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01

明太祖夢中顯聖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手下的一員猛將胡大海經浦江攻打金華,另一路由李文忠到諸暨與張士誠部交鋒,大敗。散兵逃至浦江、諸暨桐廬交界一帶淪為劫匪。

有一天,陳氏兄弟陳沂、陳潼到浦江縣城辦事途經虞宅。事情辦妥後便放鬆心情欣賞壺源江沿途風景,準備經黃堂古道回車風老家。到了黃堂古道遠遠便聽到前面有吵雜的哭喊救命聲,夾雜著鞭打呵斥,兄弟倆人意識到這是遇到土匪劫道了。兩人勢單力孤,手無寸鐵,救人是不可能的,壓根不作他想,便立即逃進山演源躲避,不想還是有土匪看到了他們,便分兵進山演源追殺二人。

不過土匪對地形不熟,追了一段後便覺得不對勁,因為路上都是蜘蛛網,到了石夾口已經無路可走了。土匪追到懷疑人生,都覺得是不是自己看花眼了,有人走過的地方怎麼會有蛛網呢?就這麼放棄了對二人的追殺。

再說陳氏兄弟逃的時候慌不擇路,竟也迷失了方向。見沒人追來就在一兩水匯聚處坐下休息。這時已是黃昏,飢餓加上一路驚嚇、睏乏,迷迷糊糊就睡了過去。朦朧中見一和尚對他倆說:“別睡了,快跟我走,此時不走更待何時”。荒山野嶺,逃命路上竟然睡著了,兩人驚的同時醒了過來。說起自己的夢,發現兩人做的同一個夢,不過這時也顧不上多說,又怕再遇到土匪,拖著疲憊的身體小心的往家的方向走去。

回家後把自己的遭遇和家人說了一下,並教育子女要勤奮讀書,報效國家。

02

賑災有功賜封爵位

陳沂的兒子陳正性頗有天分,長大後考了功名,成了朝廷命官,膺任河南布政使。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巴蜀一帶鬧災荒,從古至今巴蜀一帶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豐饒富庶。如果這樣的地方都缺糧了可見災情嚴重,陳正性奉命賑災。災荒之年,有天災也有人禍,地方官員關係盤根錯節,一個外省官員前來賑災不知道會有多少阻力。不知道陳正性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反正籌糧賑災有功,朱元璋欽賜大方伯爵位。

03

觀風水二遷居所

陳正性告老還鄉後帶著小兒子陳堪遷居前陳畈,即廣安橋南100米處。回想父親和叔叔說的夢裡顯聖的和尚,聯想到明太祖朱元璋也是當過和尚的,而且他本就是太祖的舊臣。為了感謝皇恩,安定好後就在夢見和尚的地方建了一座太祖廟。既是感謝他救了全家的命,也是敬仰這位從乞丐到皇帝的傳奇帝王。

起初,陳正性覺得前陳畈背倚候玉尖,門臨壺江水,坐南朝北,視野開闊,認為可居。可住了一段時間後,突然堪輿之性大發,這又是一個懂風水的神人。他勘察周圍環境後,反覆論證,得出一個結論:“十五、十六月滿圓,十七、十八缺半邊。”意思是說:前陳畈也是個風水寶地,但因為地形地貌的相生相剋,超過十六戶後便不利於今後子孫的繁衍,而原本的住戶已經有十六戶了,無奈自己一家只好遷址。

仔細考察周邊地形後,見對岸的坐山是浦江第一高峰朝天門發脈的來龍,一路此起彼伏,穿帳過峽,蜿蜒幾十公里後延伸到壺源江邊。壺源江水的長年沖刷造就一個恰似一艘遊船的山坡。綠波盪漾,自西向東而流,流經此地後拐了一個大彎,向北流逝。大自然憑藉著它的洪荒之力塑造出一塊玉帶纏腰形狀的坡地,三面環水,彷彿是一隻遊船划行於水中央,乘風破浪、悠哉遊哉,而且適合五行相生之理。這地方更好啊,一個字“搬”!

陳正性的首選居住地就是現在上河村的“方伯第”內,之後果然人丁大旺。他的子孫則析居於上河上廳大方伯、田來大方伯,各自立堂名為“種德”“仁本”“立本”。這回就讓整理過上河歷史的陳祝勝先生帶大家去看看全浦江最長的廳堂——大方伯·立本堂。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04

大方伯.立本堂

立本堂建於明末,地處江邊,門前是一個明堂,屬於遊客密集地,來來往往很難不注意到嵌著大方伯門牌坊的古建築。大門緊閉的立本堂從外觀上看只是牆高門闊,並不算太出彩。真正讓你驚歎的是推開大門的那一刻。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推開大門首先感覺很有衝擊力的是看不到頭的過道和一道道門檻,不由的感嘆了一句,從沒見過這長的廳堂。陳老說這其實是全省最長的,縱深有一百二十六米左右,一共有七進。一進是修葺過的,雖然看著是舊木,但還是能看出與原本的木材是有所區別的。抬頭是一個造型奇特的大字,目測幾遍後,應該是個“壽”字。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二進是星聚堂,保存相對完整,基本上是原本留存的結構。雖是明末建築,但細節裝飾部分工藝已經比較成熟,雕樑牛腿十分精製。據陳老說原本中間幾進高門檻和門是沒有的,一通到底,後來復修就把這部分補充完整了。雖然有了種高門大戶的感覺,但兩相比較後感覺之前的效果也挺好的,至於孰優孰劣也不好評判。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廳堂兩旁是用於居住的廂房共有八十多間,由於整個縱深很長,據說以前逢年過節,晚上家家戶戶掛上燈籠,亮燈後的長廊是一道很美的風景。只是17年廳堂回收,原本的住戶遷出去後就沒有機會再看到了,看後期廳堂的規劃,也許還會重現也說不定。

三進到六進造型結構基本相仿,而且都有修繕過,牆面煥然一新,柱子也換過。原本徽派建築的特色是肥梁瘦柱,但後換的柱子直徑都有五十公分左右,比原本的柱子粗上一些,不過看著也更大氣。兩邊牆上畫著三國的一些典故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空城記...畫工細膩,畫風倒是容易讓人想起小時候看過的小人書,頗有趣味。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另外,柱子上的對聯也是有說法的,什麼地方寫什麼都有講究。對聯講的是陳氏的一些歷史,比如說“前三代始從方祖,後六世姓復陳宗”講的是公元1023年,檀溪陳氏始祖曾入贅新田裡湖田方應邵家,便改了方姓。直到70多年後,這一脈出一了位督府參軍,古人都講究認祖歸宗,極重姓氏,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改姓的,便恢復了陳姓。

最後一進是寢堂,保存比較完整,看不出多少修復的痕跡。自從大方伯收回修繕後一直是空置狀態,所以末對遊客開放。

上河又一大特色!全省之最,開門第一眼就驚到

回頭再看走過的六進廳堂好似一條漫長的時光通道,不由生出種“一入侯門深似海”的感覺。

古人以“九”為極數,九五至尊,民間建築都有規格限制,僭越即是大不敬。而為什麼陳正性以伯爵之位卻能造七進廳堂。後人猜測是當初災情太過嚴重,顯得功勞也尤其大,皇帝破格特許。因為從古至今也沒聽過哪個臣子是因為賑災有功就能受封伯爵之位的,至於真實原因只能等後人慢慢發掘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