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王朝,國風時代?——一個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時代

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對平安王朝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概念”那就是:從唐風文化向國風文化轉型。尤其以寬平六年,第十九次遣唐大使菅原道真奏請宇多帝終止遣唐使之後,來自大陸的文化影響日漸式微,具有島國獨特審美意識的國風文化逐漸取而代之,並形成了傳承至今的日本文化。

比如以假名文字書寫的文學出現;和歌、物語等日語文學迅速發達;《大鏡》《今鏡》等史書也在平安往後後期問世·······總之,國風文化意味著中世紀日本的民族覺醒,甚至是“去中國化”。

但是,問題是所謂的國風文化真的是在遣唐使制度被終止以後,在“民族意識”覺醒的狀態下出現的“新文化”麼?而所謂的“國風”這一概括性很強的概念有該如何界定?在這兩個問題上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的民族主義者都無法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解釋。

其實,很多人都不清楚,所謂的國風文化在一開始只不過是一個僅限於日本文學史上的概念,其誕生背景則是窮兵黷武,並險些為日本招來亡國滅種之禍的昭和時代。

平安王朝,國風時代?——一個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時代

《源氏物語》,王朝時代的輝煌紀錄。

在那個日本歷史上最黑暗無道的時代,出於政治的需要,中古日語文學被賦予了“國民”的特徵而大加吹捧,並以此強調日本文化“自古以來”的獨立性,以此對抗中國文學的雄渾磅礴和西洋文學的精美深刻。這種觀點最早是由日本國學大師小島憲之在《國風黑暗時代的文學》一書中提出的。該書聲稱,其師吉澤義則於昭和十年發明了“國風黑暗”的概念,並從此為學術界廣泛接受云云。之後藤岡作太郎在《日本文學史教科書》中又反覆強調“國風文學”這一概念,並將此定義為日本民族精神的覺醒。也就是出於這種立場,藤岡作太郎將平安王朝的文學演變和審美意識和遣唐使停派掛鉤,並歸為因果關係。

以小島憲之、藤岡作太郎為代表的一派學者毫不避諱的表示:在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進程中強調本土化是必須的工作。所以日本文化必須“自古以來”就與作為外來事物的漢文化做切割。因此,平安王朝時期因為民族意識日益高漲,從而使朝廷廢止了遣唐使制度,從而賦予了日本文化以完全的“獨立性”。這種意識形態被奉為圭臬,從而被反覆的強調。也就是說,此時本來只是作為文學史上一個概念的“國風文化”在經過民族主義者的李代桃僵之後就成了現代民族國家的起源。

這種觀點對於後世可以說謬種留傳,不僅日本的民族主義者們深信不疑,即使是一些中國人被影響。其中的最極端者甚至還能夠從日本現代建築巨匠隈研吾的《十宅論》中得到如下結論“:今天日本的審美,不但不是對中國崇拜的延續,而是反叛。 ​​​

但是,這種觀點卻並不經得起推敲,因為事實是“國風文化”作為一種概念只不過是對平安王朝中後期某種文化現象的過度解說。而當時的日本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非但沒有終止,反而更加的繁榮。

首先,就是所謂的“終止遣唐使”問題。誠然,第十九次遣唐使沒有成行,但是這卻絕不是“廢止”,而是當時鑑於日本國內的政治形勢微妙和經濟困難,以及大唐瀕臨滅亡的原因中斷了派遣,並且從此未曾恢復。而不再恢復的原因則是在當時日本和中國的民間貿易日益興旺,即使沒有官方使臣,來自大陸的人才、物資、信息也可以源源不斷的輸入日本。

平安王朝,國風時代?——一個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時代

不管怎麼說,日本文化和唐宋時期的中國文化仍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平安王朝,國風時代?——一個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時代

要是強行否認那隻能說是意識形態問題了。

在當時宇多帝及其子醍醐帝都大量儲存來自中國的奢侈品,並試圖對國際貿易進行壟斷以保證朝廷,尤其是天皇本人對進口奢侈品的控制。為此幾代天皇先後頒佈了一系列禁令,包括禁止國民出海的“渡海制”、限制購買中國貨物的“禁購令”和限制中國商人商船來日次數的“定年紀”,這些制度貫穿了整個殘唐五代,直到宋朝一統中原後依然執行,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以太宰府為主的官方貿易機構能夠壟斷對華進出口貿易。尤其是醍醐帝,雖然因為下旨編撰了《古今集》而被後世目為“國風文化”,但他卻建立了“唐物御覽”的制度。也就是將天皇壟斷的進口奢侈品賞賜給後宮、宗室、外戚以及有功之臣。也就是說平安王朝中後期來自中國的奢侈品在日本成為了皇權的象徵。

到了宋朝,中日貿易已經成了對兩國都十分重要的財源——據平安朝後期公卿藤原明衡的《新猿樂記》記錄當時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包括有:香料、藥材、成藥、名貴木料、染料、陶土、裘皮、錦緞、成衣、珠寶、文玩、書籍、寵物·····總之,上層社會為了維持風雅生活的大部分物質來源都依賴於從中國的進口。而且在當時中日之間貿易量之大都已經引起了中國朝廷的關注。比如入宋僧成尋所撰的《參天臺五臺山記》卷四就曾經記載,在獲得宋神宗的接見後,六帝官家曾經問道:“本國要用漢地是何物貨?”成尋回奏:“本國要用漢地香藥、茶碗、錦、蘇芳等也。”也就是說,此時的宋神宗已經開始對日本進行市場調查了。

正是因為有著中國物質、文化全面的輸入,才有了風雅而絢麗的平安王朝文化,沒有對華貿易的滋養,《源氏物語》中那如夢似幻的平安京就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看,平安王朝與其說是具有“民族覺醒”的時代,不如說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而那時即使真的存在著“國風文化”,那也只是一個充斥著進口奢侈品和國際元素的都市文化。

平安王朝,國風時代?——一個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時代

“唐物”在中世日本就是舶來奢侈品的意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