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封神演義》沒有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蘇群朋


《封神演義》是一部神話故事,也是一部具有醒世意義的真正優秀的作品。

此書以姜子牙輔佐周室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以及封神的跌宕起伏故事,武王伐紂、商滅周興。書中有姜子牙、哪吒等讓觀眾喜歡的眾多生動鮮活人物。聞太師、申公豹等代表了維護殷商王朝的邪惡勢力,而姜子牙、楊戩等則代表了西周的正義勢力。

此書的觀點是“成湯氣數已盡,周室天命當興”,書中,“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三搶封神榜”、“眾仙鬥陣鬥法”等故事情節,扣人心絃,令觀眾著迷啊!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

然而,道教史上並沒有闡教和截教,是作者杜撰出來的。取名出自何典,不得其詳。魯迅解釋說:闡,是明的意思,“闡教”就是正教;截,是斷的意思。小說中把“闡教”寫成正,“截教”寫成邪。封神演義的最終奧義其實是西方教和闡截兩教、也就是佛教和道教勢力之爭。

作品的本質無疑是影射赤裸裸的社會現實——“神仙”打架,百姓遭殃。

本來君是臣的綱,臣是沒有什麼綱的,作者則認為臣也也應該有個綱,雖然君臣之間還有主有從,但不再是絕對服從關係,而是有條件的服從,這個條件就是不壞對方的綱。

這個條件好象一種契約,使君臣之間的關係表現為一定的契約關係。這種“君臣契約論”雖不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明朗,卻也有相似之處,而作者所處的年代比盧梭早了二個世紀。這種“君臣契約論”體現了作者初具萌芽的民主思想。

封建綱常思想(作品中代表舊王朝)是為封建社會的政治服務的,但它同時又和封建社會一定的政治路線(作品中代表新王朝)相矛盾,封建社會這種意識形態自身的矛盾如何解決,《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由於歷史的侷限,也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作者生於明代中葉,因九試不第,可是目睹朝政日非,生民疾苦,賄賂公行,懷才不遇的局面,充滿了嫉恨這種醜惡現實,也不滿意當時號稱道士而獲得高位的教徒。

所以他的理想是從政治上蕩瑕滌穢,在宗教上廓清異端。在宗教上自行創派開宗,自稱東派;在政治方面,歌頌了弔民伐罪的周武王和姜子牙,而不責備他們以臣伐君;肯定了哪吒對李靖的對抗行動,讚許了為了正義以子攻父。

他受《陰符經》影響較深,他認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是正確的,所以用“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的精神,認為有明中葉混亂局面,非有大力者如周武王、姜子牙這樣人物加以澄清不可。在那人魔不分時代,所謂魔即是醜惡的代稱,作者頗以安天上定人間的姜子牙自許,所以用系統的宗教語言,比較隱晦地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當時政治不滿而希求改革的思想,在這一方面在當時是有非常大的成就的。


刀墓手札


首先.四大名著必須是反映中國的歷史,或是值得大家學習深思的,或是反映深刻哲理的永世流傳的經典著作,而《封神演義》只是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的其中一個朝代商朝的興衰,並沒有四大名著的影響,所以可能沒被列入, 2.從名氣上來講,封神榜幾乎可以和西遊記他們並列四大名著,然而從藝術上講,它不但和四大名著差距甚遠,就連四大名著以外的很多作品也在其之上,其內容過於側重於神仙鬥法,對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功力都不如四大名著 ,而且瀰漫著嚴重的簡直無厘頭的宿命論,比如為了破解十絕陣,神仙們派出了十個弟子,可是在這之前,神仙們已經知道這十個人破解不了,肯定會死,但是仍然派他們去,並且說,這是他們的命,命中該他們都死掉。語言上封神榜也和四大名著的水平差距很遠,西遊的詼諧,三國的凝練,水滸的生動,紅樓的精準,都是封神榜拿不出可以與之匹敵的。研究封神榜的文學家,數量和質量也不能和四大名著比,也不能和聊齋志異 儒林外史 等作品比。

借用研究者的話來說:封神榜偏於敘事而略於寫人;寫人是注重其神性而忽略其人性,名目繁多的法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性;寫人性時也有誇張和絕對化的傾向;有個性的人物也未能“從一而終”;書中多數人缺乏現實生活基礎,人物行為缺乏必要交代。這樣一來造成人物性格不夠明朗,場面描寫流於程式,情節頗多雷同。齊裕焜認為《封神演義》的部分語言不是剽竊前人就是文筆拙劣。

目前很多文學專家還在爭論,封神榜是開創性的小說佳作,還是拙劣的宗教作品?所以,一個藝術性方面還不能得到一致肯定,甚至是否值得我們研究都存在爭議的小說,自然是無法拿來和四大名著比較的 3.因為封神榜不符合高層統治者的意願,《封神演義》寫的是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的故事,這顯然是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願看到的下場!

而四大名著裡,即使是《水滸傳》這樣的農民起義最後還是迴歸了政府,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美食那些事兒


我們今天所謂的四大名著,其實是從明朝的“四大奇書”來的,四大奇書我們都知道,《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以及《金瓶梅》。前三本都不說了,簡單先說一句第四本:

這本書太毀三觀了,任何人在評選的時候都不會把他評選到通俗文學的範圍裡的。

在民國時期,由於梁啟超等人對中國傳統通俗文學的重新發掘,把《紅樓夢》加進去了,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四大名著”。

那麼問題在於,為什麼《封神演義》不能成為所謂的“四大名著”呢?

這個話題我們其實需要從明朝的一個出版家說起:

從宋朝開始,“說話”、“雜劇”,也就是今天的評書、相聲、話劇一類的民間曲藝形式就開始出現並發展起來了,從宋到明的幾百年裡,無數文人已經開始將一些故事開始整理成文,比如《竇娥冤》,亦或者《黑旋風雙獻功》這樣為後來《水滸傳》打基礎的文本出現。

但是這種文本還是稍微文藝一些,於是就有一些讀書人開始說話人用作提綱的“話本”開始編纂成小說讓人們觀看。然而明朝是一個商業已經比較發達的朝代,所以這時一個著名的出版社餘象鬥出現了。

餘象鬥覺得,雖然像《西遊記》這樣的作品很好看,售價也很高(10兩銀子一本),但是你不能讓觀眾朋友天天看《西遊記》吧?於是餘象斗大筆一揮,就開始寫了東遊記、南遊記、北遊記。反正消費小說的階層已經形成,蘿蔔快了不洗泥,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然而餘象鬥畢竟是出版社,也不能天天寫小說,所以他就必定需要找一些人專門來寫小說,所以我們看到的許多通俗小說,就是這個時代形成的。這就間接形成了一個新的市場:那些仕途不順利的讀書人,至少沒事了寫點東西賺點錢,這麼發展了幾十年,專職寫手就誕生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就問世了,我們知道,作為民間小說的評比,在明朝肯定不會像作協那樣評選民間不愛看的小說出來,《封神演義》問世後老百姓不認為是“四大奇書”,其實意思就是這本書寫瞎了,和一般的小說差不多。

至於我們今天還有人在讀《封神演義》,其實很大程度是因為作者許仲琳重新梳理了中國古代的神仙體系,對我們瞭解古代各種神的職能方面有了一定了解。

那麼,《封神演義》到底哪點不如西遊記?

簡單的說,《西遊記》其實是一本集成型作品,在小說水平發展還處於早期的時代,西遊記這種作品是從《大唐西域記》一路讓各種藝人反覆揣摩,表演,優化,最終才形成了《西遊記》,當然會好看。就好像國慶檔的電影《羞羞的鐵拳》,人家的劇本是從小劇場一年三百多場優化出來的,自然笑點滿滿。

但是許仲琳是自己重新編排故事,藝術成就自然就差很多。真正由一個人獨立創造小說還比較好看的,我們只能在清朝去找了,比如紅樓夢,鏡花緣。

當然用今天普遍的觀點,封神演義真的是寫瞎了……


酒騎風


封神演義之所以沒有進入四大名著,主要還是因為缺乏文學價值。

四大名著四大特點

四大名著分別代表了四種文學手法,《紅樓夢》是現實主義寫法,《三國演義》是歷史主義寫法,《水滸傳》和《西遊記》是浪漫主義寫法。而除了寫法不同之外,他們的文學價值也都很高。比如《三國》的謀略,《水滸》的人物性格,《紅樓》的文采,《西遊》的陰陽五行文化。

封神演義四不像

封神演義的價值在於對中國神話譜系的梳理,但從文學角度來說,文字沒有紅樓華麗,人物沒有水滸鮮明,故事沒有三國嚴謹,神魔與西遊雷同。因此不被歸類為五大名著,也就很正常了。封神演義更像今天的網絡小說,文筆一般,但故事情節吸引人。相對於封神演義來說,《金瓶梅》《聊齋》都有呼聲進入五大名著。


白希文


因為中國人的欣賞水平太低!

讀讀紅樓,猜猜謎還行!

看看水滸,意淫下,江湖也中!

看看三國胡編亂造也不錯!

要欣賞封神的原義,則是極大的困難!

當然也有極聰明的人,他們明白封神的意義,但卻不敢言!

封神就是對儒家文化極大的諷刺!

一 書中寫紂王荒淫,哈哈,王后,楊、黃三妃,加上三妖,也就六個。寫儒家至聖周文王,百子!很難想像,就六個女人能給他生100個兒子?

二 書中三教,西方教是佛,道閘是道教,截教就是儒!通天教主,呵呵,好像孔二也有個通天之類的稱呼,孔二的教義就是有教無類,和通天教主一個德性!

類似的寫法,書中還有很!如是所想,那個讀出味道的儒生,敢寫,敢說!他不要功名富貴了?


小小_天天快樂


《封神演義》與四大名著有明顯差距,一是文筆的差距,四大名著產生了多少大家如今還耳熟能詳的句子:“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等等,《封神演義》一時間你能想到啥?二是作品思想深度遠遠不及,四大名著不管是仙佛題材還是歷史題材,其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遠非《封神演義》可比,比如《西遊記》,如果認為它是宣揚佛法的就太膚淺了,唐僧到達西天,因為沒行賄,得了無字的佛經――這不是對現實生活的鞭笞嗎?四大名著中的各個角色,包括主角配角,哪個不是個性鮮明極具現實性?以致於今天你說某某人像四大名著中的某某,全無違和感,因為這些角色不管是仙是妖,身上都有人性。而反觀《封神演義》,有人性具現實性的,可以說一個都沒有!連勉強比較出採的妲己這個角色也莫名其妙,為壞而壞……從這點看,《封神》拍馬也是趕不上四大名著的。


夢話古今


這個問題有水平,也很好回答。從相同點和異同點說起。

相同點:

第一,《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有歷史背景。

《西遊記》玄奘法師。

《封神演義》武王伐紂

第二、《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有宗教背景。

《西遊記》揚佛抑道。

《封神演義》揚道抑佛。

第三、《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是神話作品。

第四、《西遊記》、《封神演義》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觀音菩薩,在《封神演義》中是慈航道人。


異同點:

《封神演義》只是以武王伐紂為歷史背景,以揚道抑佛為宗教背景,將神話故事“裝“進去。

《西遊記》以大唐玄奘的故事為歷史背景,以揚佛抑道為宗教背景,將神話故事寫進去。但是,《西遊記》更多的藉助神話故事反應當時的社會問題,而《封神演義》中反應的社會問題不多,所以,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之一,而《封神演義》不是。

另外,《西遊記》雖為四大名著之一,但是裡面矛盾問題太多,而且有的問題是硬傷,無法解釋,一部作品出現諸多這樣的情況,唯一的可能就是《西遊記》應該不是吳承恩一個人寫的。


玉壘浮雲辯古今


主要原因還是造反有理,你想想,人家紂王文治武功,八百諸侯臣服,天下歸心,外有聞太師坐鎮討伐外敵,內有比干忠心耿耿輔助朝政,國富民強,人民安居樂業,歌舞昇平,就因為西岐的文王,武王等要當皇帝,就置國家內亂於不顧,硬扣罪名到紂王頭上,還打著奉女媧娘娘的懿旨,什麼紂王無道?什麼紂王好色?歷朝歷代的,哪個皇帝不好色?哪個皇帝不是後宮佳麗三千人?還把滿天神佛都請下凡間,為了一個人能當上皇帝,連神仙都在劫難逃,所以,後來的皇帝哪一個不是說自己是“天命所歸”?哪個不是說自己出世時有那些那些的神蹟? 以彰顯自己的“受命於天,既壽且昌”?哪個不把自己神化了的? 就是怕其他人學《封神榜》裡的找個藉口把自己的江山推反了


龍的傳人52787237


首先四大名著說法太現代,古人習慣的說法是“才子書”。很簡單的道理,《封神》的文筆跟《西遊》比差太多。《西遊》不但故事離奇,人物豐滿,而且裡面的詩文也是頂呱呱的陽春白雪,絕少陳詞濫調。《封神》一比就不行了,情節流水帳;人物乾癟,只靠法術和法寶撐著;詩文極少且無趣。所以,所謂名著就是各方面綜合實力都是頂級,跟題材無關。


謎語君之探秘哪吒城


講道理封神演義在以前那個年代就好比現在的網絡那種小說一樣,我是中學時代讀的封神演義和水滸傳跟三國,西遊記,紅樓夢沒看,明顯感覺封神演義這小說內容深度不夠,看完以後只是對裡面的各種法寶感到稀奇,而我讀水滸讀到結局都快哭了,長大以後慢慢反思了水滸裡面宋江起義的失敗,明白了為什麼作者施耐庵會被朝廷砍頭,而封神演義乍一看好像是一部反抗暴政,明君代替昏君的反抗史,後來想一想好像就是闡教他們欺負截教而已,書裡面側重點也是小的打不過就找師傅師傅再打不過就請聖人級別,到最後聖人大混戰,然後截教就剩下一些小魚小蝦了,最重要的是西遊記塑造的唐僧師徒形象深深印入國民腦海裡,而封神演義,很可惜,通篇都沒什麼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你說出一個人物來大家能比較容易說出這個人的特點,但是很難像孫悟空那樣給人一種正義的化身的那種感覺。我認為封神演義不如西遊記算是比較合理的,確實有不小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