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是怎樣的?

手機用戶50073214182


我是理科男讀歷史,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官渡之戰是三大戰役之一,那其它兩個大戰是什麼大戰呢?分別是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今天我們主要來說官渡之戰,這是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這也是看過三國,知道三國的人必須瞭解的戰爭。

官渡之戰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地點是官渡(現在的河南中牟東北)。時間是東漢末年,建安五年,200年,距今已經1800多年了。

原因,為何有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袁紹佔有河北,曹操佔有兗豫。建安元年,也就是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199年,袁紹攻破公孫瓚,自此佔據了,幽、青、冀、並四大州,並且袁紹欲揮兵南下,以爭天下。到六月的時候,袁紹萬事俱備,挑精兵十萬,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帷幕。

官渡之戰過程

袁紹南下後,曹操立馬做出決策,調出數萬精兵。並做出了以下安排:

  1. 派臧霸從琅玡進入青州,然後佔領北海、東安、齊等地,用來牽制住袁紹,並且能夠鞏固曹軍的右翼,有效的阻止袁紹東面進攻許都。

  2. 曹操親自率兵到冀州的黎陽,派于禁率兵2000防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阻止袁紹渡河。並且曹操把主力放在了官渡,防守袁紹正面進攻。

  3. 拉攏涼州。

曹操所做的一切舉措,是為了能夠防守要隘,以逸待勞。

12月份的時候,劉備突然起兵佔領下邳,屯兵沛縣,並準備和袁紹共同攻曹。

次年2月,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沛縣,關羽被迫投降。劉備隻身一人前往河北投靠袁紹。這裡插一句,這後來出現了好多關於關羽的經典三國故事,比如關羽斬顏良、人在曹營心在漢,過五關斬六將等等。

袁紹當時身邊有個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兵而襲其後”,袁紹因為幼子生病作為理由拒絕,這個拒絕讓曹操可以安心的攻打劉備,然後從容回軍官渡。

200年二月份的時候,袁紹進軍黎陽,準備渡河後和曹軍決戰。袁紹先派顏良進軍白馬,想要一舉拿下黃河南岸要點。四月份的時候,曹操親自率兵解白馬之圍。

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聲東擊西,把袁紹引到了延津。曹操趁機派張遼和關羽為前鋒趕往白馬。關羽斬顏良。袁紹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由黃河向西撤退。袁紹派文丑和劉備追擊。曹操故意將輜重丟在路邊,袁軍開始爭搶財物。曹操回頭進攻,擊敗袁軍,斬殺文丑(文丑不是關羽所殺)。

十月份,袁紹派淳于瓊護送糧草至故市、烏巢。

袁紹身邊的謀士許攸棄袁投曹。許攸建議曹操奇襲烏巢,燒燬糧草。袁紹知道後,派張郃和高覽進攻曹軍大營。曹操那邊已經攻破烏巢,將糧草燒盡。張郃和高覽知道後,投降於曹操。

袁紹大敗,率軍退回河北。

結果

曹軍以少勝多。官渡之戰大大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也可以說在北方已經無敵了。


理科男讀歷史


官渡之戰是古代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最出名名戰役。尤其是在近代軍事研究價值遠在鉅鹿之戰,淝水之戰之上。

此一戰曹操成功逆襲,收穫大量人馬良田,一統北方為三國角逐天下打下堅實基礎。

曹軍與袁軍官渡決戰,由於袁紹優柔寡斷,不納忠言錯失良機,被曹操派兵偷襲焚燒袁軍在烏巢的糧草,繼而導致袁軍軍心大亂,四處潰敗,直至滅亡。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曹操出身宦官之後。但是袁紹不凡軍事才能在曹操面前直接被碾壓。下面引用某古戰爭研究者的具體分析:

官渡之戰勝敗原因:

袁紹的外線作戰的重要失誤就是兵力過於集中在一點,而最關鍵的機動兵力沒有達到戰術目的,都被曹仁給擊敗,當擊敗後就集中兵力和曹操對峙,喪失了戰術主動權。他的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對機動兵力的認識不足,準確的說,他就是一個典型的軍事盲。

反觀曹操的用兵,內線收縮是呈現層次化,最後吸引袁紹的主力在官渡進行對峙,而曹操的機動軍隊一直在尋找袁紹的補給線的問題,結果被曹操抓住戰機,在烏巢破襲了袁紹的補給中心,而袁紹因為兵力過於集中,在破襲補給後的進攻中的局部戰場沒有形成人力的優勢,所以沒有辦法利用曹軍兵力分散的缺點破襲關鍵一點。導致糧盡兵退,最後戰役失敗。準確的說,曹操是通曉兵法的,知道機動部隊的正確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