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也在現場,你為什麼記得那麼多?”


“爸爸,我也在現場,你為什麼記得那麼多?”

我養成寫點東西的習慣已經有一年了,我寫的東西都很平常,有點像生活裡的覆盤。女兒也特別喜歡看我寫的東西,每次看完我寫的東西后,她都有一個疑惑:“你寫的這些我也在現場,為什麼你記得這麼多,我都不記得了。”

我的回答是:“我是看見,而你只是看到。”

有一次,我們共同在她姑姑家做客,姑姑家來了一個小姑娘,我們都對這個小姑娘很感興趣,我們圍繞著小姑娘隨意的聊天。我回家後寫了一篇《好可愛的小姑娘》,女兒看過後,告訴我:“我也在現場,為什麼你寫這些內容我都不知道啊?你怎麼寫的如此的詳細,細節也很多?”

我對她說;“第一,我有寫點東西的習慣,我就要隨時輸入東西,生活中我遇到的事情我就要看見,不能像你那樣只是看到.

第二,我們腦子裡記憶很容易被刪除,當時間的按鈕刪除我們記憶的時候,從不會和我們確認的。在我的記憶沒有刪除前我就寫下來了,所以我寫的東西很詳細,你不記得是因為你的記憶已經被刪除了很多了,那個場景你的記憶的濃度被稀釋了很多。”

同樣一件事,“看到”就是眼睛裡的圖像;“看見”不但是眼睛裡的圖像還是心裡的思考。

“爸爸,我也在現場,你為什麼記得那麼多?”

女兒看過我寫《一條河道的重生之路》的時候,她就感嘆:“我們住在一起,你寫的就是我們樓下的那條河,有那麼多改變的因素,我怎麼就沒有覺察?”

我列舉了我這篇文章幾個素材例子說明:

第一例子,我看到河岸邊的欄杆拆除了,修了1米多高的水泥牆,我就想欄杆不是很好看嗎?修牆多醜啊?我仔細想了一下,這河岸的邊上有人居住,有高牆就阻擋素質不好的居民往河裡隨意傾倒汙水。

第二例子,我看到河道的管理者把河岸上種植的蔬菜給剷除了,我第一想法是河岸種植蔬菜,不是可以保護水土流失嗎,為什麼要剷除?我仔細一想,河岸上種蔬菜,時常會翻地播種,還會施肥,澆水,這樣可能會破壞會河岸,還會汙染河道。

第三例子,河道的中央有一些大的旋轉的輪子,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作用,我就馬上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曝氧機,是增加水體的氧氣的,改善水生態的。

以上都是我“看到”的現象,我又經過我的思考,變成“看見”的素材,然後把這些素材關聯起來,成為我論證這條河的淨化過程的論據,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就是看見的力量。

很早之前就聽吳伯凡說過,最好的學習就是教他人學習,因為教他人學習自己就得認真的學習,你必須要輸出,你輸入的時候就不會放過一個細節,還會主動的去思考,這就會看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所以,我們平時對任何事都不要泛泛的看到,而要做到看見。這樣我們的收穫就比他人多,也更好。

“爸爸,我也在現場,你為什麼記得那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