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鄉致力打造全域旅遊“1+3”模式

4月7日,在岔口鄉和古交市文旅局的一致邀請下,由來自太原市和古交市的研學旅行領域專業人士組成的考察隊伍赴岔口鄉關頭村,對關頭根據地進行了專業考察。

岔口鄉致力打造全域旅遊“1+3”模式


考察隊一行先後來到了晉綏八分區機關舊址、鋼鐵走廊、關頭軍事體驗園區以及採摘園等地,實地查看關頭村紅色旅遊資源及配套服務設施等情況,並根據景區實際情況進行現場指導。

岔口鄉致力打造全域旅遊“1+3”模式


關頭村位於岔口鄉西北部,原名百草灘。戰國時期,這裡曾是與婁煩國臨界的重要前沿關卡,關頭村名即衍於此。在戰時,這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南可控交城,西北可控婁煩、臨縣,東可抵禦古交來犯之敵,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40年,我黨於晉西北建立抗日根據地——晉西北第八軍分區,1942年8月改稱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1943年冬起,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地委、專署、分區機關均進駐在關頭村,直至抗戰勝利,關頭村成為了黨政軍集中進駐的地方。1940年1月,晉西北行政公署第八專員分署在麻會村成立。同年,撤銷中共文交中心縣委,將成立的中共文交地委機關移駐屯蘭川新房村,於9月正式改為中共八地委。

岔口鄉致力打造全域旅遊“1+3”模式


關頭根據地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蹟眾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德懷、劉伯承、陳毅等都曾在這裡工作過、戰鬥過。作為交通要道,八分區在抗日戰爭時期完成了運送傷員、糧食、彈藥、文件等艱鉅任務,安全護送了劉少奇、彭德懷、陳毅、劉伯承、鄧小平、楊尚昆、陸定一、陳賡等中央領導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幹部3000多人,被黨中央譽為“鋼鐵走廊”。2000年晉綏八分區革命舊址被太原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後又先後被評為太原市黨性教育基地、古交市黨員培訓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2008年以來,關頭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下,充分利用紅色、綠色兩大資源,深挖晉綏八分區革命舊址等紅色旅遊資源,發揮老農現代農業文化園示範帶動作用,經過多年的不懈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岔口鄉致力打造全域旅遊“1+3”模式


在實地調研後,考察隊伍在岔口鄉政府就晉綏八分區舊址研學開發模式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經討論研究決定,針對晉綏八分區舊址開發,岔口鄉將採取“紅色旅遊+研學旅行、綜合實踐、傳統觀光”的“1+3”全域旅遊開發模式。

一是緊緊圍繞晉綏八分區舊址這一紅色旅遊資源,發揮紅色資源優勢,精準定位,依託太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名片”,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將這張“紅色名片”遞出古交市,遞向太原市乃至全省。

二是通過教育專家精心設計研學課程,規劃研學旅行路線,以其所承載的革命事蹟和革命精神為內涵,推出主題性紅色研學旅行,組織全市大中專科院校、中小學學生積極參與,以旅遊為手段,學習和旅遊互為表裡,營造出自我啟發的教育氛圍,達到“遊中學、學中游”、寓教於遊、潤心無聲的境界。將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打造成常學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課堂,推進革命傳統教育大眾化、常態化,為廣大學生搭建緬懷先烈、感悟信仰的教育平臺。

三是通過組織全市幹部職工通過開展綜合實踐的形式進行黨性培養、入職培訓、技能培訓。堅持“為黨立言、為先烈樹碑、為幹部補鈣、為黨員鑄魂”的原則,依託晉綏八分區紅色旅遊線路,精心打造現場教學和強化體驗教學,為黨員幹部教育探索新路,探索出一種集講課、拓展、實踐為一體的自主選學新型幹部紅色培訓模式,以注重現場教學,體味感性認識為特點,有效地解決傳統培訓中的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方式方法枯燥等突出問題,充分讓學員在培訓感知中覺悟,在實踐體驗中昇華,讓紅色教育貫通理論與現實,融通精神與歷史,讓紅色精神在黨員中入腦入心、落地生根。

四是與傳統旅遊模式相結合,打造“紅+綠”精品旅遊路線。依託岔口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在發展紅色旅遊的同時,充分融合登山、農家樂、蔬果採摘、垂釣等休閒養生模式,緊緊圍繞“以紅哺綠、以綠傳紅”的發展理念,為遊客帶來紅色精神與綠色生活的雙重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