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01

明太祖梦中显圣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胡大海经浦江攻打金华,另一路由李文忠到诸暨与张士诚部交锋,大败。散兵逃至浦江、诸暨桐庐交界一带沦为劫匪。

有一天,陈氏兄弟陈沂、陈潼到浦江县城办事途经虞宅。事情办妥后便放松心情欣赏壶源江沿途风景,准备经黄堂古道回车风老家。到了黄堂古道远远便听到前面有吵杂的哭喊救命声,夹杂着鞭打呵斥,兄弟俩人意识到这是遇到土匪劫道了。两人势单力孤,手无寸铁,救人是不可能的,压根不作他想,便立即逃进山演源躲避,不想还是有土匪看到了他们,便分兵进山演源追杀二人。

不过土匪对地形不熟,追了一段后便觉得不对劲,因为路上都是蜘蛛网,到了石夹口已经无路可走了。土匪追到怀疑人生,都觉得是不是自己看花眼了,有人走过的地方怎么会有蛛网呢?就这么放弃了对二人的追杀。

再说陈氏兄弟逃的时候慌不择路,竟也迷失了方向。见没人追来就在一两水汇聚处坐下休息。这时已是黄昏,饥饿加上一路惊吓、困乏,迷迷糊糊就睡了过去。朦胧中见一和尚对他俩说:“别睡了,快跟我走,此时不走更待何时”。荒山野岭,逃命路上竟然睡着了,两人惊的同时醒了过来。说起自己的梦,发现两人做的同一个梦,不过这时也顾不上多说,又怕再遇到土匪,拖着疲惫的身体小心的往家的方向走去。

回家后把自己的遭遇和家人说了一下,并教育子女要勤奋读书,报效国家。

02

赈灾有功赐封爵位

陈沂的儿子陈正性颇有天分,长大后考了功名,成了朝廷命官,膺任河南布政使。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巴蜀一带闹灾荒,从古至今巴蜀一带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丰饶富庶。如果这样的地方都缺粮了可见灾情严重,陈正性奉命赈灾。灾荒之年,有天灾也有人祸,地方官员关系盘根错节,一个外省官员前来赈灾不知道会有多少阻力。不知道陈正性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反正筹粮赈灾有功,朱元璋钦赐大方伯爵位。

03

观风水二迁居所

陈正性告老还乡后带着小儿子陈堪迁居前陈畈,即广安桥南100米处。回想父亲和叔叔说的梦里显圣的和尚,联想到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当过和尚的,而且他本就是太祖的旧臣。为了感谢皇恩,安定好后就在梦见和尚的地方建了一座太祖庙。既是感谢他救了全家的命,也是敬仰这位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帝王。

起初,陈正性觉得前陈畈背倚候玉尖,门临壶江水,坐南朝北,视野开阔,认为可居。可住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堪舆之性大发,这又是一个懂风水的神人。他勘察周围环境后,反复论证,得出一个结论:“十五、十六月满圆,十七、十八缺半边。”意思是说:前陈畈也是个风水宝地,但因为地形地貌的相生相克,超过十六户后便不利于今后子孙的繁衍,而原本的住户已经有十六户了,无奈自己一家只好迁址。

仔细考察周边地形后,见对岸的坐山是浦江第一高峰朝天门发脉的来龙,一路此起彼伏,穿帐过峡,蜿蜒几十公里后延伸到壶源江边。壶源江水的长年冲刷造就一个恰似一艘游船的山坡。绿波荡漾,自西向东而流,流经此地后拐了一个大弯,向北流逝。大自然凭借着它的洪荒之力塑造出一块玉带缠腰形状的坡地,三面环水,仿佛是一只游船划行于水中央,乘风破浪、悠哉游哉,而且适合五行相生之理。这地方更好啊,一个字“搬”!

陈正性的首选居住地就是现在上河村的“方伯第”内,之后果然人丁大旺。他的子孙则析居于上河上厅大方伯、田来大方伯,各自立堂名为“种德”“仁本”“立本”。这回就让整理过上河历史的陈祝胜先生带大家去看看全浦江最长的厅堂——大方伯·立本堂。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04

大方伯.立本堂

立本堂建于明末,地处江边,门前是一个明堂,属于游客密集地,来来往往很难不注意到嵌着大方伯门牌坊的古建筑。大门紧闭的立本堂从外观上看只是墙高门阔,并不算太出彩。真正让你惊叹的是推开大门的那一刻。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推开大门首先感觉很有冲击力的是看不到头的过道和一道道门槛,不由的感叹了一句,从没见过这长的厅堂。陈老说这其实是全省最长的,纵深有一百二十六米左右,一共有七进。一进是修葺过的,虽然看着是旧木,但还是能看出与原本的木材是有所区别的。抬头是一个造型奇特的大字,目测几遍后,应该是个“寿”字。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二进是星聚堂,保存相对完整,基本上是原本留存的结构。虽是明末建筑,但细节装饰部分工艺已经比较成熟,雕梁牛腿十分精制。据陈老说原本中间几进高门槛和门是没有的,一通到底,后来复修就把这部分补充完整了。虽然有了种高门大户的感觉,但两相比较后感觉之前的效果也挺好的,至于孰优孰劣也不好评判。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厅堂两旁是用于居住的厢房共有八十多间,由于整个纵深很长,据说以前逢年过节,晚上家家户户挂上灯笼,亮灯后的长廊是一道很美的风景。只是17年厅堂回收,原本的住户迁出去后就没有机会再看到了,看后期厅堂的规划,也许还会重现也说不定。

三进到六进造型结构基本相仿,而且都有修缮过,墙面焕然一新,柱子也换过。原本徽派建筑的特色是肥梁瘦柱,但后换的柱子直径都有五十公分左右,比原本的柱子粗上一些,不过看着也更大气。两边墙上画着三国的一些典故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记...画工细腻,画风倒是容易让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颇有趣味。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另外,柱子上的对联也是有说法的,什么地方写什么都有讲究。对联讲的是陈氏的一些历史,比如说“前三代始从方祖,后六世姓复陈宗”讲的是公元1023年,檀溪陈氏始祖曾入赘新田里湖田方应邵家,便改了方姓。直到70多年后,这一脉出一了位督府参军,古人都讲究认祖归宗,极重姓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改姓的,便恢复了陈姓。

最后一进是寝堂,保存比较完整,看不出多少修复的痕迹。自从大方伯收回修缮后一直是空置状态,所以末对游客开放。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开门第一眼就惊到

回头再看走过的六进厅堂好似一条漫长的时光通道,不由生出种“一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古人以“九”为极数,九五至尊,民间建筑都有规格限制,僭越即是大不敬。而为什么陈正性以伯爵之位却能造七进厅堂。后人猜测是当初灾情太过严重,显得功劳也尤其大,皇帝破格特许。因为从古至今也没听过哪个臣子是因为赈灾有功就能受封伯爵之位的,至于真实原因只能等后人慢慢发掘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