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太原5處古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10月16日公佈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762處,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50處。

山西有古遺址、古建築、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共79處入選。

其中,太原市有五處,分別是龍山童子寺遺址、蒙山開化寺遺址、陽曲軒轅廟、婁煩高君宇故居、山西督軍府舊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公佈後,太原市共有國保單位38處。

太原5處古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兩處,蒙山開化寺遺址及連理塔和龍山童子寺遺址。

開化寺遺址及連理塔,位於太原晉源區寺底村西400米,遺址上現存大佛身軀,開鑿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連理塔又稱開化寺雙塔,坐西朝東,佔地面積1322平方米,建於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南塔為“化身佛舍利塔”,北塔為“定光舍利塔”。二塔形制相同,間隔1.7米。塔身磚砌,方形、單層,兩塔基座相連,俗稱“連理塔”。二塔形制、體量相同。基座、塔身保存較完整,殘高約11米。塔身正面設小室,其他三面闢假門、假直稜窗。屬典型的唐宋過渡時期風格,全國現存僅此一例。

龍山童子寺遺址,位於晉源區晉祠鎮琉璜溝內。童子寺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現存為北齊、明代建築遺址。坐西朝東,分為南北兩部分,分佈面積為2176.5平方米。北部為北齊大佛前的佛閣遺址,遺址上被大量從佛像和崖壁崩塌下來的大石頭疊壓,內部情況尚不完全清晰。佛閣依山而建,牆體為北齊時條石砌築,唐代增築護牆;南部為明代寺院遺址,中軸線上原為山門、經幢和正殿,兩側建配殿和鐘鼓樓,現僅存石砌院牆和北配殿兩孔石砌窯洞。寺院西南山體崖面上有石窟5窟,現僅存3窟,佛像風化嚴重。

古建築一處,陽曲軒轅廟。

軒轅廟位於陽曲縣東黃水鎮西殿村。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佈局,東西29.02米,南北50.06米,佔地面積1452平方米。中軸線建有戲臺、獻殿和正殿,兩側為東廂房、東西配殿及西耳房。廟內保存有明、清石碑7通,另有殘碑、石塔等殘件。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兩處,高君宇故居和山西督軍府舊址。

高君宇故居位於婁煩縣靜遊鎮峰嶺底村內。故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南北長55米,東西寬21米,佔地面積1155平方米。高君宇青少年時代在此度過,1916年入北京大學,“五四”時期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與鄧中夏等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二大當選為中央委員,1925年3月12日病逝,時年29歲,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山西黨組織的創始人。高君宇故居中軸線依次為南房(明間闢院門),高居宇塑像,正房,兩側為東、西房。正房分為上下二層,二層正房依山勢砌石窯洞4孔,前有抱廈,硬山頂木結構,為高君宇青少年時期舊居。1995年,在高君宇故居建“高君宇故居紀念館”,塑有高君宇塑像及彭真、薄一波、許德衍等題詞,展出高君宇的100餘幅相片和文物。

山西督軍府舊址,位於杏花嶺區府東街101號。據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陽曲縣志》記載,原為晉文公重耳廟,北宋初年曾為潘美帥府,元為中書省,明、清為撫院。1911年10月29日,同盟會山西分會策劃武裝起義,宣佈獨立,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溫壽泉為副都督,成立山西軍政府,辦公地點設於此。1912年3月,袁世凱正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1916年7月,改各省軍務長官為督軍,閻錫山任督軍,稱此為“督軍府”。督軍府舊址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5110平方米,主要由門樓、前院樓房、淵誼堂、小自省堂、梅山和玉堂春組成,是全國保存下來較完整的督軍府舊址之一。內存有清、民國年間石碑5通、碣1方。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公佈後,山西共有“國保”單位531處,穩居全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