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常有人說,女人在成為母親之後,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還有一些常見的話比如“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這些經常出現在我們耳邊的話語,看上去似乎在歌頌母親這個身份的偉大和崇高,然而實際上這樣的話語在讚揚母親的同時

弱化了母親自身作為女性的身份、以及那些沒有成為母親的女性的地位,似乎在告訴女人們:唯有成為母親,女人才能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而受到尊敬和讚揚。

今天是母親節,一個傳統文化裡用來歌頌母愛的偉大的節日。這個主題可能你已經在鋪天蓋地的商家營銷文案和各種煽情的文章裡看到膩了,母愛誠然偉大,但偉大這一個詞完全不足以用來概括母親身份、母職(作為母親所承擔的職責)、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女性本身的主體性這些種種複雜的議題。

當我們在討論母親節時,或許我們可以拋開歌頌母愛的傳統視角,從一些不一樣的視角來深入探討這個複雜的話題。

今天杏醬就給大家推薦一些和母親相關的電影,這些電影裡有歌頌母愛的偉大;也會展現一些不那麼偉大的母親,甚至是一些負面的母親形象;還有的展現了從女人到母親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女性所面對的心理、生理上的一切變化;當然,錯綜複雜的母子/母女關係也是某些電影的主題。

推薦這些電影的目的並不在於汙名化和指責母愛,而是希望通過理解女人在成為母親身份之後所面臨的各種複雜境遇,能給大家帶來關於母親這個身份的不一樣的思考。

1、從女人到母親

有一句流行的話叫“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當然我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懷孕生產、撫養孩子這些事會把所有文藝青年從詩遠方拉回到餵奶換尿布的殘酷現實中。

法國喜劇《一件幸福的事》所講述的就是一位正在讀哲學博士的文藝女青年,在懷孕的9個月裡以及生產後的哺乳期是怎樣艱難地接受另一個生命的到來,以及自我身份的轉變。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剛開始懷孕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好像被異形附身,感覺一個陌生人從體內控制著自己。很有意思的是,她在這9個月裡要完成一篇博士論文,主題就是哲學中的“自我和他者”概念,這和她所面臨的懷孕處境完全契合。

然而哲學論文和真實世界還是截然不同的,她和每一個普通孕婦一樣經歷著身體的鉅變,各種痛苦和疲憊終於在分娩的那一天得到了解放。但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好不容易接受了從自己身體分離出來的另一個生命(他者),他們家庭迎來了照顧新生兒時期的各種棘手難題,她再也無法集中精力去寫博士論文,而是去研究“嬰兒為什麼會哭”,她也覺得自己的陰道不再是一個性感的器官,變成了一個被醫學化的通道,被那麼多人不帶感情地觸碰、觀察過。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電影的最後,她意識到:母愛不是天性,而是需要通過學習得來的。並且放棄了晦澀的哲學論文,而是選擇用陰性書寫的形式記錄下自己成為母親的過程。

相比於《一件幸福的事》這樣皆大歡喜的happy ending,另一部展現女性成為母親之後的困境的美國電影《塔利》則可以說是恐怖片了,很多人說看了有避孕效果。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生了三個孩子的女主,再也回不到二十多歲青春時期每天都在深度思考人生的日子了,她的生活裡只剩下了奶粉尿布以及幫不上忙的丈夫,好在有個叫塔利的年輕女子來給他們家做保姆,幫忙照顧孩子。故事的結尾讓人震驚,這裡就不劇透了。

《塔利》和《一件幸福的事》一樣展現了一個女人在成為母親之後所面臨的困境,如果僅僅用“產後抑鬱”四個醫學化的字來概括這一切就未免太簡單了。事實上,母親這個身份一旦形成,它就在無限膨脹吞噬一切,甚至吞沒作為主體的女性自我,讓女性自我懷疑:我究竟還是不是我?

“成為母親”遠比“成為父親”艱難得多,找到自我身份和母親身份的平衡點或許是所有剛成為母親的女性都在苦苦追求的。

2、糾纏的母子關係

西班牙著名導演阿莫多瓦的經典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可以說是一部讚揚母愛的電影,但卻不是主流文化中所理解的那種母愛。裡面的女性在苦難面前展現出了無限的力量,但卻不僅僅是在一味歌頌女性在作為母親時的樂觀和容忍,反而像是在展現一種奇觀。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導演阿莫多瓦說:“《關於我母親的一切》表現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一個女人,不必一定要是職業演員,也能很好地去撒謊、去表演、去做戲。男人和女人有著一樣的寂寞、痛苦,但女人對此的反應要戲劇化得多,也驚心動魄得多。從這一意義上講,男人看上去確實要比女人少了一些什麼。”

加拿大90後天才導演多蘭的第五部劇情片《媽咪》則展現了單親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依賴而又隔膜的母子關係,但不同於多蘭導演的前作《我殺了我媽媽》的高度自傳屬性,《媽咪》更加寬厚和溫暖。年輕的導演用變換的屏幕畫幅來展現母子之間的張力,讓觀眾從視聽語言中生理性地感受到母子之間情感的爆發。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這世上,沒有一個母親會不愛自己孩子。唯一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我會越來越愛你,而你越來越不愛我,這就是生活。”

3、相愛相殺的母女關係

如果說母子關係通常是激烈的、充滿情緒的、飽含愛意的,那麼母女關係可能正好相反,明明都是女性,原本應該更互相理解,然而很多的母女關係都是相愛相殺。多少女兒不想活成母親現在的人生,但卻不知不覺走上了複製母親人生的路。

在柏林電影節和臺北金馬獎上大發光彩的臺灣紀錄片《日常對話》是導演黃惠偵的一部私人紀錄片,明明是母女,明明住在同一屋簷下,黃惠偵和母親兩人之間只有沉默。要撕開傷口很殘忍,但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跟過去和解。黃惠偵成為了那個“執刀人”,劃開跟母親的沉默,也劃破兩人的隔膜。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導演黃惠偵怨恨自己的母親從小不愛自己,拋棄家庭,整天在外與女朋友在一起,明明是女同性戀卻還要結婚生下自己。然而在與母親進行長時間的談話之後,她才知道,

母親自身也是這個父權的、異性戀霸權主義社會的受害者。她在那個保守的年代根本無法勇敢做自己,被迫結婚後也受到丈夫的家暴,所以只有等女兒長大了她才能自由地去和女朋友在一起。

明明是相依為命一起過來的,卻反倒像是陌生人一樣互相不瞭解,但這不是任何一方的錯,只怪這父權主導的社會,要求每個人都要結婚生子,不管ta是不是合格的父母。

另一部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的電影《柔情史》則是國內新人女導演楊明明的新片(她的上一部作品《女導演》是一部非常大膽創新的偽紀錄片,同樣推薦)。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與《媽咪》展現的母子關係類似,《柔情史》展現了北京胡同內母女倆的日常情感角力,但相比母子關係,母女關係可能又更弔詭,因為她們一同面對這個女性仍然面臨很多生存困境的社會,有許多相似的處境,但又互相牽扯,女兒不想活成母親的模樣但卻一輩子擺脫不了母親的影響。

《柔情史》可能會讓很多女性觀眾看了都聯想到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互相傷害折磨,卻又可以打打鬧鬧分享女性專屬的那些話題,她們依賴男性卻又厭惡男性,但在這個時代中,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糾纏該如何消解?可能是個無解的命題吧。

4、你完全想不到的反母愛電影

最後要提到的,是幾部關於反母愛的電影,這可能讓你難以接受,但它卻是現實的一部分。

去年的國產片《找到你》是一部讓人驚喜的電影,原本以為它會像是《親愛的》那樣仍然歌頌母愛的偉大和艱難,但其實電影展現了不同社會階層卻同為母親身份的女性生存困境,甚至還表達了對母職和母愛的反思。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電影結尾的旁白說:“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場女性,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媽媽。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覺得生兒育女是女人應盡的本分,不算是一個職業。我甚至覺得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是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不過是在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已。最要感激的是孩子,是他們帶父母成長,讓我們體驗一種毫無戒備的、甚至可以獻出生命的愛。

母愛不是天生的,女人也不一定要成為母親才完。不是母愛讓母親更偉大,相反,是孩子帶母親成長。

如果說《找到你》還是有展現母親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接下來的兩部片裡,則刻畫了一些“不盡職”甚至想逃離母職的母親形象。

《時時刻刻》被視為本世紀初最經典的女性主義電影,三個女性,三個不同的年代,經歷著相似的源於女性身份的痛苦。尤其是其中一個家庭主婦,每天下午她會覺得人生多麼空虛蒼白,她擁有愛情、家庭、孩子、不愁吃喝的生活,然而還是無法滿足,缺的是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女性自身的主體性,在那些年代裡,都不曾被發現。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而英國電影《逃亡》則將家庭主婦想逃離這種生活的主題進一步放大呈現出來,甚至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這也是這部電影評價不高的原因吧,觀眾不理解:女主為什麼要那麼作?

成為母親有多艱難?這9部電影可能會顛覆你對母親的理解


片中不願承擔母職的女主告訴丈夫自己的真實感覺:“我並不在意孩子們是否乖乖吃晚飯去上學,我只是強迫自己在意。”這部無比悲觀而負面的電影其實展現了現實生活中無法說出自己真實感受的母親群體:她們後悔生了孩子。

思維枯竭、挫敗感、自我懷疑、空虛,這些都是與母職不可分割的負面情緒。可能你會覺得這一切就是女主自己的錯,錯在她當年沒有考慮清楚就草率地生下了孩子,過著錯誤的人生。在生下孩子後不顧一切放棄家庭去追求自我,也是對孩子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不成為母親的自由嗎?如果選了這條路,會面臨許許多多的非議,女性在無法對抗這樣的社會文化時,有時候只能被迫成為母親。

電影所展示的後悔生孩子、拋棄家庭的母親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警示:不是每個女性成為母親後都能成為一個好母親,都能盡到自己的職責,所以在沒有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要孩子的時候,千萬要三思,否則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都將會是悲劇。而我們的社會文化也應該包容尊重那些不想成為母親的女性,因為並不是成為母親才能讓女性成為完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