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良慶區,邕江之南,五象新區主戰場

南寧市良慶區,邕江之南,五象新區主戰場

綠城南寧,象嶺煙嵐;在邕江之南、良鳳江以東,這片區域是五象新區的主戰場,是南寧城市發展新極。以境內的象嶺命名,據《南寧府志》記:城南岸那五座相連不斷的土坡,山勢雄峻,拱向城廊,為邕之服障,五峰相倚,如五象飲江,故稱為五象嶺。



南寧市良慶區,邕江之南,五象新區主戰場

良慶區位於南寧市區南部;這裡東連邕寧區,南鄰防城港市上思縣、欽州市欽北區,西接江南區,北隔邕江與青秀區相望,系南寧連接北部灣出海口的南大門。因良慶區人民政府駐良慶鎮,故名良慶區。鎮人民政府駐良慶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建,名杏圩,1936年改今名;民國《邕寧縣誌》卷2:良慶墟,濱河轉運便利,頗盛。

全區下轄2個街道、5個鎮:大沙田街道、玉洞街道,良慶鎮、那馬鎮、大塘鎮、南曉鎮、那陳鎮,總面積136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7.96萬。區政府駐大沙田街道德政路。


南寧市良慶區,邕江之南,五象新區主戰場

秦朝以前境內屬西甌、駱越地。秦朝屬桂林郡的領方縣和合浦郡的合浦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屬鬱林郡領方縣。三國時屬吳,後來又先後歸西晉、東晉、宋、齊、梁、陳。東晉大興元年(318)屬晉興縣;晉興縣城(今南寧)為郡治。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改晉興縣為宣化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12)改宣化縣為南晉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南晉州更名為邕州,為南寧簡稱邕之起源。天寶元年(公元742),改邕州為朗寧郡。乾元元年(公元758)朗寧郡改為邕州。鹹通三年(公元862),嶺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南寧)。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改邕州為誠州,仍歸楚。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複名邕州,屬南漢。宋朝統一全國後,良慶區屬於廣南西路。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屬邕州路,泰定元年(公元1324),改邕州路為南寧路,至正二十三年(1363),良慶隸屬廣西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改南寧路為南寧府。清朝為南寧府宣化縣轄地。民國二年(1913)屬於南寧縣,民國三年(1914)南寧縣改稱邕寧縣。轄區為邕寧縣管轄,直至2004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設立良慶區,以原邕寧縣的良慶鎮、那馬鎮、那陳鎮、大塘鎮、南曉鎮為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良慶鎮。2005年4月30日正式掛牌。



南寧市良慶區,邕江之南,五象新區主戰場

良慶區地處北迴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27小時,年平均氣溫21.6℃,森林覆蓋率42.1%,有大王灘、鳳亭河、屯六3座大型水庫,比較有名的山峰有五象嶺、花甲山、蕾帽嶺(嶺上有石刻)等。境內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氣候溫和,四季宜耕,合適發展農業。有鐵、鉛、鋅、銅、鈦、重晶石、花崗岩、石灰石等礦產。



南寧市良慶區,邕江之南,五象新區主戰場

這裡地處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地帶,是南寧市通往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的門戶,同時也是廣西內陸向沿海開放擴展的過渡區,區位優勢突出。境內有湘桂鐵路、南防鐵路、南寧至北海高速公路、南寧外環高速過境,有寧村、那鋪、大擬、百浪等火車站。



南寧市良慶區,邕江之南,五象新區主戰場

那馬溫泉,南曉白鷺,八尺江清流;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較多。主要有五象嶺森林公園、大王灘、鳳亭湖、屯六水庫、綠都溫泉、竹泉島、那蘭生態自然村(白鷺村)、蕾帽嶺摩崖石刻、廣西體育中心、五象湖公園等。其中,大王灘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廣西首府南寧市南郊28公里處,依託大王灘水庫而建,以秀麗的江南湖光山色和恢宏的現代水利工程而著稱,被稱為南寧的後花園,是南寧十大景區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