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历史」 崇明新区的18个寺庙,寻找消失的那个地方

崇明区: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东面临海,现为市辖行政区之一。崇明区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三岛互成犄角之势。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

「崇明历史」 崇明新区的18个寺庙,寻找消失的那个地方

崇明区南面与浦东新区、宝山区隔江相望,西南面则与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面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崇明岛陆域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陆地呈狭长方形,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支水道,陆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陆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

崇明区下辖16个镇和2个乡:分别为绿华镇、三星镇、庙镇、港西镇、城桥镇、建设镇、新河镇、竖新镇、堡镇、港沿镇、向化镇、中兴镇、陈家镇、长兴镇、新海镇、东平镇和横沙乡、新村乡。

著名景点有崇明学宫、金螯山、寿安寺、瀛洲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东滩湿地公园、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明珠湖公园、西沙国家湿地公园等。

崇明岛内交通便捷,对外水路交通有客运及车客渡航线多条,一是连接上海宝山区吴淞、石洞口、宝杨路码头及长兴、横沙两岛;二是连接江苏浏河港、青龙港。陆路交通有上海长江隧道、上海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大大缩短了崇明县与上海中心城区及江苏省的距离。

一.城桥镇

1.天后宫(道教):位于城桥镇老滧港渔村施翘河562号,又名“净律庵”,据说创建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数次扩建。天后宫宫殿坐东朝西,南临长江,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飞檐戧角。建筑布局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与后殿。奇特的是在后殿前面竖有两根旗杆,高耸入云,上有两个旗斗。早年是用来挂灯笼的,一方面可导航,另一方面则告诉行船人,崇明施翘河港天后宫到了。

天后宫是崇明第一座神庙,也是崇明著名的古刹之一。由于其紧邻崇明县治城桥镇渔民村港口,历来是当地渔民出海打渔祈求天后娘娘保佑平安的祈福之地。天后宫大门原先西向,面临施翘河渔港,南侧则是长江,供奉的主要神祗是天后娘娘,即“妈祖娘娘”,是渔民崇敬的保护神。

解放后,天后宫由道教改为佛教道场,大门也改为座西朝东。“文革”期间,受到破坏。1995年,天后宫恢复宗教活动。1997年,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03年,天后宫及募资置宝鼎碑,被列为崇明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重修了大雄宝殿。2009年春,正式更名为净律庵,成为佛教寺庵。

2010年,净律庵又修建了天王殿,并重开山门,正对施翘河口,进山门为天王殿,殿后为广场,净律庵还建有法堂、五观堂等殿堂,至此净律庵已成为崇明一处形制比较规整的佛教庵院。如今净律庵,又易名为天后宫,但佛、道两教并存,大雄宝殿后有观音殿,也可称作是天后娘娘的化身,既继承了天后宫渔民祈福的历史,又保佑崇明宝岛百姓的出海安全。2.寿安寺(佛教):位于城桥镇螯山村涛声路1188号,为崇明岛四大古刹之一。始建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寺址在三沙,初名富安寺,后改名寿安寺,又称“寿安教寺”。元延祐五年(1318年),朝廷赐额“永福寿安寺”。后因屡遭海潮冲毁,寺随县治几经迁建,明万历五年至十一年(1577-1583年),迁寺于城东2.5公里处(今鳌山南麓)。清康熙七年(1668年)改建寺院,并在寺后堆筑金鳌山。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进行修缮和扩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镇伏海潮,又在金鳌山上建造一座三丈高的“镇海塔”。寿安寺前两株银杏树植于1668年,直径盈尺,绿荫覆地,与金鳌山相依,既有深山古刹之神韵,又有平川名寺之风华。“寿安寺”曾有“寺外青山山外山,亭中绿水水中亭”之美誉。

1928年,寿安寺部分庙宇改为鳌山小学。1940年7月,寿安寺遭日机轰炸,寺院化为焦土,仅存山门和古佛岩石刻群像,昔日盛况毁绝殆尽。1945年抗战胜利后,化缘集资,重塑佛像,再兴烟火。1958年,鳌山小学迁出寿安寺,1958年3月,江苏省文化局列寿安寺为三等文物保护单位,与慎修莲社被列为保存的佛教活动场所。1959年,庙内建鳌山奶牛场。1962年改建为精神病院。“文革”期间,佛事停止。

1980年,寿安寺恢复佛事,1982年对外开放,1983年寿安寺重建三圣殿,立有西方三圣巨像,重塑香樟木释伽牟尼佛像和诸神彩塑金像。后又恢建大雄宝殿、念佛堂、千佛阁、忏堂、沧海阁、天王殿、玉莲池、紫竹林、清远堂等建筑,构成一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重新塑三世如来、文殊、普贤、海岛观音等十六尊佛像。玉佛殿,还新增了一尊巨型缅甸玉佛卧像,在西厢房2楼。重达13吨,长6米多,是上海最大的玉制卧佛。

寿安寺保留着明、清古建筑风貌,寺庙宏伟肃穆,门口有一幅妙联,为赵朴初先生所题:“如来无量寿,净土万年安”。1981年5月列为崇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寿安寺后殿记碑为崇明县不可移动文物。

「崇明历史」 崇明新区的18个寺庙,寻找消失的那个地方

3.寒山寺(佛教):位于城桥镇东门路187号,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杨军门夫人朱皈仁自苏州驾小船来到崇明,在岛上削发为尼,自号法名“颠修”,舍宅为寺,取名“寒山寺”。寒山寺已颇具规模,寺中原有清末翰林王清穆所撰碑文。

寒山寺中供奉寒山、拾得像,寒山、拾得来自于浙江天台山,是著名的“和合二仙”,在苏州枫桥畔也有著名的寒山古寺。“寒拾二仙”有著名的佛偈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如何可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相传崇明寒山寺与苏州寒山寺有“三同”: 一名同,二供奉同,三钟声同。两寺均供奉寒山、拾得二仙像,当地有民谣云:“瀛洲东门寒山寺,夜半钟声迎客船”,与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争相媲美。“文革”期间,寒山寺遭破坏。

1995年,寒山寺恢复宗教活动,此后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寒山寺山门重新翻建,三檐错落,三扇红漆大门,与石柱飞檐形成鲜明对比,一对石狮镇门两侧,山门中间书“寒山寺”。进入山门,就是大雄宝殿,江南民居建筑,建于台阶之上,大殿内供奉释迦佛祖像。在大雄宝殿前方左侧院墙上嵌有寒山寺之宝——清末翰林王清穆所撰碑文,保存较为完好。2003年4月,寒山寺及昄仁庄记碑列为崇明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2006年春,在正殿内开设“罗汉堂”,这是寒山寺的特色佛殿。除供奉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像外,还张挂《五百罗汉图》,该图高63厘米,长16米,画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画像,这些罗汉造像惟妙惟肖,或慈眉善目,妙相庄严;或闭目凝思,怡然自得;开阖之间,气势非凡。在寒山寺念佛堂里还挂有藏头联:“皈仁仁风扬大道,自觉觉他化群机”。

二.堡镇镇

4.云林寺(佛教):位于堡镇五滧村登瀛1199号,是崇明东部地区的著名古刹。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变成巍然大寺,名冠崇明全境。传说清乾隆皇帝之师崇明人沈文镐,字绍岐,雍正十年(1732年)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崇明人一般都称之为沈探花,回乡恰逢云林寺翻建,他回京后请乾隆皇帝御笔写了一个“福”字赐给了云林寺。民国初期(1912年)起,专弘净土一宗,是崇明境内的净土道场,设施齐全:佛殿、僧寮、厨房、斋堂、藏经室、钟楼、鼓楼等,还建有关房、舍利塔(化身窑)等,寺院中矗立着两棵参天银杏古树。

1950年,云林寺被学校占用。1958年,因开四效港兴修水利,云林寺被拆除一大半,二棵三百多年的古银杏树也被挖掉。“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寺址被改建为橡胶厂,后改作羊毛衫厂。1978年,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1996年,对旧厂房进行修缮和改建,将其改作临时大殿、三圣殿、祖师堂、延生堂、往生堂等。又从广福寺请来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和韦驮菩萨像,1997年从苏州请来迦牟尼佛、药师佛、地藏菩萨像三尊,供奉于三圣殿。1998年,崇明县宗教办同意云林寺作为佛教活动点,2001年,获准临时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05年,成为正式的净土道场。对原向北的大雄宝殿进行全面改建,主体建筑于2007年9月19日竣工。

云林寺新建综合楼共分三层:顶层是大雄宝殿;二层是念佛堂;底层是经堂。云林寺是净土道场,主要以念佛为主。综合楼两边朝南墙上分别镶有仿古砖雕“清明上河图”,后又在其两侧建起了五百罗汉长廊,廊内墙上分别镶立五百罗汉仿古砖雕,成为寺院的又一道景观。综合楼前由信士出资助铸的6吨巨型梵钟,上刻“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善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偈语。

云林寺还计划将在寺院南边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牌坊、山门、放生池等建筑,力争使云林寺成为崇明一处念佛道场。

5.观音庵(佛教):位于堡镇堡镇南路83号,原为“天后宫”, 又称“天妃宫”旧址,始建于清朝后期。据《堡镇志》记载:昔日天妃宫寺庙规模较大,内有正殿,供天后娘娘,殿后有三棵古银杏,殿旁前设有戏台。渔民出海前常去烧香念佛保平安。

崇明观音庵曾有三次迁址之历史,观音庵前身为“花沙城隍庙”,民国初期改为尼庵,定名观音庵,该庵址因临江滩,塌沉于江中。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信徒发起重建,新址位于崇明县谢家镇北,故又名“谢家镇观音堂”。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新民镇平南村又迁建起“观音庵”。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曾一度驻扎在天后宫,寺废。解放后,被海洋渔业社占用,1964年堡镇镇办燎原电器厂搬入,天妃宫唯留大殿和二层楼厢房躯壳。

“文革”期间,观音庵受到破坏。1979年起,观音庵恢复宗教活动。1995年,观音庵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02年,观音庵迁移至堡镇今址,即原“天妃宫”旧址内重建,主要是利用天妃宫原建筑格局并对旧建筑加固改造。2004年,观音庵新建主殿、三身殿等,组成崇明县观音庵建筑群。观音庵以弘扬佛法之宗旨,奉行观音菩萨之愿之行,故名“观音庵”。

观音庵山门楼,朝南面对堡镇港,分为三“解脱”门。进山门楼后正中为观音庵的独特正殿,名为“三身殿”,该大殿为四方型,三层重檐呈塔型逐层内缩,取名以佛祖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为缘起,故名“三身殿”。该殿地上建筑分为应身殿、报身殿、祖师殿三层,地下室为法身殿,分别供奉相应的佛像和经塔。三身殿后为僧楼,对整庵成环抱之势。

6.弥陀院(佛教):位于堡镇五滧彷徨村灜北1074号,始建于1983年,原名“净土寺”,昔日这里是一块大牧场,后建起了一座佛教寺院。弥陀院有一埭朝南三大间佛殿,设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地藏菩萨等佛像,全部用木材框架结构,大块玻璃鑲成的大木橱精致庄严,内有经书、法器、香炉等物。弥陀院后院西厢房前埭朝东屋是念佛堂,这里新设一尊海岛观音,两边是善财龙女,上天面、下地坪,设有供桌、灯具、木鱼、花盆、香炉等,方便信众念佛、净修。

在弥陀院朝南正屋庭场西侧建有青石雕刻的西方三圣石像及二人一组的四大天王石像。西方三圣像下具长方型须弥座,上有纹饰,雕刻精美细致,三尊圣像面容慈祥,十分华贵庄严。两侧分立各一组天王石像,三组石像前均有石拜登供香众礼敬,由于弥陀院场地有限,只能放置室外,有风吹日晒之苦。

在弥陀院内东北角特建有一座祖师塔,供放宏范法师的骨灰,方便众信徒礼拜与纪念法师。这座祖师塔占地面积0.2亩,高约5米左右,非常的庄严,是崇明东部地区第一座祖师塔。在弥陀院朝南正屋庭场正中央放置着一具铜香炉,红漆双耳三足圆腹,上有铭文“1997年七月,云林寺安养往生院,住持宏范法师”。2009年12月,弥陀院成为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并由原来的净土寺改名为弥陀院。

三.庙镇镇

7.无为寺(佛教):位于庙镇米洪村6队,宏海公路3000号,又名吃素庙,初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无为寺为崇明岛西部著名的佛教胜地,地处庙镇,这也是崇明岛上唯一一个以庙命名的街镇。

无为寺原有殿宇座西向东,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法相慈悲,气象巍峨。无为寺拥有六个大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殿、药师殿、地藏殿、三圣殿及香亭、放生池等,寺内经书、法器、佛像齐全,南北两侧厢房并立,僧寮客房、斋堂应有尽有。每逢佛期圣诞,佛教信徒,云集于此,敬香礼佛。

“文革”中无为寺被毁。1978年,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8年后,恢复宗教活动。1993年11月,重建了大殿和东西厢房楼,恢复开放。1995年7月,无为寺先作临时登记,后转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无为寺在原址重建。临公路为山门,山门匾额“无为寺”三字由赵朴初老先生题写,背面由茗山大和尚手书“以戒为师”四字。1997年底,无为寺建成大雄宝殿,座北朝南,宏伟壮丽,飞檐翘角,庄严巍峨,宝殿中佛像金身庄严,法器幢幡,一应俱全,中间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大殿两边是18罗汉造像,生动传神。

1998年,无为寺相继完善了寺庙建筑,现有七宝讲堂、指月庐、胜莲居、客堂、五观堂和香积厨等殿堂。经书、法器、幢幡等一应俱全,佛像庄严,香烟缭绕,庭院奇花异草,四季馥郁,恢复了佛教丛林景象,古刹再显新姿。

2004年,修建妙法堂及七宝讲堂,解决了修学弘法空间狭小的燃眉之急。2010 年,在无为寺设立了“水月寮”、“无为书院”、“法藏书屋”等佛教文化场所,以传统书院的教学方式讲解佛经。前来礼佛敬香,修学佛法日渐增多,已成为崇明西部最重要的佛教道场。

2011年,无为寺进行了全面翻建,在寺院西侧花园,新建觉园“华开见佛”石像群,在觉园入口有韦驮、关公护持伽蓝像,内有露天石雕佛像四组,分别以三圣、文殊、地藏、普贤菩萨等为主题,在九莲池中塑观音圣像,旁建石幢塔园,成为在上海佛寺中非常独特和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佛教主题园。

四.中兴镇

8.广福讲寺(佛教):位于中兴镇中兴村,陈彷公路3099弄100号,人称“长江第一寺”。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前身为“武圣殿”,原址汲浜镇北,因庙中奉祀关帝,故名。民国十年(1921年),为重振净土宗风,改武圣殿为广福讲寺。当时佛门宗派较多,此后便以广福寺为中心,呼归净土,本地佛门统归于净土宗。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迁至中兴镇今址重建,规模扩大,寺内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大雄宝殿内设有现代工艺名师雕塑的一佛二弟子,十六尊者和海岛观音等佛像,玉佛殿中供有一尊法身长4.8米,用整块缅甸纯玉雕成的卧佛,净重8吨。其弟子叶承大师继承住持,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法器俱全,至此广福讲寺初具规模。

1958年,寺庙改为收花站,佛事停止,十年动乱,寺毁僧散。1980年,恢复佛教活动。1985年,广福寺初步修建后,成为崇明县人民政府批准的继寿安寺后,全县第二个正式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1985年农历春节,广福讲寺举行隆重的开放仪式,岛内外佛教界众弟子入寺敬香礼佛,一时盛况空前。

1989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视察崇明,籍此胜缘,广福讲寺开办上海佛教学院二部。1993年起新建大雄宝殿、教学楼等,于1994年秋建成,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赵朴初居士题写的“大雄宝殿”匾额高悬檐前,映衬出大殿的庄严雄伟,气象万千。

1996年,广福寺从缅甸请来一尊释迦牟尼卧像玉佛,长4.5米,宽1.5米,寺内特建玉佛殿相供。1999年,寺院又筹资建筑山门天王殿,殿前石额“广福讲寺”由赵朴初题写,左右一联“长江第一寺,咸丰最初香”。

如今广福寺已初具中等丛林规模,寺院面东而建,首进沿河为山门天王殿,门前一对石狮。过天王殿为一进庭院,中间为巍峨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墙上嵌有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协会长茗山法师书写的《崇明广福寺建大雄宝殿碑记》,字迹苍劲有力。2010年12月,在大雄宝殿之后已建起藏经楼,其一层为玉佛殿。寺内珍藏的两尊玉佛及四面千手观音像更为这座沪上名刹增添了不少神韵,被列为崇明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此外,广福寺还规划建造一座高49米的九层宝塔,并使之能如民国时期尚存崇明的句容塔那样成为崇明北部的地标型建筑。

五.陈家镇

9.安乐院(佛教):位于陈家镇协隆村4队440号,相传始建于明末清初(约1644年后),曾有庙房十余间。抗日战争时期,该寺被毁,后由古若法师筹资修复。“文革”期间,安乐院被当地革委会占用。

1995年8月,安乐院临时登记恢复宗教活动,此后建起大殿及附属用房,并筑围墙,院内佛像、经书、法器、家具等一应俱全,已初具规模。进入山门殿为一座中型庭院,右侧有三层面宽五间的楼房作为僧寮,前有一灰瓦檐红柱回廊与院内北厢房前走廊相连。庭院正中立有一汉白玉石雕持箧菩萨立像,其后为江南民居式一长排灰瓦殿,正中为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等诸菩萨,大殿前有灰瓦檐回廊贯通南北厢房。

2010年,安乐院进行了重新修建,在原庭院前新建起了挑高两层的单檐山门殿,正门石刻镶嵌匾额“安乐院”三字为崇明县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无为寺监院玄洪法师所题,左右两侧有“佛历二五五四(2010年)年”所书“天堑变通途超越轮回解脱道,江流归大海深广圣教安乐院”的对联,既歌颂了安乐院山门前新贯通的崇明长江大桥通车后为崇明岛人民所带来的无穷便利,又喻意佛教江流入海的深广神圣。

安乐院与德云村清净庵为姐妹尼庵,她们共同见证了崇明岛的历史变迁,更目睹了跨海大桥使崇明成为与陆地联结的“世外桃源”之盛世壮举。

10.三佛讲寺(佛教):位于陈家镇鸿田村12队,亦称三佛堂,三佛讲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僧真法创建,“文革”时被毁。2009年2月,正式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经崇明县人民政府批示在原址附近进行拆迁重建三佛讲寺。

2012年2月,三佛讲寺举行了大雄宝殿奠基典礼,规划建设如下建筑:万佛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山门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祖师塔,如来舍利塔, 祖师殿,伽蓝殿,钟楼, 鼓楼,斋堂楼, 讲堂楼,客堂,法物流通处,上客堂,闭关房,方丈院,东厢寮, 西厢寮,养生堂。

11.广良寺(佛教):位于陈家镇裕安村1331号,创建于清末民初,距今近一个多世纪,原名“老庙”, 坐西朝东,由僧人了道的徒弟真法所建,每逢佛诞,寺院香火不断。文革期间,寺院被拆除,庙基地被占,1978年,在此废墟上,搭一起草房,进行佛事活动,恢复并重建广良寺。

1993年11月,崇明县人民政府,依据佛教徒聚居众多的地区等诸多条件,批准开放广良寺,并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广良寺相继建造了大雄宝殿,山门,厢房,饭堂,及各个佛配殿。此后广良寺,每逢佛期诞辰,礼佛上香者络绎不绝。

12.清净庵(佛教):位于陈家镇德云村2队288号,原属裕安镇德云村,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革期间,不幸被毁。1995年8月,清净庵恢复宗教活动,并建成了佛殿、东西厢房、生活楼、念佛堂、大雄宝殿等宗教设施。2004年起,清净庵全面翻建,将原殿房进行了改扩建,将原菜园改建为庵前广场,并重修了庵内的主体建筑。

清净庵面南正对北沿公路,往北跨过一座石桥即可进入庵前广场。在广场北侧建有清净庵的庵门,是将原二层小楼改成了山门殿形制,前出亭式的抱厦作为庵门。进入庵内过圆拱门,左右为原清净庵建筑,各有一座二层小楼。庵内正中大雄宝殿为二层重檐挑高楼阁式大殿,三进红漆门面,黄墙黑瓦,屋脊鸱吻,甚为庄严,入内正中供有本尊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尊者,左后侧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右后侧供奉着文殊菩萨,背山为观世音菩萨,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匾额为赵朴初所题。

大雄宝殿后为新建的僧寮楼,中间院落有花坛,居中有一座石雕观音坐像点缀其间,是一处颇具规模的尼庵。历经数年,清净庵在崇明东部地区已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尼众道场。

<strong>

六.向化镇

13.觉莲净苑(佛教):位于向化镇米新村762号, 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原址在五滧南海边。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海塌,迁至新米行镇,因接办人为姚姓,故名“姚家殿”,并由僧人主持,民国初改名“静安寺”。1948年前后,由尼连妙主持,为比丘尼道场,1995年,见华法师等重建此庙,复名“静安寺”。2008年,改名为“觉莲净苑”,登记为固定宗教活动处所。

七.港西镇

14.慎修庵(佛教):位于港西镇港东静南村(原新引村),原名“慎修莲社”。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邑人集资筹建,沙显明为住持,专修净土宗念佛,并作为当地佛教居士研究佛学的场所。慎修莲社奉东晋慧远为初祖,吕纯阳为祖师,专修佛法,一开本地居士研究佛学之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庵内供奉佛教观音、道教吕纯阳等像,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日观音诞,或四月十四日吕祖诞,香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为比丘尼道场,称作“慎修庵”,南侧建厢房,名“定慧精舍”,为尼姑禅房。

1958年,莲社部分房舍改作老人院和摇绳厂,后经社友申请,县政府同意,重修莲社佛堂大殿。1966年“文革”始,莲社房舍被拆,仅存“定慧精舍”2间。

1985年,慎修庵恢复宗教活动,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客堂和库房等。1993年新建了一幢有二十多间房间的生活大楼。慎修庵庵门向东,庵前原有一塘放生池。庵门上的“慎修庵”名由上海玉佛寺慧参书,有“乙丑年(1985年)秋月吉日复兴”字样。庵门两侧题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一幅对联。

入庵门后为一进四合庭院,面东为大雄宝殿,该大殿为红瓦覆顶,在房脊上方中间用砖雕“大雄宝殿”四字标明其殿名,同时在殿顶房脊左右两头均有彩绘一对龙凤作为鸱吻,十分独特。庵门南侧另一侧门,为“定慧精舍”的大门,其形制与庵门相似,门额横联为真禅大法师所题“净土道场”四字,左右两侧题有“万寿同登”、“常乐我净”八字,背面横联“福慧双修”,定慧精舍就是比丘尼修持乐居与养老之所。

慎修庵,现在草港公路原址北面重建新庵。

八.横沙乡

15.静修寺(佛教):位于横沙乡民生村10组,富电路,始建于1949年,这是一座精巧雅致的寺庙,因位于长江最东首,可以堪称万里长江第一庙。

静修寺其名称来源自静修观音寺,是上海市崇明区横沙岛上的唯一佛寺。在远离上海陆地的横沙岛上,最早的佛寺记载为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观音堂。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编撰的《川沙县志》卷十三之“佛寺”篇记载:“横沙乡观音堂,在南字圩智字匡小仓田挂脚。原系刘猛将军庙故址。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计瓦屋两间。”

刘猛将军是江南地区特有的灭蝗保穑之神。一说为宋朝刘锜,据清光绪罗振玉著《俗说》引清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朱坤的《灵泉笔记》载: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旱蝗,上敕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蝗遂殄灭。另有一说指元朝刘承忠,据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畿辅通志·祀典》记载:刘承忠于元末驻守江淮,会蝗旱,督兵捕逐,蝗殄灭殆尽。后元亡,自溺死,当地人祠之,称之曰“刘猛将军”。

解放前,在横沙岛老镇上有一家隶属于汪家大户的观音堂,另在海边有一座道观,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道观尚存,后因海堤坍塌,道观淹没。六十年代,在现新民镇东边建草庵三间,名为“观音寺”,到“文革”时被全部拆毁。

1987年,在横沙乡民生九队建了一座小庙。1988年,在民生十队现寺地基上建起了佛教殿堂,取名为静修观音寺。1990年4月,静修观音寺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9月,静修观音寺正式转为比丘尼庵。2005年,横沙岛整体划归崇明县,静修观音寺亦由崇明县佛协选派法师到寺住持,并改名为静修寺。

静修寺面南临水而建。第一进殿为弥勒宝殿,内供弥勒菩萨。第二进是一长方型四合院式庭院,中间有一泓石砌围栏的放生池,左右两侧各建有念佛堂、法堂等二层小楼。庭院中央放置有铜香炉两座,最北面正中为静修寺大雄宝殿,主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两大弟子侍立左右。大殿门前有联曰“继承释迦遗志,净修菩提道场;发扬弥陀愿力,弘扬净土法门”。在静修寺大雄宝殿廊下挂有一口小型铜钟,大殿殿内西南角悬有一口大型铜钟,两钟钟铭均为“静修寺”。

横沙岛是长江出海口处三座岛屿中最小的一座,其行政管辖最早隶属川沙县,后改归宝山县(区),最后划拨属崇明县。由于位于海岛之上,是上海最早见到曙光的一座佛寺,但愿这座独居海上的佛寺能够宁静禅修,护佑众生。

九.竖新镇

16.镇海寺(佛教):位于竖新镇仙桥村仙桥中路923号,前竖公路西侧,始建于明末清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上海崇明老县志记载,及附近老年信众所述:当时因海坍不止,危及村民生命财产,于是当地乡绅筹款在北海滩上造一所寺庙,一开始叫做龙王庙,寺内供奉龙王、观音、石神、地藏等诸佛菩萨及各类神将,确是释道混供的庙宇。后来庙宇规模壮大,改为镇海寺。说也奇怪,自建寺以后,不但海坍停止,还一直向北涨出新土地。每逢节日,来龙王庙敬香礼佛者很多。镇海寺在抗战时遭日寇焚毁,1946年重建寺庙,主殿是香樟木的大佛,偏殿是龙王,而之前供奉的是石佛。

在“文革中”,镇海寺惨遭破坏,寺庙拆除,香樟木的大佛被毁,佛事活动亦随之终止。文革后,村民自发捐款,重建寺庙。虽然规模大不如前,只有一间瓦房,可对当地村民来说,镇海寺还是他们心中信仰栖息之地,故仍旧被称之为“寺”。由于镇海寺在当地村民心中的地位极高,1986年村民自发在原址重修镇海寺。1998年,当地村民希望能重建镇海寺。2013年,崇明县政府及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批准恢复重建镇海寺。

八.长兴镇

17.缘觉寺(佛教):位于长兴镇凤西路802号,这是长兴岛近几年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在原来垂珠园的遗址上建造起来的。鉴于长兴岛居住人口众多、无佛教寺院的情况,在县民宗办和长兴镇政府共同协调下,缘觉寺是由先丰村与寿安寺共建长兴岛第 一座佛教活动场所。

新建的缘觉寺是个狭长的院落,给人感觉可供发展的空间不大。但就在这样一个感觉逼狭的院落内,一尊巨大,洁白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像,高高的立在寺院中间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榭间,显得出尘脱俗,清净庄严,与众不同。缘觉寺已经建造完成建筑有天心阁、观音殿、天王殿和山门。寺院外广场特别宽大,比起寺院内的空间来说,有点不合理,但从那尊观音菩萨像气势格局上看,缘觉寺后期的规划建设,应该比现有的规模要大。

九.三星镇

18.心圆精舍讲堂(佛教):位于三星镇三协村,创建于2010年,是中国禅宗居士道场第一家!创办人是禅宗大德居士:盛振超师父,他默默无闻,行菩萨道,践行禅宗无我利他精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被称为: 忍辱第一!他是一位罕见的真正修行人,胜善知识!心圆精舍是一家培养弘法人才、弘扬禅宗无上了义经智慧、点亮迷茫大众心灯为己任的正法道场!

「崇明历史」 崇明新区的18个寺庙,寻找消失的那个地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