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各位歷史迷們,大家好。本文由斌哥說歷史原創,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小編此後定加勤加勞作,為大家帶來更好的作品,謝謝大家!

諸葛亮(公元181 年—234 年) ,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和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青少年時期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遠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曾做過司隸校尉(監察官,職務同於州刺史)。父親諸葛皀曾做過太山郡都丞(郡守的助手)。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叫諸葛謹,弟弟叫諸葛均,另外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幼小時,母親章氏病故,父親娶了繼母照顧孩子。諸葛亮七歲時父親也猝然離世。從此,諸葛亮兄弟成了孤兒,全靠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

當時,正處於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外戚宦官專權,群雄割據,戰亂不已。諸葛亮的故鄉也遭到了曹操軍隊的血洗屠殺。

家境的清貧,加上連年的戰亂,使諸葛亮兄弟受盡了深重災難。諸葛謹離開家鄉,避飢到江東,投奔孫權。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兄弟投奔揚州軍閥袁術。袁術派諸葛玄擔任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太守。後來袁術病死,東漢朝廷派朱皓到豫章當太守。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兄弟,到荊州投奔他的老友、 荊州牧劉表。諸葛亮十七歲那年,諸葛玄病故於荊州。長期的流浪生活中,諸葛亮看到了民田荒蕪、 白骨遍野,滿目瘡痍的慘景。特別是叔父的丟官和去世,使他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他開始觀察社會,思索自己的前途,摸索自己的生活道路。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

諸葛亮帶著諸葛均遷居到襄陽附近的隆中隱居下來,一面耕種,一面讀書。他愛讀兵法和先秦法家著作,反覆閱讀《申子》、 《韓非子》等著作,用心研究各種學派的觀點和主張,他讀書時,注意弄通弄懂各種學說的基本觀點,聯繫當時的社會鬥爭的形勢,深刻領會實質。

諸葛亮還常常高聲背誦《梁公吟》,這首詩是為悼念曾為齊景公立功,但後因得罪了景嬰就遭到讒言中傷而先後自殺的三勇士孫接、 田開疆、 古治子而作的。諸葛亮吟這首詩,流露出自己願隱居,不願謀官求職的情緒和願為賢明有德的君主效勞,不肯造成政治上失足的決心。

諸葛亮經常和石廣元、 徐庶、 孟公威、 崔州平、 龐統等有才華的年青人交往,切磋學問,議論國事,成了摯友。他還經常找當時頗有聲望的大名士龐德公、 司馬微、 黃承彥等請教。在接觸過程中龐德公等人也瞭解了諸葛亮的為人、 才能和抱負,認為他的學識非同凡響。龐德公稱他為 “臥龍” ,認為他前途不可估量。[名人傳記]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名人傳記

諸葛亮選妻也與眾不同。他在青年時代不僅儀表堂堂,文才也很出眾,鄉里有很多人說媒提親,大多都是容貌非凡的女子。但他娶妻重德才,選了一位黃頭髮,黑皮膚,長得醜陋,但勤勞儉樸,有才能的河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為妻。諸葛亮與黃氏結婚後,夫妻相互尊重,始終如一。黃氏對諸葛亮體貼入微,治家有方,成了他的賢內助。

諸葛亮在隆中度過了十個春秋。超凡的個人才華,知己的師友和和睦的家庭,為諸葛亮後來的飛黃騰達創造了條件。

○輔佐先主劉備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劉備

諸葛亮在隆中期間,東漢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地的割據勢力連年作戰,擁地稱雄,經過十多年的混戰,曹操先後削平董卓、 袁術、 袁紹、 呂布之流,佔據了北方;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佔據了江東;劉表佔據了荊州地區,當時劉備(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涿郡波縣人)勢單力薄,先後投靠過曹操、 袁紹、 劉表,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是,他並不甘心做別人的附庸,一心想獨立發展自己的勢力。為此,他到處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劉備在襄陽時,當地的名士司馬微向他舉薦過諸葛亮。後來又從自己器重的謀士徐庶那裡知道諸葛亮是傑出的人才,決定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都沒遇上他。那時,劉備已是四十七歲,是征戰多年的老將軍,而諸葛亮只是二十七歲的青年書生,論地位、 論年齡相差很大,可是劉備為了找理想的助手,曾三次去茅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在自己的茅廬接待了他,並且把自己長期深思熟慮的統一天下的謀略說了出來。

諸葛亮指出,自從董卓伐亂以來,豪傑紛起,割據州郡的不可勝計。曹操與袁紹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結果打敗了袁紹,以弱勝強。可見這不只是由於天時,也在於人的智謀,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人馬,而且借天子名義發號施令。稱霸中原,這就不能和他爭鋒。而孫權佔據江東,那裡地勢險固,民心歸附,有一批人才為他效力,所以應該同他聯合,共同抗曹。荊州、 益州地區地勢險要,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國。佔據者劉表、 劉璋在軍事上比較軟弱,應消滅他們,奪取荊州、 益州,建立根據地。此後延攬天下英雄鼎立一方,改革政治,發展生產,積蓄經濟實力,安撫西南民族,穩定後方,一旦時機成熟,則兵分兩路,成鉗形攻勢夾擊中原,北伐曹操,奪取中原。擊潰曹操以後,江東必然勢單力薄,歸服於蜀漢,就可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的一席弘闊之論,透徹分析了漢末局勢,明確指出了敵、 我、 友的戰略思想,並且以建立根據地到內政、 軍事、 經濟、 地理、 外交以及北伐中原的一整套戰略方針,都提出了周密而明確的藍圖。兩人談得十分投機, 相見恨晚。劉備為有如此理想的助手而深感欣慰,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自己打天下,諸葛亮慨然應允。

諸葛亮在危難之際輔佐勢單力薄的劉備,主要原因是:一、 諸葛亮正統觀念很深,以“興微繼絕” 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這正和劉備以興復漢室的奮鬥目標一致。二、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諸葛亮被他的誠意所感動。三、 劉備雄才大略,折而不撓,正是諸葛亮心中渴望的明主。因此,諸葛亮結束隆中的 “隱居生活” ,正式踏上政治舞臺,以圖實現自己的理想。

諸葛亮隨劉備來到新野。當時劉備手下只有幾千人軍隊,諸葛亮建議,要那些沒有戶籍的遊戶進行登記,從中選兵。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清理遊戶。沒有多久,劉備的軍隊擴大到幾萬人。

諸葛亮的各方面才能,很快在實踐中顯示了出來,劉備器重諸葛亮,對一切軍國機密大事,都和他商量決斷,兩人 “情好日密” 。劉備說: “諸葛亮是很有才能的人,我有了他,就好比魚得到了水一樣。 ”

當時,劉備屈居在荊州牧劉表之下,處境很艱難。劉表坐守江漢,懦弱無能,不但不能應付複雜的局勢,而且統治集團內部也發生了矛盾。主要是在爭奪繼承權的問題上,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劉琦和次子劉瓊互不相讓。按慣例,長子劉琦是劉表的合法繼承人。可是劉瓊的妻子是劉表後妻蔡氏的侄女,劉表聽妻子之言, “愛少子瓊,不悅於琦。 ”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劉琦感到一籌莫展,曾幾次求計於諸葛亮。每次諸葛亮都有意離開,不表明自己的態度。可是劉琦把諸葛亮請到自己的花園裡,上了樓閣,屏退左右,又令他們將通上樓閣的扶梯撤掉。劉琦誠懇地對諸葛亮說: “現在我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言出於口,入於吾耳,沒有第三者知道。 ” 諸葛亮答道: “君不見申生居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嗎 ?” 諸葛亮引徵這兩個頗有寓意的歷史典故示意劉琦走為上策,離開襄陽,免遭殺身之禍。劉琦適逢江夏太守黃祖被孫權殺死,他請命出任江夏太守,屯駐夏口(今湖北武漢市) ,尋機發展個人的勢力,這也為劉備奪取荊州準備了一支外援力量。

公元 208 年7 月,曹操統帥二十萬大軍南征劉表。劉表病卒,劉瓊搶先自立為荊州牧。劉瓊被曹操的聲勢嚇破了膽,驚惶之餘,遣使投降,也不通知劉備。曹軍至宛,大軍壓境,移駐樊城的劉備方得知消息,已處被動局面,慌忙率軍南撤,準備退保軍事要地江陵。當劉備退到襄陽,諸葛亮等勸劉備打劉瓊,奪取荊州兵馬,抵抗曹操,但劉備不忍下手。劉備離開襄陽時,十多萬老百姓跟著南撤,一天只能走幾十里路。曹操得知,劉備搶先佔據江陵對他威脅很大,便率五千輕兵,以一天行三百里的速度追趕: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劉備軍隊被打敗,倉惶南逃。由於通向江陵的路已被曹軍截斷,只得改道漢津,途中與由水路趕來的關羽會合,又得到江夏太守劉琦的接應,劉備一行便隨同劉琦一起退到夏口。喘息未定, 曹操收編了劉瓊的軍隊,氣勢更盛,準備東下,劉備失勢,危在旦夕。當此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孫、 劉聯盟,扭轉了局勢。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曹操

當時,曹軍一方面集中水陸兩軍,擴充戰船,沿江東下,一面派人向孫權下戰書,揚言自己有水陸軍八十萬,要與孫權在關東決一勝負。戰書傳到東吳,朝廷上下震驚,孫權在柴桑舉棋不定。諸葛亮與東吳使者魯肅來到柴桑,求見孫權。孫權原來想隔山觀虎相鬥,以求自身安平。因此,諸葛亮開誠佈公地指出,在海內大亂的情況下,曹操已滅掉了不少對手,幾乎佔據了整個北方,又佔據荊州, 威震四海。劉豫州(指劉備)無力當其兵鋒,潰逃下來,希望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採取相應對策。在這緊要關頭,將軍還舉棋不定,大禍可就要臨頭了。諸葛亮的激將法,激起了孫權的不滿。孫權聽過之後,反唇相譏: “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事曹乎 ? ” 對孫權的有意譏諷,諸葛亮答道: “田橫只是齊國的一個壯士,苟且守義不辱,何況劉豫州是漢家王室的後代,英才蓋世,天下士人仰慕,就像江河歸大海一樣。即使大事不能成功,此乃天意,哪能屈辱拜在曹操腳下呢 ?”

孫權勃然大怒說: “我不能以江東之地和十萬兵眾受制於人。 ” 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孫權決定打這場存亡攸關的大戰。但是,孫權對戰爭的前途還是顧慮重重。諸葛亮著重分析了曹操的弱點,明確闡明瞭聯合抗曹必勝的前景。首先,曹軍雖然人多,但遠道而來,長途跋涉,很是疲憊,戰鬥力削弱。其次,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慣水上作戰。第三,荊州民眾歸附曹操,是迫於兵勢,並非心服,曹軍揚言八十萬,實為二十多萬,如果孫權能派遣猛將,銳兵數萬, “與豫州協助同力” ,發揮我軍之長,攻敵之短,定勝曹軍。一旦曹操兵敗,退回北方,東吳和劉備勢力增強,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就可以形成。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孫權

諸葛亮的分析和預測,增強了孫權建立 “孫劉聯盟” 共同抗曹的信心。

公元 208 年11 月,孫劉聯軍(共五萬多人)在赤壁迎戰曹軍。曹軍兵敗,撤至烏林,雙方隔江而峙,準備再戰。曹軍已很疲勞,加上水土不服,屢發疫病。曹軍也多不習水性,受不了江上風浪長時間顛簸,精神不振,影響了戰鬥力,曹操於是下令將船隻用鐵索連結在一起,以減少船身的搖晃。

曹軍鐵索連船的弱點被周瑜的部將黃蓋發現。周瑜一面派黃蓋詐降,迷惑曹軍,一面派十艘大船,裝滿浸著油液的乾柴枯草,乘機火燒了曹軍連環船及岸上曹營。曹軍大亂,潰不成軍,死傷很多。曹操帶領殘兵敗將,匆忙從陸路經華容道向江陵逃去,留下曹仁、 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 自己迴歸北方, 此後再也無力大舉南顧了。赤壁之戰以孫、 劉聯軍的勝利和曹軍的失敗而告終。

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一戰役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勝利的基礎是 “孫劉聯盟” 。諸葛亮在成敗的關鍵時刻,出使柴桑,正確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說服孫權,促成孫劉聯盟,為赤壁大戰的勝利立下了頭功。

赤壁大戰以後,劉備勢力大增,領兵進擊武陵、 長沙、 桂陽、 零陵四郡。江南四郡紛紛不戰而降,劉備乘機佔據了荊州南部的大片土地。劉備爭取劉表在當地的舊部,推薦劉琦為荊州刺史。不久,劉琦病死,郡下諸臣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劉備領兵屯駐油口(今湖北公安南) ,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部將(類似總參謀長) ,並委派他督理零陵、 桂陽、 長沙三郡。諸葛亮注意安定三郡的社會秩序, “調其賦稅, 以充軍實” 。為了確保前線軍需,諸葛亮住在水陸交通便利的臨?(今湖南衡陽市)。這期間,他遇見了在襄陽時的好友龐統,並把他推薦給劉備。劉備見龐統,談論時事,被他的才識計謀所折服,委以重任。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赤壁大戰

公元 210 年,孫權聽從周瑜的建議,致意劉備願與他合取益州。但巴蜀之地是劉備早有意奪取的寶地,當然不容孫權插手,便託詞加以拒絕。孫權不聽,派水軍屯駐夏口。

劉備派關羽在江陵,張飛在秭歸,諸葛亮據南部,劉備自己屯駐孱陵,在沿江一帶嚴加設防,使孫權無法過境伐蜀,只得忍氣罷軍。

公元 211 年,曹操在西北擊敗馬超、 韓遂佔據關中地區,並揚言要進攻漢中的張魯,這對益州形成威脅。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入蜀,代為抵禦曹軍並討代張魯。法正到荊州後,立即拜見劉備,並勸劉備立刻消滅劉璋,佔據益州。劉備讓諸葛亮、 關羽、 趙雲、 張飛留守荊州,自己以龐統為軍師攻打益州。一路奪關掠地,進到洛城(今四川廣漢) ,龐統率軍攻城,為流矢所中身亡,時年三十六歲。正值進軍益州的決戰時刻,軍師陣亡,劉備急令諸葛亮、 趙雲、 張飛率部西下,入川助戰,留關羽守荊州。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關羽,指出荊州是川蜀門戶,北可拒曹操,東可和孫權,千萬不可疏忽大意。

公元 214 年,劉備進圍成都,劉璋投降,劉備佔益州,自稱益州牧,命諸葛亮為軍師,協攬軍政事務。諸葛亮全力以赴協助劉備治理巴蜀,劉備勢力大增。

公元 217 年,劉備率軍北進漢中,與曹操作戰達兩年之久,終於黃忠斬夏侯淵,劉備佔漢中而結束戰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公元 219 年,關羽按劉備、 諸葛亮的部署,發動襄樊戰役。一舉佔領襄陽,把曹仁圍困在樊城,大將於禁投降,龐德被斬首,一時 “威震華夏” 。曹操一面派兵救援,一面派使者勸說孫權襲擊關羽後方, 並答應割江南地區分給孫權。孫權於是派呂蒙偷襲東陵。

關羽大驚,不顧諸葛亮當年的囑咐,率軍南返,回軍途中,被孫權派兵包圍,而後被擒殺,於是孫權佔據了荊州各郡縣。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曹丕

公元 220年,曹操病故,兒子曹丕稱帝,建立魏國,公元 221 年 4 月,諸葛亮勸說劉備即位,建蜀漢國,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劉備在成都稱帝,立劉禪為皇太子,以諸葛亮為丞相。稱帝三個月後,即領兵伐吳,為關羽報仇,諸葛亮、 趙雲苦諫無濟於事。

公元 222年,蜀軍在?亭紮營。吳將陸遜率五萬軍隊迎敵,他採取誘敵深入,後發制人的方針,命吳軍後撤至?亭,並堅守不戰。過了七八個月,待蜀軍疲敝後,乘機發兵,採用火攻,連破蜀軍四十餘營,把劉備打得潰不成軍,元氣大傷。劉備率殘部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劉備心情苦悶,加上年老和過度勞累而一病不起。

公元 223年 2 月,劉備病危,派人赴成都,詔諸葛亮到白帝城, 安排後事。劉備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業。若嗣子劉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諸葛亮表示 “臣一定竭盡全力, 忠心輔佐幼主, 直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 同年 4 月,劉備病死,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從此,諸葛亮全面擔負了治理蜀漢的重任。

○輔佐劉禪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建寧豪強雍、 太守朱褒,越雋郡太守高定等先後起兵造反,企圖割地自立,還煽動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乘機反叛。一時間,南中地區狼煙滾滾。

魏文帝曹丕乘蜀漢元氣大傷,內部不穩定,給諸葛亮施加壓力,要他屈從曹魏。東吳的孫權繼續推行反蜀政策,支持蜀漢內部的割據勢力。諸葛亮面臨複雜而艱鉅的政治、 軍事局面。[名人傳記]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名人傳記

諸葛亮縱觀天下風雲變化,根據蜀漢的國力與兵力,制定了正確的外交路線和治國方針,以確保主動,共御強敵。諸葛亮寫《正義》一文,表明了自己抗曹的堅定立場,增強大臣抗曹的決心。同時,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重申孫劉結盟的重要意義。鄧芝見到孫權,明確提出了對聯合抗曹的看法,他說,三國鼎立,劉、 孫是弱小者,如聯合 “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若不聯合, 曹魏與吳國只能保持屬臣關係,吳國社會喪失獨立,最後被吞併。孫權認為有理,即派張盟回訪蜀漢,使吳蜀聯盟的關係再度確立。

根據當時的國力,諸葛亮暫對南中叛亂採取撫而不討的政策,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公元 225 年3 月,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平叛。他採取了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的策略平定了南中之亂。在平定南中之亂中 “七擒孟獲” ,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平定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加緊訓練兵馬,準備北伐。公元 226 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第二年春,親自出兵,北駐漢中,伺機進擊曹魏。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臨行前,諸葛亮給劉禪上了《出師表》闡明瞭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希望蜀漢能夠貫徹執行。關於北伐的目的,諸葛亮認為,抗擊曹魏,平定中原,剷除奸雄,復興漢室,歸還舊部。關於執法方面,諸葛亮強調,賞罰分明,一視同仁。關於用人方面,諸葛亮主張, “親賢臣遠小人,” 信任和重用賢才。諸葛亮還規勸劉禪要開張聖聽,用心考慮治國之道,把國家治理好。《出師表》集中反映了諸葛亮決心統一中原的政治主張和豁然開明的進步思想,抒發了他的憂國盡忠之情。

公元 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他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派趙雲領一支人馬進箕谷準備攻打?城,由於攻打祁山的蜀軍戒陣整齊,作風頑強,出其不意地一舉佔領了祁山。

祁山以北原曹魏所屬的天水、 南安、 安足等郡相繼叛魏響應蜀軍。蜀軍前鋒馬謖在街亭與曹魏大將張癭相遇。他自認為熟讀兵書,深通兵法,驕傲輕敵,一意孤行,不遵守諸葛亮的戰略佈置,致使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箕谷失利,戰局對蜀軍不利。諸葛亮感到蜀軍不宜再打下去,便率餘部退回漢中,不久,天水、 南安、 安定三郡又歸附曹魏。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諸葛亮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為了嚴肅法紀,做到賞罰分明,他忍痛處死了違犯軍令、 導致戰爭失敗的馬謖。趙雲因作戰失利,也由鎮東將軍貶為鎮軍將軍。為嘉獎在街亭之戰中多次規勸馬謖,並帶領所部一千人收拾馬謖敗散的士卒回漢的王平,任命他為討寇將軍,並封他為亭侯。諸葛亮還認為,自己 “對下屬不夠深入瞭解,遇事考慮不周” ,故請求劉禪降職三級,以示懲罰。公元 229 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他領兵攻打武都、 陽平取得勝利,留下部分將士守郡,自己領兵回漢中。諸葛亮奪取二郡有功,劉禪下詔恢復他的丞相官職。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為再次出兵北伐,進行了充分準備並設計製作了木牛流馬以運送軍糧,還改進和製作了弩,為當時第一流兵器。

在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大敗司馬懿, 但因李嚴督運糧草不濟,派人假傳聖旨讓諸葛亮退軍,結果使蜀軍失去了消滅魏軍主力的大好時機。

經過幾年的連戰,蜀漢的人力、 物力損失很大,諸葛亮 “休士勸農” 、 “教兵講武” ,整頓內政,準備條件。經過三年準備,公元 234 年2 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五丈原,蜀魏雙方對峙了一百多天。8 月間, 諸葛亮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 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他臨死前不僅對國家政事有明確安排,還為蜀兵撤退作了周密部署。楊儀按諸葛亮的遺囑密不發喪,組織蜀軍撤退。司馬懿聞訊率軍追趕,蜀軍倒旗,布成陣勢,殺向魏軍。

司馬懿大驚,以為又中了諸葛亮的計,趕緊下令收兵,魏軍競相逃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司馬懿逃回本寨。當司馬懿得到諸葛亮確切死訊時,蜀軍已從容撤入谷口。

蜀軍從五丈原撤走後,司馬懿到蜀軍營地觀看,只見營寨堅實牢固,軍壘井然有序,不禁讚歎道: “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不僅消弱了曹魏的實力,而且戰略戰術上又創造了新的打法。

他抓住有利戰機主動出戰,把戰爭引向敵區,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取得了 “以攻為守” 的效果。

○治國方略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在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中,輔佐劉備父子治蜀顯示了他非凡的治國才能。

他把選拔人才看作是國家興亡大事。他反覆強調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 。

諸葛亮的 “賢” 的標準是一方面有 “才能” ,另一方面要忠於漢室。

在實踐中,諸葛亮認真總結了選拔人才的經驗,提出七條 “知人” 之道:一,提出是非問題,觀察志向;二,提出難題,觀察應變能力;三,請其出謀劃策,觀察他的見識;四,觀察他的勇敢;五,觀察他酒後所顯本色;六,觀察他是否廉潔;七,觀察他是否守信用。

諸葛亮還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他勸張爽、 尹默、 譙周等人從事教育。蜀漢還建立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培養封建統治階級的各方面人才。

諸葛亮在執政過程中,深感民亂始於政亂,即始於豪強官僚的專橫自恣。諸葛亮提出 “先理強” ,消弱、 限制、 打擊豪強的不法行為,歷行法治,他制定了《法檢》 《法令》 《軍令》 《蜀科》等法令條例,並頒佈施行。

在執法過程中,諸葛亮注意把 “威之以法” 和 “服罪輸情” 結合起來,給人以出路和希望。將李嚴廢職為民後,仍留李嚴之子李豐為官,後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也發病死去。

他還注意把刑法和教化結合起來,三令五申各種法律條令,努力做到人人皆知。為了 “勸誡” “訓後” 蜀國的官員將士,諸葛亮明確指出善惡和辦事的標準。由於諸葛亮的嚴格執法逐步穩定了蜀漢的秩序。

為了迅速恢復生產,諸葛亮推行 “務農殖穀、 閉關息民” 的政策。要求各地官吏重視農業,要求士兵用農閒時間參加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諸葛亮還重視水利建設,在都江堰設置 “堰官” ,精心管理,還組織人力,在成都市西北郊的柏河上修了一條九里長堤,人們稱之為 “諸葛堤” 。

諸葛亮還實行鹽鐵官營政策,設置 “司鹽校尉” 等官職,負責管理鹽鐵生產和兵、 農器的製造。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使蜀錦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諸葛亮平時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節儉,主張豐盛之年注重儲備,以防災荒。

諸葛亮發展生產的一系列措施,使貧弱的蜀漢地區出了 “田疇開闢,倉廩充實,器械堅利,蓄積豐饒” 的繁榮景象。為鞏固蜀漢的統治打下了物質基礎。

諸葛亮生在割據勢力征伐的年代,所以他十分重視軍隊的建設。他認為治理好軍隊是保護國家,鞏固政權的大計。

諸葛亮指出,一個將領率領百萬之眾,做到行動一致,服從命令,必須靠法律制度。

諸葛亮簡介 歷史人物介紹 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要求 “使法量功,不自度” ,定出 “爵不可以無功取” 的原則。他還重視士兵們在戰爭中的作用。他明文規定 “不從教令立法” ,對輕軍、 慢軍、 盜軍、 欺軍、 背軍、 誤軍的違犯者斬,這樣使士卒懂得用兵之道,不輕易違犯禁令。

諸葛亮不僅嚴格訓練和教化士卒,還注意對將領的教育。他寫了《將苑》一文,人稱是他為將之道。諸葛亮要求將領們做到 “五善四欲” ,即 “善知敵人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 ;即 “戰欲奪,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

諸葛亮還十分重視軍隊訓練。他認為: “軍天習練,百不當一, 習而用之,一可當百” 。諸葛亮總結歷史上的作戰經驗,根據敵情,地形的不同情況加以改進和制定了一種軍隊操練和作戰法叫 “八陣法” ,他用 “八陣法” “教兵講武” ,把軍隊編成不同的作戰單位,各部互相配合,臨敵制變,機動靈活,隨時掌握進退主動權,以戰勝敵人。諸葛亮對軍隊的行軍作戰,屯駐之法都有嚴格的規定,佈置得有條有理,連他的對手司馬懿也對之十分讚歎。 諸葛亮在治國、 治軍過程中提出的原則方針,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運籌帷幄的風采,寧靜淡泊的氣度,謙虛務實的作風, “鞠躬盡瘁” 的獻身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和品格,難怪歷代“端推諸葛亮是全人” ,說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忠貞的典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