又可入药,用途非常广泛。民间流传有很多关于姜的歌谣:“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等。 中药用姜有生(鲜)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皮之别。它的神奇作用很多,对我们的健康十份重要。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论语中说孔子“不撤姜食”的说法,据说孔子每顿饭都要吃一些姜。吃饭从不撤走与姜有关的食物,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说明孔子喜食姜或含姜的食物。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

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着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的传说。一次,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有毒的植物,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晕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散发着浓浓的香气,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棵,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


孔子为什么“食不撤姜”?


姜味辛温,辛能散之,温能散寒,入肺、脾、胃经。干姜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生姜名始载于《名医别录》。生姜传统认为湖南均州产者为地道药材,故名“均姜”。《本草纲目》载:“生姜之用有四: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发散风寒,二也;与枣同用,辛温益脾胃元气,温中去湿,三也;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四也。”干姜还能温阳、散气,有“呕家圣药”之称。但姜味辛性温,素体阴虚有内热者则不宜食用,腐烂的姜更不能食用。在中药学中,姜有生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皮、姜汁的区别,各具不同的功效。

生姜味辛,重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据药理硏究表明,生姜具有防氧化和抗衰老功能。其所含挥发油能使血液循环加快,全身温暖,兴奋神经。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有促进消化作用,大量服用可治口干、喉痛,吸收后由肾排泄,刺激肾炎发作,故肾病者慎用。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可治寒性吐泻,脘腹冷痛,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炮姜性味苦涩温,无辛散作用,专攻中焦,止血止泻,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姜皮性味辛凉,有和脾利水之效,姜对于虚寒性体质或性质属寒性的病症较适宜,热性体质及证属实热或温热的病症必须慎用或不用。

现介绍几种验方:

1、神仙粥:将糯米50g冲洗净,加适量水煮成稀粥,再加入葱白7根(约30g),生姜7片(约15g),共煮5分钟,然后加入米醋30ml搅匀起锅,趁热服下后,上床盖被,使身体微热出汗,一般连续服用3~5次,感冒就会痊愈;治伤风感冒用生姜与红糖煎汤热服,得汗即解;

2、姜糖茶:用干姜30g,红糖3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寒湿凝滞引起的月经不调;治伤风感冒用生姜与红糖煎汤热服。

3、参芪姜枣茶:西洋参3克、黄芪10克、生姜6克 大枣两枚。治疗肺气虚经常反复感冒。

4、生姜蜜汁,生姜捣烂成汁,加蜜二匙煎服,治呃逆,日二三次即愈。干姜与半夏合用治胃寒呕吐,将生姜捣汁冲服或煎汤内服,另外生姜汁解毒可解食鱼蟹中毒;小孩误食半夏、南星可用鲜姜解之;

5、生姜煮熟后吃,可煮饭菜时同用,能温中祛寒,可治胃寒腹痛。

6、五皮饮: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大腹皮。治疗水肿。

7、外用:贴敷治关节寒痛、胃脘腹痛;也可切片摩擦治斑秃及未破之冻疮;还可以切片含在口中,或贴敷内关穴,治疗晕车晕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