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紫金加快交通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

從明清時期至民國初年,紫金縣沒有公路,只有古驛道和鄉間小道。1951年後陸續開始建公路,1979年後掀起了修築公路的熱潮。上世紀90年代初,敢為人先的紫金兒女,為打開“山門”,發展經濟,開展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性公路擴改運動,曾被省交通部門譽為山區公路建設的“紫金模式”。近年來,紫金縣緊緊圍繞“兩地”“三區”建設總目標,堅決打好“交通建設大會戰”,努力構建“西連南融”快速通道,加快打造“四好農村路”升級版提升工程,積極創建“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範縣,推進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重點工作,加快全縣交通運輸項目建設。截至目前,該縣公路通車總里程3272.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3.9公里、國省道444.1公里、農村公路2744.1公里。

交通對接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先導。紫金縣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為目標,交通建設集中對接、服務“灣區”“老區”“蘇區”發展;緊密對接大灣區及河源市區交通專項規劃,謀劃和建設更多連接大灣區核心城市、“沿海經濟帶”城市以及河源市中心城區的高快速通道,推動形成“西連南融”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加快河惠莞高速公路建設,確保河惠莞高速龍紫段年內順利通車、全線在2020年底前建成通車;紮實做好河惠汕高速公路、河紫快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項目早日動工建設,推動紫金加快融入大灣區兩小時經濟生活圈。

上世紀90年代公路建設大發展

創建山區公路建設“紫金模式”

從明清時期至民國初年,紫金縣沒有公路,只有古驛道和鄉間小道。1951年後陸續開始建公路,到1979年紫金全縣公路通車裡程823.8公里,公路密度22.71公里/百平方公里。此後,紫金縣在注重鄉村道路建設、公路橋樑和接通鄰縣道路建設的同時,大力進行公路升級改造,交通公路建設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80年後,紫金縣省、縣道公路進一步整修完善,鄉村公路不斷髮展。1984年,臨江至古竹公路建成通車。1988年起,在省、市的支持下,動員群眾“民工建勤”,拓寬改造縣主幹線和貫通南至鄰縣出境公路。1988年秋,總投資7080萬元、全長55公里的河汕線紫河公路動工改造,1992年冬全面竣工,成為紫金歷史上第一條柏油路。開通炮子圩至柏子窩、藍塘至惠東石塘、上義至惠東松坑公路。截至1989年底,全縣通車裡程1128公里,接養938.7公里,其中省養公路300.9公里,仍有108個行政村不通車。

上世紀90年代初,為打開山門、暢通公路、發展經濟,敢為人先的紫金人掀起了最大規模的群眾性公路建設運動,大力發展農村公路,取得了交通公路建設一次大飛躍,全縣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被省交通部門譽為山區公路建設的“紫金模式”。1991年9月1日,全縣25萬幹部群眾投入到公路建設的行列中,對現有公路按省道12米、縣道10米、鄉道6—8米的路基標準進行擴寬改造。截至1995年,全縣民工建勤投入勞動工日達470萬個,完成土石方160萬立方米,經交通公路部門驗收合格的擴改公路230公里,全縣多渠道籌集公路建設資金1.1億元。進入“九五”時期,隨著上級對山區交通建設的傾斜,公路建設重點轉移到縣道的上等級改造上來,鼓勵各鎮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從1996年開始,動工改造了紫古線等縣道13條共226.3公里,比市下達的計劃超83.4公里,提前三年完成“九五”公路建設計劃。

汕湛高速打開“山門”

河惠莞高速成“融灣”戰略通道

河源紫金加快交通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


汕湛高速公路紫金西互通口。2015年12月31日,汕湛高速公路揭博段如期建成通車,結束了紫金縣高速公路零的歷史。紫金從此打開了“山門”,開啟了發展的“高速模式”。

2015年12月31日,汕湛高速公路揭博段如期建成通車,結束了紫金縣高速公路零的歷史。紫金從此打開了“山門”,開啟發展的“高速模式”。 汕湛高速揭博段通車,對紫金而言不僅僅是破題“交通孤島”的困局,更重要的是為地方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據瞭解,汕湛高速紫金段與已建成的廣河高速公路相連接,主線全長83.9公里,設置7座互通立交(水墩、紫金東、紫金西、九和、藍塘、義容、古竹),1個服務區,2個停車區,紫金開始融入大灣區兩小時經濟生活圈。

河源紫金加快交通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


 

建設中的河惠莞高速公路紫金段,全線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河惠莞高速公路是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建成通車後將成為紫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兩大發展戰略的重要通道。

 

2019年7月29日,伴隨著一陣歡呼,紫惠高速公路T5標好義隧道右洞順利貫通,這是紫惠高速項目第一條雙向貫通的隧道,也是河惠莞高速紫金至惠州段最長的一條隧道。紫惠高速是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起於河源市紫金縣,終於惠州市惠陽區,全長77.41公里,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紫惠項目連接河源、惠州兩市兩地,是河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通道,對增強大灣區輻射帶動功能、推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河惠莞高速公路是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對於紫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有著非凡的意義。據瞭解,河惠莞高速公路龍川至紫金段和河源紫金至惠州惠陽段兩部分,全線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作為連通河源、惠州兩市的交通紐帶,河惠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將成為紫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兩大發展戰略的重要通道,對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能力、促進紫金髮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河惠莞高速通車後,再加上已經建成通車直達廣州的汕湛高速公路,隨著河紫快速公路、河惠汕高速、贛深高鐵、龍汕鐵路、揭梧鐵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陸續規劃建設,紫金將成為粵東北地區連接珠三角、沿海地區通往內陸地區的重要交通節點,紫金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距離更近,紫金將全面融入河源半小時都市經濟圈,向南將融入大灣區兩小時經濟生活圈。

高標準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河源紫金加快交通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


紫金縣水墩鎮黎坑村的瀝青公路,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為村裡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紫金縣以“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目標,高標準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動員全縣上下掀起交通建設熱潮,農村公路實現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向“暢”的轉變。至目前止,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744.1公里,全縣通行政村路面硬化率達100%。2017年8月,紫金縣獲得首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稱號。2018年9月,順利通過“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複核,被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紫金縣堅持共建共享,“全域化”建設農村公路。強化規劃引領,按照方便群眾生產生活、佈局合理、聯線成網的原則,結合農村群眾出行需求,科學編制農村公路發展規劃;嚴把工程質量關,形成了“政府監督、業主負責、社會監理、群眾參與、企業自檢”的農村公路建設五級質量保障體系,高標準建設農村公路,農村公路建設質量檢測合格率達99%。突出精準惠民,以創建54個省定貧困村新農村示範村為契機,將“四好農村路”建設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大力鋪設“脫貧致富路”。2016年以來,完成鳳安新村大道等3條縣鄉公路升級改造34.9公里、村道路面硬化300公里。

“有路必養、養必到位”。紫金縣堅持預防性、經常性和重點性養護並重,持續健全養護機制,農村公路養護水平得到提升。一方面,嚴格實行定人員、定里程、定任務、定考核標準、定獎罰辦法的“五定”養護管理辦法,縣道由道班實行專業化養護,行政村主鄉道由養護責任人實行常態化養護,自然村道由鎮政府實行包乾養護,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農村公路養護模式,實現了養護管理全覆蓋。另一方面,充分發動沿線群眾採取承包、包乾等方式參與公路養護,逐步引導農村公路養護向市場化方向發展,基本建立起“縣為主體、行業指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養護工作機制,養護質量和水平得到持續提升。紫金縣按照“政府負責、部門執法、群眾參與、綜合治理”的網格化管理方式,切實打造“暢安舒美”的路域環境。健全聯動機制,縣鎮村三級分別設立縣地方公路管理站、農村公路管理辦公室和村民愛路護路隊,縣有路政員、鎮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農村公路“三級”管理體系有效運行,愛路護路的村規民約制定率和農村公路管理機構設置率均達到100%。

以路為媒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紫金縣以重點項目為基礎狠抓公路建設,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近年來,除已開通的汕湛高速和正在加緊建設的河惠莞高速項目外,一批省道、縣道和農村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也相繼開工建設:省道S340線御臨門至九和段(河惠莞高速公路九和連接線)改建工程,路基土石方基本完成;九和大橋已完成吊裝,3座小橋完成2座,完成橋工程總量的78%;G236線紫金黃花至城西段(安良大道南北貫通工程)已完成前期批覆工作,正在施工招標工作中。同時,農村公路項目穩步推進,紫金縣藍塘鎮藥廠路口至河塘公路改造工程,完成路基工程的80%;紫城鎮榕林至龍窩鎮黃田三級公路改建工程已完成路基工程27%。

紫金縣根據“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範縣要求,結合紫金縣交通運輸發展實際,突出模式創新,不斷提升交通服務水平。大力推行農村客運片區化運營模式(敬梓、龍窩、柏埔、藍塘),打破原定點定班定線運營模式,以敬梓片區為試點,採取鎮村公交、隔日班、週末班、圩日班、電話預約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全面運營好農村公路。發展農村物流,建立健全農村物流網絡。目前已建成1個縣級運營中心,紫城、龍窩等13個鎮級加盟中心店,56個村級加盟店。同時,配合紫金郵政分公司創建“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現設有“郵樂購”農村電商站點60個,覆蓋16個鎮100個村。此外,探索打造“村長伯伯”農村綜合運輸服務平臺,整合農村客流和物流資源,發展農村客運、貨運定製運輸,逐步打造以鎮為單位的鄉鎮綜合服務站(鄉鎮物流集散中心),推動鎮與鎮綜合服務站的互聯互通,將先進的農村客運貨運形式覆蓋全縣。

紫金交通建設大事記

•從明清時期至民國初年,紫金縣沒有公路,只有古驛道和鄉間小道。紫金縣的公路建設,始於1931年。是年,廣東省建設廳投資興建惠紫五公路(惠陽經紫金至五華),1933年建成通車。

•1951年至1956年,以修復原有公路為主。惠水公路始稱惠紫五公路,後稱烏水公路,現稱廣下線,起於惠陽烏塘,止於興寧縣水口,途經紫金縣好義、藍塘、九和、瓦溪、縣城、中壩、敬梓等鄉鎮,縣境內長108公里。

•1957年起,以“民辦公助”“民工建勤”的形式,掀起以興修縣幹線為主的公路建設熱潮。至1959年,先後建成縣道6條,共144.3公里;鄉村公路5條,共122.21公里。

•上世紀60年代,根據行政區域的調整,陸續貫通各主要集鎮的公路,建成黃塘至長岌、高望至臨江、板子壩至茅田等縣道6條,共80.5公里;鄉村公路11條,共56公里。

•上世紀70年代,在省、地撥款支持下,紫金縣動員縣道沿線群眾“民工建勤”,再次掀起了修築公路的熱潮。這一時期,修築縣道10條,共158.8公里;鄉道50條,共219公里,實現了所有公社和60%以上的大隊通了公路。

•“十一五”期間,紫金縣累計投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約5.98億元,完成縣養省道改造13.3公里,縣道99.6公里,全面完成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建設橋樑55座2082.5延米,建設四級客運站場1個、候車亭218個,紫龍公路、江口大橋建成通車,北面出口、西南出口打通,紫金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十二五”期間,紫金全縣完成交通基礎建設固定投資100.7億元,較“十一五”增長16.8倍,其中高速公路建設投資96.5億元,建成高速公路83.9公里,實現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汕湛高速公路為主骨架,覆蓋各鄉鎮的省、縣道為主幹線,通達所有500人以上自然村的農村公路為補充的交通運輸網絡。

•“十三五”以來,紫金縣連續完成了鄧纘先故居道路、Y180線南嶺王告至德先樓三級公路改造工程、鳳安新村大道(省道S230線義容至鳳安段)等公路建設項目,以及150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及窄路基路面拓寬改造工程、300公里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和20座橋樑建設,境內公路通行環境持續改善,群眾出行日益便捷、安全。相繼被省交通運輸廳和交通運輸部確定為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範縣第一批創建縣和“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成為全省唯一一個既是“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範縣第一批創建縣,又是“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的縣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