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廠商的智能家居戰事:在開放與封閉中抉擇

現在的一切,才只是剛剛開始。

國產手機廠商的智能家居戰事:在開放與封閉中抉擇

"智能家居"已經成為手機廠商的第二戰場。

在這一領域佈局多年的小米,憑藉業務種類繁多的生態鏈企業搭建起一套相對完整,但卻頗為封閉的智能家居模式。今年1月,OPPO成立子品牌"智美心品",計劃加快推進人工智能AI+IoT技術研發,與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共同打造IoT生態產品、內容與服務。到了3月,華為又發佈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提出聯合整個產業打造智能家居生態系統……

一時間,幾乎國內主流手機廠商都扛起了智能家居的大旗。

智能家居本不是什麼新興行業,但卻因為華米OV(華為、小米、OPPO、vivo)等手機廠商的入局,開啟了一片新戰事。加上不斷完善的物聯網基礎建設和即將到來的5G時代,都讓智能家居成為各大手機廠商的新目標。

這片市場的確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據IDC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智能家居設備全球市場出貨量將達到9.397億臺,年平均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18.5%。

與處於上升態勢的智能家居不同,中國手機市場卻不得不面對連續下滑的現實。IDC 2018年國內手機市場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機市場容量為3.98億臺,同比下降10.5%。

一面向上,一面向下。手機廠商們需要想辦法不斷鞏固已有的業務"堡壘",同時在新的領域搶佔先機。這並不容易。

智能家居是IoT(即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落地場景之一,其以住宅為平臺,涉及網絡通信、安防、自動控制等多項技術。但對於"什麼是智能家居的入口",手機廠商們都有自己的選擇。

小米是手機廠商中較早佈局智能家居的公司之一。2014年,小米曾大張旗鼓地推出智能路由器,試圖通過這一硬件產品連接家中的多個智能設備,從而掌控智能家居的入口。但由於路由器存在控制方式不夠直觀、連接複雜等問題,控制效果不盡如人意。

彼時智能語音助手方興未艾,亞馬遜的Alexa卻令人矚目。與其它語音助手被放入手機不同,Alexa存在於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裡。後者沒有屏幕,只有音量開關按鍵,用戶與它交互幾乎全部依靠語音對話。但Alexa能聽得懂人類語言,並控制家電。

得益於此,Echo在2014年到2016年銷量逐年翻倍增長,一時間將智能音箱推向資本風口,引得眾多手機廠商和互聯網公司爭相進入,搖旗混戰。儘管沒有十足的把握,但各路玩家都暫時將智能音箱看作是智能家居的又一入口。

小米的動作最快,率先發布了小愛同學智能音箱,取代了路由器在小米智能家居系統中的中樞地位。通過向小愛發送語音指令,用戶可以方便地控制家中的小米生態鏈智能家居產品。小愛同學推出之後受到不少米粉熱捧,甚至一度斷貨。

2018年8月,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透露了小愛同學的一些關鍵數據:截至當年7月底,小愛同學月活躍設備超過3000萬,累計喚醒已超過50億次。

智能音箱的熱賣迅速吸引了阿里、京東、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入局,並以價格戰策略搶奪用戶。天貓精靈方糖一度將價格下拉至89元,和定價299元的小愛同學相比,前者堪稱"價格屠夫"。

但智能音箱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放眼望去,那些曾站在智能音箱風口之上的公司,大部分都已逐漸退出了競爭,或者低調運營。即使如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在今年年初叫停了"騰訊聽聽"智能音箱項目,只保留銷售和服務業務。

除小米仍在繼續堅持外,其他競爭對手都沒有更多動力再繼續推進這一項目。

小米的底氣在於,擁有大量智能家居硬件產品做相應支持,要知道智能家居從來不是單兵作戰。

早在2013年,小米便默默經營生態鏈。雷軍發揮其作為投資人的優勢,不斷將一些智能設備創業公司納入麾下,慢慢形成了以"米家"品牌為核心的智能家居鏈條。

在經歷了數次架構調整之後,小米將原本封閉的智能家居生態鏈小幅放開。2018年年末,小米與宜家達成合作,宜家全系智能照明產品接入小米IoT平臺,用戶可通過米家App和小愛同學進行控制。

如今小米生態鏈企業已經超過100家,儘管這一策略顯得相當"重資產"。今年年初,雷軍又進一步宣佈了"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並表示"未來五年投資100億元人民幣ALL in IoT"。

另一邊的華為則顯得不緊不慢。華為稍晚於小米入局智能家居,但此後一年時間裡並沒有跟風發布智能音箱,反而把時間節點放在了智能音箱熱潮褪去之後。其AI音箱主打智能家居設備連接和音質,且未走低價路線。

華為的智能家居佈局模式算是"輕重有度",既可以提供核心的智能家居硬件,也可以提供連接協議串聯起有可能存在競爭關係的各方品牌。

華為認為智能家居生態的核心不在入口,而在於連接。也因此,華為選擇了以商用姿態前進,大舉推廣以"HiLink協議"為基礎的智能家居戰略。在這份戰略中,包括手機、路由器、盒子等與連接控制相關的產品和雲服務是重點開發的業務,在此基礎上與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各種控制模型,並統一協議標準。

儘管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大量的自有協議存在,但智能家居硬件要麼分散在不同的協議當中,無法發揮最大效用,要麼就是處於半封閉狀態,例如很多傳統家電廠商還未選擇將其產品連接到某一智能家居協議當中。

以美的為例,它在今年AWE上展出了全屋智能家居,用戶只要下載美居APP,就能控制相應的智能產品。但美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美居APP只支持美的產品,並不支持與其它品牌互聯。對於普通用戶而言,由此得到的智能家居體驗非常侷限。

美的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目前整個智能家居行業的困境所在:幾乎每一家都在做自己的協議標準,並且不兼容其它品牌的產品。每個品牌都像一座孤島,但島上卻有大量的寶藏有待挖掘。

譚力是一名數碼愛好者,幾乎把家裡能換的設備都換成了智能設備。"我家裡有蘋果、華為和小米的智能音箱,配套的智能硬件也都有一些,但用起來讓我又愛又恨。"譚力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因為各家智能家居協議支持的硬件不同,智能音箱的曲庫也不同,導致他需要同時向幾個智能音箱發出語音指令。"騰訊聽聽綁定了我的QQ音樂,但我的掃地機器人又是華為智能音箱控制的,我還買了小米電視......"

以目前的發展進程來看,小米的確可以被稱為智能家居市場的"開路先鋒"——已經可以提供較為豐富的智能家居生態體驗,也與其他智能家居廠商展開合作。也因此,小米生態鏈所涵蓋的連接協議較為複雜,包括BLE、ZigBee等,甚至蘋果的HomeKit。

但小米的生態越是壯大,傳統家電廠商及其他相關合作方越是對其抱有戒心,因為小米的生態戰略,最終是為其生態鏈"輸氧"。

對於眾多合作伙伴而言,華為的"威脅性"相對較小。華為消費者BG首席戰略官邵洋在今年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曾表示:"華為原則上不會做鏈條之外的東西,使得我們跟鏈條上的很多廠商形成了天然的合作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

據GSMA移動智庫預測,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的總數將達到252億,而這個數字在2016年時還是63億。其中,智能家居領域的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114億。

華為看準了智能家居生態產業中缺失的連接市場空白,因而選擇提供核心的移動設備和基礎的連接協議,與其它品牌進行合作,一起建立華為智能家居的生態。

去年6月,華為在全球合作伙伴及開發者大會上正式推出"華為智選"品牌,給與深度合作的第三方智能家居品牌更多展示機會。

在今年3月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也表示:"華為只做產業的賦能者,不做行業的掠奪者。"會上,華為宣佈與A.O史密斯、歐普照明、西門子、奧克斯、松下達成合作,由華為提供連接協議,共同組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當一個企業能力足夠強,其實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資源)。華為有兩種打法,第一個叫約束邊界,我們不做家電;第二個是用最好的手機,控制最好的家電。如果沒有小米,我們叫錦上添花,因為有了小米,我們叫雪中送炭。"邵洋如此總結華為在智能家居行業扮演的角色。

在華為的智能家居架構中,主要包括入口、鏈接和生態這三個要素"。入口包含智能家居APP、手機語音助手、智能化場景、華為AI音箱等自然交互方式;連接包含華為路由器產品;"生態"則包括了華為智選、Works with HUAWEI HiLink,及云云對接賬號互通這三種生態合作模式。

但就目前而言,華為的IoT生態才剛剛成型,還未有足夠多的智能產品落地,仍然任重道遠。餘承東曾表示,今年華為在IoT領域將投入60億美元-70億美元的技術研發費用,以表明華為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決心。

OPPO與華為類似,有"自研、合作和選品"三種模式。以此為基礎,OPPO於今年1月成立了全新子品牌"智美心品"。而vivo則更加專注於協議搭建,自2018年7月成立IoT生態開放聯盟之後,vivo與美的、TCL、極米科技等多個品牌達成合作,推出"Jovi物聯"。

顯然,手機廠商們已經不滿足於找到"入口",而是希望在觸達"入口"之後,進一步向整個產業鏈拓展。

智能家居的"蛋糕"足夠大,大到很難由某一兩家公司獨自吞下。在這背後涉及與用戶連接的入口、硬件連接的協議、智能算法的優化以及後端的生產與製造等種種問題,甚至還關係到與地產商的合作等等。

以華米OV為代表的手機廠商有自己的顯在優勢,主要表現在擁有一定體量的移動設備用戶做儲備,更容易接受移動設備向智能家居產品的轉化和過渡。但若想真正從中分一杯羹,與各方攜手建設智能家居生態是一條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必經之路。誰能堅持到最後,就要看誰積聚和分享的資源足夠多。現在的一切,才只是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