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學詩,無以言"?

1504316279隴右行思


"

不學《詩》,無以言。"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意思是不學詩,就不會使語言典雅有力量。反之,學詩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這裡的"詩",當指《詩經》;這個"言",當指出使應對,縱橫捭闔,指外交場合的"賦詩明志"。在那列國紛爭的多事之秋,外交尤其顯得重要,"言"也就直接關係著國家的興衰。附上全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孔子不僅是儒家的創始人,而且是整個先秦士人階層的代表。孔子的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格局與價值取向。孔子作為一位以改造社會與人心為己任的偉大政治思想家與教育家,他的文論觀點都是圍繞著政治教化的目的展開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為孔子所編纂。後代學者對此多有懷疑。由於文獻不足,今已難於確考。但孔子重視這部詩歌總集,並用來作為教授生徒的重要內容,則是毫無疑問的。他對《詩經》的諸多評論,反映出對詩歌眾多功能的獨特見解,對後世的文學批評有深遠影響。

一、修身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詩、樂、禮三位一體,尤其是詩與樂,更如人體的血肉,密不可分。凡詩無不可以入樂,又無不可以離樂,詩的韻律與樂的旋律交相融合。春秋時期,還承續著周朝的禮儀之制,凡禮必歌之詠之唱之,也讓詩、樂、禮成為一體。所以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詩經》之詩,不僅是詩,還包含著哲學、歷史、宗教甚至經濟,學詩不僅能夠振奮精神,還能開拓事業。對於"興於詩",朱熹注云:"興,起也。《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於此而得之。"(《四書集註》)朱熹的意思是由於《詩》是人的本性的體現,所以具有激發人們道德意識的功能,即修身的功能。孔子又曾告誡其子伯魚說:"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即意味著不能自覺進行道德修養,因此就像面牆而立一樣,寸步難行。這兩句話充分說明了孔子以《詩》為修身之具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出自《論語·為政》,意謂總而言之,學習《詩》三百篇,是要使人歸之於正。同樣表明孔子將修身作為《詩》的重要手段,這話也成為後世一些論者主張詩歌發揮教化作用的理論依據。

二、政治

《論語·子路》中有這麼一句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大意是:熟讀《詩》三百篇,叫他去從政做官治理百姓,卻不能通達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國,卻不能恰當地賦詩應對;即使書讀得再多,又有何用呢?顯然,孔子是在講詩歌的政治功能,認為學《詩》是為了懂得政事和在外交活動中很好地進行應對。這與春秋時代的賦《詩》言志有密切關係。"不學《詩》,無以言。"同樣是從言辭應對方面強調學《詩》的效用。

關於《詩》的功能,孔子有一段話說得比較全面:"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這也是孔子關於詩歌功能最重要的觀點。關於興,孔安國說是"引譬連類",朱熹注為"感發志意",是指修身而言。"觀",《集解》引鄭玄曰:"觀風俗之盛衰。""群",朱熹注:"和而不流",是說《詩》能幫助人們互相砌磋砥礪,提高修養,能使人們關係和諧。"怨"是說《詩》可以表達怨情。"

怨刺上政",強調了《詩》批評政治,表達下情的作用。學《詩》既有助於人們事父事君,具有政治功用,還可以讓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增長知識。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把前人的意見進行概括,對後世的詩論很有影響。

雖然時序邁進了兩千多年,但對於《詩》的認識,至今還沒有人能夠超過孔子。他開啟了後世儒家文化重"文"的傳統,對於古代文學與文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往文學


論語有這樣一段:陳亢問伯魚(孔子的兒子)說,你在老師那裡聽到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說,“沒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就學‘詩’,有有一天,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回答“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得到了三個收穫,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還知道了君子不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重要工具,凡是詞不達意的人,不能善用這個工具的人,很難擔當一些重要角色

南懷瑾說,中國古代的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自然知識就會淵博,就會懂得許多知識,例如,對生物界的鳥獸禽魚之名,多所認識,對植物,動物,多所瞭解,所以,不學詩,一個人的知識面窄,說話無精彩,他就說不好話,不會說話。

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就文質彬,文思如湧,可為君子了。這個觀點,今天仍可借鑑。


用戶8815336129499


這裡的"詩",應該明確,就是五經之一的《詩經》。還不能混同後世各歷史階段的詩歌現象。它是由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刪定的,主要在其教化目的作用功能。所謂"詩言志",可以"興丶觀丶群丶怨",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其內容有"風丶雅丶頌",涵蓋社會風情,廟堂文化,即政治與民俗。其文學表達手法有"賦丶比丶興″。

所以"學詩",可以得到社會知識丶思想道德情懷丶語言修辭表達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個人修養。打下"立德丶立行丶立言″的良好基礎。

兩相比較,有"詩"的修學培養,與缺乏"詩"的修養,哪個更有在社會活動中具備良好的思想品格表現和語言表達發揮的能力了。當然,"詩"的突出特點,還主要在其是"語言的藝術"。


真空妙有無量壽


“詩三百”,算是啟蒙讀物。閱讀,是為了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謂之“詩言志,歌永言”。

《詩經》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熟知的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還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言之鑿鑿,情真意切。

如今,啟蒙的的詩三百,改為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大概是詩三百里生僻字太多。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詩是最簡潔的表述,也是最美的表述。


御月流軒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閒雲野鶴622624


唯詩的用詞最精準,唯詩的語言最形象

生動,詩還能言智,詩是多功能的載體。


釋廣法


要想顯得有文化,做首詩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表達方式。

比如,某文化人做的詩: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裡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躂!


無忌哥哥sz


過時了,不要信。現代社會不是你會不會“言”,重要的是要有“話語權”!更重要的是要有話語的“解釋權”。不像古代只要能讀起書的一般天生就是貴族。除非你想靠作詩吃飯。


破折號85218536


”言為心聲”。“詩言志”,志者,心之所屬也。言之正為詩。詩要表達的都是真情實感。所以不學習詩歌,就不知道如何用真切、生動、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深沉的感受,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


師範小王子


話稍有點絕對,不學詩而能言之人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