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還在質疑國內教育時,他卻舉家回國,只為培養7歲神童

說到天才兒童,我們立馬就會想到王安石的“傷仲永”,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因為王安石就見過方仲永。如何讓天才兒童的天賦在後天繼續開掛,不“傷仲永”,是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各大高校掀起了辦“少年班”的熱潮,對天才兒童和少年進行專門的培養。但是,事實證明,這種培養模式並不是很成功,現在全國僅剩下三所高校還在辦少年班,最著名的就是中科大少年班,還有西安交大少年班和東南大學少年班。

當別人還在質疑國內教育時,他卻舉家回國,只為培養7歲神童

而實際上,天賦超常的兒童的教育是個很複雜的,也是很個性化的問題,必須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才能保證其成才,避免“傷仲永”。

在北大,有一個饒家鼎的天才少年,14歲進入北大。他在13歲那年,北大清華就展開了爭奪戰,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你說這少年有多優秀吧。最終,他選擇了北大。原因是,北大的數學院,馳名中外,全國第一。而他,最痴迷的就是數學,北大更適合他的發展。

他確實是一個天才少年,具有超強記憶,達到了過目不忘、過耳不忘的程度。這事從他1歲的時候父母就發現了。當時,饒家鼎說話還說不利索,但是隻要北宋唐詩,立馬順溜起來。在他1歲半的時候,就能背誦70多首唐詩。

當別人還在質疑國內教育時,他卻舉家回國,只為培養7歲神童

匪夷所思的是,這一切,並非父母刻意教的,而只是保姆在幫他穿衣服,餵奶的時候,放過錄音。然而,這小傢伙的神奇還不止這些,父親無意中發現,他對數字甚至比唐詩還敏感。那是饒家鼎3歲時候的事情,父親開車帶著他出去,想聽一首張學友的歌,怎麼找也找不到。一邊翻碟片,一邊自言自語。結果兒子聽到了,一口說出了在哪張碟片上的第幾首歌,還說這首歌有幾分幾秒。

父親從一堆碟片裡找出那一張,不差分毫,播放一看,時間精確到秒,跟兒子說的不差分毫。這直接把父親給驚到了。放了好多首歌,兒子都能說出來。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聽過了,當然記得。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天才兒童嗎?

當別人還在質疑國內教育時,他卻舉家回國,只為培養7歲神童

也許,讀著看到這裡,又是唐詩,又是張學友的歌,因為這是在國內的一個家庭裡發生的事情。其實,饒家鼎一家當時在加拿大,他就在加拿大出生的。他的父親饒浩雁是個金融碩士,在加拿大發展的很好。當年,饒浩雁是湖北某市的高考狀元,跟大多數學霸一樣,選擇出國留學,然後留在了國外。

饒家鼎自然就在加拿大上學了,在他6歲的時候,他的數學水平已經達到了加拿大10年級的水平。加拿大的中小學教學跟美國一樣,屬於鬆散型的那種。饒浩雁可是當年的高考狀元,他最懂國內的教育,強化教學方面,是絕對強項。

當別人還在質疑國內教育時,他卻舉家回國,只為培養7歲神童

為了讓兒子在數學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饒浩雁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放棄加拿大的一切,舉家回國,只為培養孩子。他這一舉動,一定會被那些一口就否定中國教育的噴子們罵死,因為這些人一口一個應試教育,好像中國教育一無是處。但是,饒浩雁中外都學習過的學霸知道,中國教育有其優勢也有其不足,孩子回國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他認為漢語是最難學的語言,而將來漢語一定風行天下,所以,兒子必須學會漢語。

於是,在饒家鼎7歲那年,他們回到了中國。事實證明,饒浩雁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饒家鼎9歲時,就獲得了華羅庚杯全國精英賽深圳第一名,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不斷攬得各種競賽大獎,清華和北大都熱情地伸出了橄欖枝。

當別人還在質疑國內教育時,他卻舉家回國,只為培養7歲神童

也許有人認為,這樣的孩子一定是隻會讀書的書呆子。告訴你吧,這個從國外回來的小孩子,比一般孩子都要活潑,都要多才多藝。他的國際象棋下得很不錯,莫扎特的奏鳴曲彈得很有水平,足球場上,雄姿英發,電視機前,他還是C羅的粉絲。

最後,我們祝願饒家鼎繼續開掛他的人生,直掛雲帆濟滄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