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煩水峪村:青山綠水的紅色熱土

峪,山谷也;水峪,有水的山谷。婁煩縣廟灣鄉水峪村就是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山村——

四面環山,茂密的樹林環抱;清澈的泉水在谷底流淌;悅耳的鳥鳴在山谷中迴盪;古樸的農舍掩映於綠植中……時值9月金秋,走在水峪村的林蔭小道,天氣涼爽了,天空像剛洗過一樣湛藍,不時有驚起的野山雞,向遠處的灌木叢逃竄。

村黨支部書記張愛生,人到中年,說起話來乾脆利落。據他介紹,位於婁煩縣汾河東岸的水峪村,全村共有226戶、532口人。耕地面積2024畝,林地面積多達6900畝。2016年全村摘掉“貧困村”帽子。該村距汾河水庫景區2公里,距古交-嵐縣公路不足1公里,與婁煩縣東山生態園區緊緊相連。

“發展鄉村旅遊,我們村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之外,還有深厚的紅色歷史文化。”張愛生介紹,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水峪村是我黨晉綏邊區三分區地委、專署機關駐紮地。這裡曾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水峪事件”——1942年正月初二拂曉,因漢奸告密,盤踞古交的日軍,趁我幹部群眾在水峪村春節聯歡至午夜酣睡之時,偷襲而來。地委組織部長崔一生等15名幹部、戰士、群眾,在與敵殊死搏鬥中壯烈犧牲。水峪村群眾冒死用掩藏、化裝、認親等辦法,奮力救護幹部、戰士,使許多人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水峪事件”中英勇犧牲的15位烈士,2018年村兩委決定清明節時,開始在村東山上修建一座佔地3100餘平方米的晉綏邊區三分區水峪烈士陵園。

記者看到,陵園文化廣場上矗立著一座4米高的烈士紀念碑,兩旁為反映晉綏邊區三分區軍民英勇抗日的文化牆。不遠處是15位烈士的墓地,周圍種植著青松翠柏。墓地中央是一座4米高的六角紀念亭,亭柱上刻有“英名萬古傳飛將,正氣千秋壯國魂”,亭中是崔一生烈士的墓碑和1993年立的“水峪事件”紀念碑,亭後是崔一生烈士的墳冢。亭子兩邊是其餘14位烈士的墳冢,墳前都立著一塊墓碑。墓碑正面刻著烈士的姓名、單位、職務,背面刻著他們的簡介及在“水峪事件”中的英勇事蹟。

記者發現其中有兩塊墓碑上只刻著“王秘書”“劉科長”,還有一塊僅寫著“通訊員”。張愛生沉重地說:“我們雖多方詢問,也沒打聽到這三位烈士的姓名,只能暫時這樣刻上。等以後知道了,再把他們的姓名刻上去,讓世人永遠記住他們的英名。”張愛生說,現在烈士陵園已投資了50多萬元。雖尚未完工,但已有遊人前來瞻仰祭奠。

在水峪村的旅遊發展規劃中,記者看到,該村還計劃開發古代藏兵洞、水峪疊布群、水峪坪農業採摘觀光園、古村落民居等旅遊資源項目。“雖然我們村的旅遊才剛剛起步,但我堅信前景定會是一片光明!”張愛生笑著說。

本報記者 李 兵 本報通訊員 趙志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