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常有人说,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还有一些常见的话比如“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些经常出现在我们耳边的话语,看上去似乎在歌颂母亲这个身份的伟大和崇高,然而实际上这样的话语在赞扬母亲的同时

弱化了母亲自身作为女性的身份、以及那些没有成为母亲的女性的地位,似乎在告诉女人们:唯有成为母亲,女人才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受到尊敬和赞扬。

今天是母亲节,一个传统文化里用来歌颂母爱的伟大的节日。这个主题可能你已经在铺天盖地的商家营销文案和各种煽情的文章里看到腻了,母爱诚然伟大,但伟大这一个词完全不足以用来概括母亲身份、母职(作为母亲所承担的职责)、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以及女性本身的主体性这些种种复杂的议题。

当我们在讨论母亲节时,或许我们可以抛开歌颂母爱的传统视角,从一些不一样的视角来深入探讨这个复杂的话题。

今天杏酱就给大家推荐一些和母亲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里有歌颂母爱的伟大;也会展现一些不那么伟大的母亲,甚至是一些负面的母亲形象;还有的展现了从女人到母亲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女性所面对的心理、生理上的一切变化;当然,错综复杂的母子/母女关系也是某些电影的主题。

推荐这些电影的目的并不在于污名化和指责母爱,而是希望通过理解女人在成为母亲身份之后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境遇,能给大家带来关于母亲这个身份的不一样的思考。

1、从女人到母亲

有一句流行的话叫“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当然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怀孕生产、抚养孩子这些事会把所有文艺青年从诗远方拉回到喂奶换尿布的残酷现实中。

法国喜剧《一件幸福的事》所讲述的就是一位正在读哲学博士的文艺女青年,在怀孕的9个月里以及生产后的哺乳期是怎样艰难地接受另一个生命的到来,以及自我身份的转变。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刚开始怀孕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好像被异形附身,感觉一个陌生人从体内控制着自己。很有意思的是,她在这9个月里要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主题就是哲学中的“自我和他者”概念,这和她所面临的怀孕处境完全契合。

然而哲学论文和真实世界还是截然不同的,她和每一个普通孕妇一样经历着身体的巨变,各种痛苦和疲惫终于在分娩的那一天得到了解放。但真正的问题才刚刚开始,好不容易接受了从自己身体分离出来的另一个生命(他者),他们家庭迎来了照顾新生儿时期的各种棘手难题,她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去写博士论文,而是去研究“婴儿为什么会哭”,她也觉得自己的阴道不再是一个性感的器官,变成了一个被医学化的通道,被那么多人不带感情地触碰、观察过。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电影的最后,她意识到:母爱不是天性,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得来的。并且放弃了晦涩的哲学论文,而是选择用阴性书写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成为母亲的过程。

相比于《一件幸福的事》这样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另一部展现女性成为母亲之后的困境的美国电影《塔利》则可以说是恐怖片了,很多人说看了有避孕效果。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生了三个孩子的女主,再也回不到二十多岁青春时期每天都在深度思考人生的日子了,她的生活里只剩下了奶粉尿布以及帮不上忙的丈夫,好在有个叫塔利的年轻女子来给他们家做保姆,帮忙照顾孩子。故事的结尾让人震惊,这里就不剧透了。

《塔利》和《一件幸福的事》一样展现了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所面临的困境,如果仅仅用“产后抑郁”四个医学化的字来概括这一切就未免太简单了。事实上,母亲这个身份一旦形成,它就在无限膨胀吞噬一切,甚至吞没作为主体的女性自我,让女性自我怀疑:我究竟还是不是我?

“成为母亲”远比“成为父亲”艰难得多,找到自我身份和母亲身份的平衡点或许是所有刚成为母亲的女性都在苦苦追求的。

2、纠缠的母子关系

西班牙著名导演阿莫多瓦的经典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可以说是一部赞扬母爱的电影,但却不是主流文化中所理解的那种母爱。里面的女性在苦难面前展现出了无限的力量,但却不仅仅是在一味歌颂女性在作为母亲时的乐观和容忍,反而像是在展现一种奇观。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导演阿莫多瓦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一个女人,不必一定要是职业演员,也能很好地去撒谎、去表演、去做戏。男人和女人有着一样的寂寞、痛苦,但女人对此的反应要戏剧化得多,也惊心动魄得多。从这一意义上讲,男人看上去确实要比女人少了一些什么。”

加拿大90后天才导演多兰的第五部剧情片《妈咪》则展现了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但不同于多兰导演的前作《我杀了我妈妈》的高度自传属性,《妈咪》更加宽厚和温暖。年轻的导演用变换的屏幕画幅来展现母子之间的张力,让观众从视听语言中生理性地感受到母子之间情感的爆发。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这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会不爱自己孩子。唯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会越来越爱你,而你越来越不爱我,这就是生活。”

3、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

如果说母子关系通常是激烈的、充满情绪的、饱含爱意的,那么母女关系可能正好相反,明明都是女性,原本应该更互相理解,然而很多的母女关系都是相爱相杀。多少女儿不想活成母亲现在的人生,但却不知不觉走上了复制母亲人生的路。

在柏林电影节和台北金马奖上大发光彩的台湾纪录片《日常对话》是导演黄惠侦的一部私人纪录片,明明是母女,明明住在同一屋檐下,黄惠侦和母亲两人之间只有沉默。要撕开伤口很残忍,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跟过去和解。黄惠侦成为了那个“执刀人”,划开跟母亲的沉默,也划破两人的隔膜。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导演黄惠侦怨恨自己的母亲从小不爱自己,抛弃家庭,整天在外与女朋友在一起,明明是女同性恋却还要结婚生下自己。然而在与母亲进行长时间的谈话之后,她才知道,

母亲自身也是这个父权的、异性恋霸权主义社会的受害者。她在那个保守的年代根本无法勇敢做自己,被迫结婚后也受到丈夫的家暴,所以只有等女儿长大了她才能自由地去和女朋友在一起。

明明是相依为命一起过来的,却反倒像是陌生人一样互相不了解,但这不是任何一方的错,只怪这父权主导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结婚生子,不管ta是不是合格的父母。

另一部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电影《柔情史》则是国内新人女导演杨明明的新片(她的上一部作品《女导演》是一部非常大胆创新的伪纪录片,同样推荐)。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与《妈咪》展现的母子关系类似,《柔情史》展现了北京胡同内母女俩的日常情感角力,但相比母子关系,母女关系可能又更吊诡,因为她们一同面对这个女性仍然面临很多生存困境的社会,有许多相似的处境,但又互相牵扯,女儿不想活成母亲的模样但却一辈子摆脱不了母亲的影响。

《柔情史》可能会让很多女性观众看了都联想到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互相伤害折磨,却又可以打打闹闹分享女性专属的那些话题,她们依赖男性却又厌恶男性,但在这个时代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纠缠该如何消解?可能是个无解的命题吧。

4、你完全想不到的反母爱电影

最后要提到的,是几部关于反母爱的电影,这可能让你难以接受,但它却是现实的一部分。

去年的国产片《找到你》是一部让人惊喜的电影,原本以为它会像是《亲爱的》那样仍然歌颂母爱的伟大和艰难,但其实电影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却同为母亲身份的女性生存困境,甚至还表达了对母职和母爱的反思。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电影结尾的旁白说:“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我甚至觉得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是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不过是在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最要感激的是孩子,是他们带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

母爱不是天生的,女人也不一定要成为母亲才完。不是母爱让母亲更伟大,相反,是孩子带母亲成长。

如果说《找到你》还是有展现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心,接下来的两部片里,则刻画了一些“不尽职”甚至想逃离母职的母亲形象。

《时时刻刻》被视为本世纪初最经典的女性主义电影,三个女性,三个不同的年代,经历着相似的源于女性身份的痛苦。尤其是其中一个家庭主妇,每天下午她会觉得人生多么空虚苍白,她拥有爱情、家庭、孩子、不愁吃喝的生活,然而还是无法满足,缺的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女性自身的主体性,在那些年代里,都不曾被发现。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而英国电影《逃亡》则将家庭主妇想逃离这种生活的主题进一步放大呈现出来,甚至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这也是这部电影评价不高的原因吧,观众不理解:女主为什么要那么作?

成为母亲有多艰难?这9部电影可能会颠覆你对母亲的理解


片中不愿承担母职的女主告诉丈夫自己的真实感觉:“我并不在意孩子们是否乖乖吃晚饭去上学,我只是强迫自己在意。”这部无比悲观而负面的电影其实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说出自己真实感受的母亲群体:她们后悔生了孩子。

思维枯竭、挫败感、自我怀疑、空虚,这些都是与母职不可分割的负面情绪。可能你会觉得这一切就是女主自己的错,错在她当年没有考虑清楚就草率地生下了孩子,过着错误的人生。在生下孩子后不顾一切放弃家庭去追求自我,也是对孩子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不成为母亲的自由吗?如果选了这条路,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非议,女性在无法对抗这样的社会文化时,有时候只能被迫成为母亲。

电影所展示的后悔生孩子、抛弃家庭的母亲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警示:不是每个女性成为母亲后都能成为一个好母亲,都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所以在没有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要孩子的时候,千万要三思,否则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都将会是悲剧。而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应该包容尊重那些不想成为母亲的女性,因为并不是成为母亲才能让女性成为完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