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在古城扬州运河畔,坐落着一座百年老宅——吴氏宅第,也称吴道台府。

吴氏宅第,是光绪年间浙江宁绍道台吴引孙花费40万两纹银,聘请浙江工匠仿造宁绍道台府,在扬州修建的一座私人宅府。其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湛,是扬州唯一一处浙派古住宅建筑群,也是扬州最大的官宅建筑。

吴氏宅第门外的草坪上有一组雕塑,四位老者或站或坐,皆是深思状,看上去儒雅干练,这便是“吴门四杰”。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雕塑西侧一块长条形大理石上写着吴氏家训:“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这里原为吴家的花园“芜园”。日军侵占扬州时被铲平,作为日军的练兵场。如今,只剩下刻有“芜园”的巨石隐在杂草中。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古代规定民间房子不能超过100间,所以宅主用了最大允许数,造了99.5间房,在扬州俗称“九十九间半”,今剩86间。对外开放的是东部门厅、洋楼、测海楼等建筑,西部原为内宅,三进院落,现为扬州长乐鸿禧酒店。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吴氏宅第,与杭州胡雪岩故居、无锡薛福成故居并称为“晚清江南三大名宅”。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门前的石狮造型独特,上面是两只小狮子,底座四角还各有一只。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因吴氏宅第里曾走出了“吴门四杰”,吴氏家族也因此被人尊称为院士家族。

第二进门,称为“大门厅”,门额上题着“院士博物馆”。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大门厅正对的原是宅第的侧门,门旁挂着一块写着“鸿禧” 的大牌子,彰显洪福的气势。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入大门西行数十步,便至“门堂”。门堂坐北朝南,两侧门柱上题着对联:“处事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吴家对读书的重视可见一斑。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仪门的左右有一对约1.5米高的抱鼓石,青石制成,表面非常光滑,有“明镜高悬”的寓意。圆形抱鼓石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民宅商宅门前,只能用长形或方形的抱鼓石。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门厅内悬挂的“传胪”金字红匾,为吴引孙之弟吴筠孙所书。吴筠孙在光绪二十年殿试时得二甲第一名,紧随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称之为“传胪”。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门厅和轿厅之间是天井,天井的墙壁上挂着“福”字。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轿厅,是旧时官宦士绅停放轿子的厅屋,现为《吴引孙、吴筠孙展厅》。

厅内悬挂的“力矢勤慎”牌匾,是慈禧太后所书。吴引孙离京赴甘肃、新疆任布政使前,受到了慈禧、光绪的召见,慈禧懿训“力矢勤慎”,光绪赐“福”字。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轿厅与爱日轩之间的天井里摆着出行的仪仗。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爱日轩,原为接待普通宾客的场所,现为《吴氏四杰展厅一》。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吴氏栋梁材,一门四人杰”:

吴征铸,著名诗词作家、剧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厅前副厅长;吴征鉴,著名医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前副院长;吴征铠,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从爱日轩东侧的小门进去,就是“洋楼”。

洋楼是主人接待贵宾或政客商议大事及留宿的地方,在整个浙派建筑风格的宅院中,惹人注目。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洋楼北面,以一个花园隔开的是“观音堂”,堂内有佛龛和供桌,现为《吴氏四杰展厅二》。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观音堂北面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树木葱茏,东西两侧各有一亭,称为“双亭”。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在两座亭子之间有一组铜像,是“吴门四杰” 聚在一起学习的情景:有低头沉思的、有记笔记的、有提笔写字的、有边走边背诵的,栩栩如生。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花园与测海楼之间是“金鱼池”,金鱼池由花岗岩砌成,四周是镶花的铁质围栏,池水与宅外运河相通,鱼儿在碧水中悠然自在。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测海楼,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个人藏书楼,藏书最多时达24万卷。与宁波天一阁,虞山铁琴铜剑楼,聊城海源阁并称晚清海内四大藏书楼。

测海楼,取“以蠡测海”之反意。吴引孙反其意而用之,告诫子孙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和毅力,奋发读书,积累知识,报效国家,光宗耀祖。又因为书是纸张做的,怕火,用水命名藏书楼,取其灭火避火之意。

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百年建筑,已书去楼空、人去楼空。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有福读书堂”位于测海楼一层,中堂匾额是吴筠孙题写的。

慢品扬州之吴道台府

吴道台简介:

吴道台本名吴引孙(1851-1920),先祖世居徽州歙县,高祖来扬州经商,并定居于此。吴引孙二十九岁中举,光绪十四年升任浙江宁绍台道道员。吴引孙到浙江任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创立崇实书院。他首先教学生实学,而以文艺居其次,所以他的学生大都是实干家。吴引孙在做宁绍道台之时,同时负责海防事务,而这时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吴引孙在国家存亡关头上,表现出了特别干练的才能,他亲自规划海防,建筑要塞,加固炮台,购买军械,训练新兵,沿海一带井井有条。十多年后因政绩显著,升任广东按察使。他针对广东民风好斗的弊病,编写通俗歌谣教化民众,收效显著。因为国事日非,他又在广东创立武备学堂,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后来,他又迁任甘肃新疆布政使,大刀阔斧的惩治腐败,引起朝野震惊。辛亥革命后,吴引孙弃官而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