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孔令池建议: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圈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孔令池建议——

南京: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圈

南报网讯 (记者 宋广玉)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强化战略协同,构筑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新优势。以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龙头,发挥苏南、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圈。今年3月,科技部、中科院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建议构建“一核三区多点”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圈”。

意义:突出创新要素整体布局,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

竞争与合作格局的不断演化,构成了当今世界区域发展的重要潮流。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新焦点、区域合作的新内容和区域增长的新引擎。长三角是全国科教资源最密集、创新源泉最充沛、产业基础最雄厚、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上拥有独特优势,应当先行一步、当好示范。

建设长三角科创圈,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区域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建设长三角科创圈,对突出创新要素的整体布局,形成全球性创新空间,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标杆价值。建设长三角科创圈是把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核心抓手。具体体现为:瞄准全球科技产业创新制高点,共同推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交流与合作;优化升级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思路: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

长三角科创圈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整合、聚集创新要素,在协同创新形成合力的基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级水平,联手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在若干优势领域培育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并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建设成为国际领域有影响、国家战略有地位、区域建设有贡献的科创圈。

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要注重以企业、社会和跨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开展主动服务和跟踪服务,将服务范围向支撑企业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延伸,引导科研机构、仪器设备、研发基地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布局、协同共建大科学设施,推进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推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地长三角,形成科研设施的集群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参与中外科技伙伴计划,推动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建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和国家化创新平台,提高合力参与国际或国家大科学计划的能力。

着力打造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区域统一开放人才市场格局的形成。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人才开发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促进多学科交叉、多门类汇聚、多主体对接,打造世界级的各类前沿交流平台和机制,形成具有队伍结构国际化、人才能力国际化、人才活动国际化的人才资源优势。共同组建国际人才市场,建立统一标准的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库,搭建三省一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加大各省市人才支持政策协调力度。

形成动态优化的重大科技战略部署,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合力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深化在量子通信、生物医药、核聚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加快实施已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针对重大、重点领域的联合申报。聚焦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围绕新兴产业,共同攻克一批核心技术。营造和培育真正的自由宽松的创新性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赋予研究人员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需求—研发—试验—孵化—产品—产业”的产业创新融合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培育和完善科技与产业联系机制,围绕主要产业链和重要产品,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和模式创新需求为导向,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完善创新链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鼓励园区探索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新模式,提升园区合作层次。积极探索以“轻资产”模式为主打,输出品牌园区开发管理标准和品牌,有序推动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提升长三角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瞄准世界主流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发挥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共同集聚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根源性、创新型跨国公司,从产业链和创新链两个层面深度对接长三角园区发展。积极盘活园区资源,推动国家高新区扩容,支持专业性园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升级高新区,走好“一区多园、一园多基地”的园区互动合作的新路子。利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江苏自贸区相继设立的契机,复制、优化、完善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的各类创新机制体制,形成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兼具地区特色的试点格局,打造中国领先、有世界影响力的自贸区“金三角”集群。

建议:区域协同规划,创新制度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加强区域协同规划。践行“多规对接互洽、功能空间融合”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区域空间为基础,将科技创新功能的实现体现到空间布局上。产业发展规划方面,根据各地区科技产业功能布局现实,以高质量建设发展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思路,规划构建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滁州—合肥即沪宁合产业创新走廊,深入对接G60科创走廊。空间布局规划方面,利用长三角高铁网络发达优势,沿高铁布局科技创新走廊,串联“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科创资源最为密集城市,将交通流转化为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产业流。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完善和优化都市圈交通网,构建各都市圈同城化交通网,加快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建设,逐步连通各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线路,强化信息资源整合,率先建成高质量一体化智慧城市群,形成支撑科技创新的强大基础设施网络。

二是推进组织机构协同。建设长三角科创圈,需要各地政府让渡一部分权力交给协议机构,或者委托某些成熟组织,专门行使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事务,全面统筹规划长三角地区内的科技发展规划、政策配套服务和在合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重大关键性问题。国家层面,由科技部牵头,会同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共同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统筹协调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关系。三省一市层面,建立联合研究机构、联合技术转让中心、联合科研基金、科技人才服务和技术评估中心等服务机构,负责解决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以及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互利共赢问题。

三是创新制度协调机制。注重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市场准入、户籍制度、金融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价格、上市制度等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全面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保障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建立有利于进行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根本上扭转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的局面。建立科技创新合作评估考核系统,定期组织设立专门考核评估小组,联合进行评估,或者常设专门机构,从资金使用、人员调配、合作项目收益、风险状况等方面入手,选取关键点进行考核。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加速金融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以上海“科技金融示范区”、江苏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为契机,放宽对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管制,积极发展科技银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拓宽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金融创新等各类金融服务渠道。畅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发挥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创新专板”作用,为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股权流转服务。建立科技创新合作资金管理系统,构建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基金、长三角联合项目攻关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风险准备基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合作资金管理系统,成立科技资金运营管理机构,利用市场化运作、股份制发展等手段,统一调配使用资金。

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推动实施。构建区域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共享机制。推动区域同类产业(行业)共同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专题数据库,推动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技术关联企业为主体、按照产业链布局的知识产权联盟;鼓励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并在“获权—用权—维权”、支持企业“走出去”等方面进行业务合作;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兴运用模式。大力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产权背景、通晓知识产权领域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知识产权事务对话和谈判能力的高端知识产权人才。

六是发挥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协调功能。推动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加强行业自律建设,高度重视其发展、培育与壮大,从市场化和公司化的层面上来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同时要积极培育、健康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市场,不断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准入的法制环境,规范对科技服务中介的管理和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机构的发展环境。重点发展市场化、民间化的科技—产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加快行业协会发展,并通过行业协会、行业联盟等方式加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间的科技服务,并通过行业协会形成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的相关行业标准、准入门槛、管理制度,在强化行业自律的同时,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