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的由來與歷史

夏禹治水後,全國以自然分區法分為九州,撫州市境內屬揚州。周武王十三年(前827)屬吳。春秋為百越之地。戰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境區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境區屬淮南王領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分淮南王國部分屬地置豫章郡,轄18縣,以豫章南境地為第11縣,定名南城縣,此為撫州市境區建縣之始。東漢永元八年(96年),置臨汝縣。南城、臨汝兩縣均屬揚州豫章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分豫章郡之臨汝、南城兩縣地置臨川郡,此為撫州境區建郡之始。臨川郡隸揚州,以臨汝為上縣,南城次之。同年,又析南城縣東南部分置東[1]興、永城、南豐3縣,析臨汝西南部分置西平、新建、西城、宜黃、安浦5縣。至此,臨川郡轄臨汝、南城、西平、新建、西城、宜黃、安浦、南豐、永城、東興10縣。郡治臨汝。西晉元康元年(291年),臨川郡屬江州,轄區不變。齊建元元年(479年),臨川郡治由臨汝遷南城。普通三年(522年),分臨川郡之地建巴山郡,另置巴山縣。臨川、巴山郡同屬江州。臨川郡轄臨汝、南城、西豐、宜黃、安浦、南豐、永城、定川8縣,治南城,同年遷治臨汝。巴山郡轄新建、西寧、巴山、大豐、新安、興平、豐城7縣,治公溪古城。梁太平二年(557年),臨川、巴山郡屬高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總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廢臨川、巴山兩郡置撫州(取安撫之意),撫州之名始於此。將西豐、定川兩縣併入臨汝縣,改稱臨川縣;將南豐、永城兩縣併入南城縣;廢大豐、新安、巴山、新建、興平、豐城、西寧7縣,置崇仁縣,宜黃、安浦兩縣亦併入崇仁縣。開皇十二年(592年),以鉛山縣及光澤縣置邵武縣。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4縣,治臨川。大業三年(607年),改撫州為臨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臨川郡為撫州,隸洪州總管府。又以南城縣之一部分另置永城、東興兩縣;以崇仁縣之一部分另置宜黃縣;以邵武縣之一部分另置將樂縣。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永城、東興、宜黃、將樂8縣。武德七年(624年),改洪州總管府為都督府,撫州屬之。將永城、東興兩縣重新併入南城縣,又以將樂縣重新併入邵武縣劃歸建州。武德八年(625年),將宜黃縣併入崇仁縣,撫州僅轄臨川、南城、崇仁3縣。貞觀元年(627年),撫州屬江南道。景雲二年(711年),析南城縣之一部分另置南豐縣。先天二年(718),南豐縣重新併入南城縣。開元八年(720年),重置南豐縣。撫州轄臨川、崇仁、南城、南豐4縣,治臨川。二十一年,撫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撫州為臨川郡。乾元元年(758),臨川郡復為撫州。元和六年(811年),升撫州為上州。鹹通六年(865年),升江南西道為鎮南軍,撫州屬之。後周顯德五年(958年),以臨川縣上幕鎮、歸政鄉設金溪場。

北宋初年,撫州為南唐轄地。開寶元年(968年),置宜黃場。開寶二年(969年),以南城置建武軍,隸江南西道,治南城。開寶三年(970年),改宜黃場為宜黃縣,屬撫州。開寶八年(975年),南唐亡,改撫州為軍州,撫州、建武軍歸宋,屬江南西路。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撫州、建武軍改屬江南路。興國四年(979年),改建武軍為建昌軍。淳化二年(991年),南豐縣改屬建昌軍。淳化五年(994年),金溪場改金溪縣。撫州軍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4縣,治臨川。建昌軍轄南城、南豐2縣,治南城。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撫州、建昌軍改屬江南東路。紹興四年(1134年),復屬江南西路。紹興八年(1138年),置新城、廣昌縣。紹興十九年(1149年),置樂安縣。撫州軍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5縣,治臨川。建昌軍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4縣,治南城。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撫州軍為撫州路,次年又改建昌軍為建昌路。撫州、建昌路同屬江西行中書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豐縣升為南豐州,又名嘉禾州,直屬江西行中書省。撫州路轄縣、治所不變。建昌路僅轄南城、新城、廣昌3縣,治所不變。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改撫州路為撫州府,改建昌路為肇昌府。九月,又改肇昌府為建昌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豐州復改南豐縣。洪武九年(1376年),廢行中書省,撫州、建昌兩府同屬江西布政使司湖東道。撫州府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5縣,治臨川。建昌府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4縣,治南城。正德七年(1512年),置東鄉縣,隸屬撫州府。萬曆六年(1578年),置瀘溪縣,隸屬建昌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撫州、建昌兩府均屬江西省湖東道。雍正九年(1731年),撫州、建昌兩府改隸江西省南撫建道,轄縣、治所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及直隸州,原撫州、建昌兩府所轄11縣均直屬江西省。民國三年(1914年),全國統一改變同名縣名,新城縣易名為黎川縣,瀘溪縣易名為資溪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夏,南城、黎川、南豐、宜黃、樂安5縣屬第七區,廣昌等4縣屬第六區,金溪、資溪等4縣屬第八區,臨川、崇仁、東鄉縣仍直隸於省。同年12月,各縣仍直隸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夏,江西省以下劃為13個行政區,臨川、金溪、資溪、東鄉與貴溪、餘江等6縣屬第七行政區,南城、黎川、南豐、崇仁、樂安、宜黃6縣屬第八行政區,廣昌縣屬第十二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縮為8個行政區。臨川、南城、黎川、南豐、崇仁、樂安、宜黃、金溪、資溪、東鄉、光澤11縣屬第七行政區,治南城。廣昌屬第八行政區。

1949年5月,東鄉、金溪、資溪、臨川、崇仁、宜黃、南城、黎川等縣先後解放。臨川、東鄉、金溪、資溪縣屬贛東北行政區貴溪分區。接著劃出臨川縣的羊城、東外兩鎮另置臨川市,亦屬貴溪分區。1949年7月1日,以臨川市和臨川、崇仁、宜黃、南城、黎川縣正式組建撫州分區,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於臨川市羊城鎮。1949年8月,南豐縣解放,屬撫州分區。金溪、資溪改屬撫州分區。1949年9月,廣昌、樂安縣相繼解放,屬撫州分區,廣昌縣屬寧都分區。1950年4月,臨川市併入臨川縣,改置城關區。1950年9月,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1年6月,臨川縣城關區改為撫州市,屬臨川縣轄市。7月撫州區改稱撫州專區。1952年12月,廣昌劃為撫州專區。1953年,撫州市改為撫州鎮,仍隸屬臨川縣。1954年,撫州鎮升為縣級鎮,隸屬撫州專區。同年,廣昌縣劃歸贛南行政區管轄。“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奪取了撫州專員公署一切權力。1968年2月,正式成立撫州專區革命委員會,駐臨川縣撫州鎮。進賢縣劃入撫州專區。1968年6月,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69年10月,撫州鎮改為撫州市。1973年2月,撫州專區改為撫州地區。

1979年5月,撤銷撫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撫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8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9月,進賢縣劃入南昌市。1987年8月,根據國務院的批覆,撤銷臨川縣與撫州市,設立臨川市(縣級),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建制直至1995年1月才正式實施。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撫州地區和縣級臨川市,設立地級撫州市和臨川區,市人民政府駐臨川區。撫州市轄原撫州地區的南城、黎川、南豐、崇仁、樂安、宜黃、金溪、資溪、東鄉、廣昌和新設立的臨川區。10月20日,撫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開始對外辦公,地址仍在原撫州地區行政公署內。2007年年初,位於贛東大道延伸段市行政中心竣工,2007年2月1日,撫州市舉行市行政中心落成典禮,市人民政府搬遷至此辦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