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今天早上,天气晴朗,和风习习,趁着假日,和家人一起去彬县大佛寺游玩,一路上,青山隐隐,槐花馨香随处可闻,干旱的庄稼在前两天几场透雨之后,尽显葱容,生机勃勃,一路上风景如画,大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到了位于彬县县城西十公里312国道旁边佛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大山,寺院依山而建,山门古朴典雅,典型的唐代山门形式,我们进入寺院仔细参观并且看了好多历史资料和碑文,详细了解寺院的历史。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彬县大佛寺,原名“应福寺”,大规模开凿始于唐初,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此后,历代多有重修。


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纵观全局,寺院因山起刹,依崖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孔洞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40米长的东西向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为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彩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两耳垂肩,金面方脸,慈祥威严;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系珮带,趺坐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型肃穆端庄,雄伟传神,很显庄严。


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侍立大佛东西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两位协侍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俗称成为西方三圣,也是佛教净土宗所拜会的三尊佛像。

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的小造像400余座。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型艺术中的一大宝库。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该石窟创建于公元628年。大佛窟西壁又有宋仲宏游庆寿寺诗云:“葡萄蔽野果连山…来游共记宣酥日,访右重寻正观年…”,诗中之“宣酥日”,即为“宣和日”,“正观年”即“贞观年”。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说明大佛寺确实开凿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另外从开窟的形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服饰特征分析,似为北朝晚期作品,说明唐最初开龛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经过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花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上写着大佛寺建成之日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十一月十三日,下至清末。就内容而言:唐代以简单记叙为主,多叙造像经过;宋代文字洗练,多记登临盛况;元代文字也简,简述装像过程;明清篇幅较长,侧重描写古刹风光和抒发游历感触。就书法而言:唐代多楷书,字体稍小而工整;宋代多楷书,兼有行、隶,字体较大;明清行书为主,字迹清楚;各代均有佳作,尤以唐代写的最多。


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历代题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书法、雕刻价值。其中一些题刻尤为珍贵,譬郊,《大佛造像题铭》上有“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2个大字,揭示了大佛寺的建成时间;《高叔夏造像》《应福寺西阁功德记》等题刻,说明了“唐为应福寺”,“至宋安、宋唐辅题名始书曰‘庆寿寺’,何时改题未详”的重要由来;《宋仲宏题诗》,反映了“当时得萧瑀,忏悔释氏投”的建寺原因。这些非常重要的题刻,是揭示大佛寺历史的宝贵资料。

大佛寺文物价值很高,着重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大佛寺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的真实写照。大佛在玄奘西行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建成后,成为丝绸之路北道的地标,丝路商旅见到大佛,就知道长安近了,因此大佛寺与丝绸之路有密切的联系,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宝库。

早在四十年代,周恩来、任弼时、邓颖超、蔡畅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苏联回国途经兰州经平凉返回西安时,参观了大佛寺,发出了“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慨!


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如今的大佛寺石窟,已经作为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佛教造像群体,全人类的一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1988年,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参观了彬县大佛寺之后,赞誉这处石窟群为我们推想大唐长安的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局长赞美大佛寺石窟造像“堪与巴黎圣母院媲美”。

参观完了,我们一家都很崇拜我们祖先的深厚的历史渊源,但美中不足就是,好多佛像都没有头颅,损毁严重,为了让这一历史文物得一保护,让他早日恢复本来面目,让世人更多更好的了解学习,呼吁文物部门尽快修复。


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大佛寺,真是我们中华民族佛教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期望再次看到您完整的容颜!


马新社:参观彬县大佛寺


作者简介:马新社,笔名菊黄雪白,陕西扶风人,县作协会员。中专毕业,从事医药行业,平时喜欢祖国名山大川,旅游,运动,热爱文学写作,多年笔耕不辍,曾在都市头条,陕西扶风微传媒,扶风百姓网,陕西商洛丹凤棣花古镇文学研究院,吉瑞墨香文化传媒等多家知名网络传媒发表过文章。

愿以菊艳香寰宇,傲霜斗雪志不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