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江南——常熟虞山長眠著一個三千年前的陝西人

遠在江南的江蘇常熟郊外虞山東麓有座古墓名“仲雍墓”,墓裡埋的是個三千年前從陝西而來再也沒回過故鄉的陝西人“仲雍”。

仲雍的父親史稱其為“古公亶父”,是殷商時期的先周首領,周之先公。《詩經*大雅》裡有一首詩“綿”記載了這位周人首領的偉大功績,“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岐”指的是陝西岐縣。古公亶父率領周族遷居於岐山周原,在此建立了先周的舊京,考古發現了岐山周原的先周宮殿、宗廟。

佈局江南——常熟虞山長眠著一個三千年前的陝西人

古公亶父的長子,後稱為“太伯”,《論語》裡也叫“泰伯”,次子就是“仲雍”也稱為“虞仲”,三子稱為“季歷”,後來也稱“王季”。季歷的兒子就是周文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太王”指的就是古公亶父。季歷很賢德,而且有一個讓太王很中意的孫子姬昌,所以太王很想立自己的小兒子季歷為嗣,但這和立長的風俗是相悖的,何況太伯與仲雍無過。

太伯和仲雍體會到了父親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和弟弟,於是兄弟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太伯和仲雍主動離開,到了江南一帶未開化的地方,離開了岐山的周原。太伯和仲雍剪了頭髮,身上以紋路修飾,表示自己再不會再為周後繼。《左傳》裡也說仲雍,“斷髮文身,祼以為飾”,就是說仲雍改從當地古越風俗,剪斷頭髮,赤祼身體,身上刺畫魚龍,表示融入了當地,不再承嗣於周。

佈局江南——常熟虞山長眠著一個三千年前的陝西人

太伯在荊蠻之地自立,稱為“句吳”,荊蠻之人從之,所以後來才稱為“吳太伯”,這就是吳國的建立。太伯沒有兒子,他死後就由弟弟仲雍繼承了他。其實太伯也曾經“端委以治周禮。”就是穿著周的禮服,戴著周的禮帽,想推行周禮治國,但是恐怕沒有成功。所以後來仲雍才“斷髮文身,祼以為飾”,可能正是因為改變了策略,吳國才得已延續下來。

此後吳國在中原和禮儀之邦的東方一直被認為是夷蠻。春秋末年,吳王夫差西破楚,北敗徐、齊、魯而稱霸,與晉國會於黃池。但是仍然被認為是“夷狄之國也,祝髮文身。”這時的吳國“藉於成周”,即向周王室進貢,以示尊周天王。吳國這時是東方大國,“累累致小國以會諸侯,以合乎中國。”屢次召集小國家會盟,向中原文明靠攏。吳王夫差說,“好冠來”,意思是希望能穿戴周的禮服禮冠,是對周禮的嚮往。孔子卻說,“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夫差根本就不明白周禮,卻想著要利用周禮了。

佈局江南——常熟虞山長眠著一個三千年前的陝西人

《史記*吳太伯世家》說,“太伯自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季歷的孫子,也就是太伯、仲雍孫子輩的姬發終於建立了周朝,這時吳國已傳至五世。武王姬發封同為姬姓的仲雍之後周章為吳國諸侯,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虞國,在周之北。

姬姓的吳先居於太湖之濱,後蔓延於江蘇、安徽兩省以及浙江北部,在春秋末期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獨特輝煌的吳文化也隨之建立而流傳後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