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01写在前面

13岁前,妈妈的作用无人可替代

为什么是13岁?

13岁,意味着什么呢?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中学继续求学。

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结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并即将踏入青年的初期。

从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跨入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青春期。

从教师的感受方面讲,13岁前的小学生,往往更遵从学校的规矩、听从教师的管束,可塑性很强;13岁以后的中学生,若其已经养成了顽劣的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会令人束手无策。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从母亲的感受方面讲,1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母亲的思想通过简单的转化,就可以转变为孩子的思想;13岁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听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们标新立异的方式。

13岁,往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仅是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进入中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岁以后,其业已成型的个性、习惯,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极难改变的。

作为母亲,不管你的孩子尚处于幼儿期,还是学龄前、小学阶段,众多13岁以后,或者说是中学生母亲的烦恼,就是你必须以之为借鉴的——

02青春期

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妈妈是最好的榜样

每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尽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却非常平庸?同样是孩子,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

其实,造成差别的原因很简单——是否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基诺特,曾把父母不宜对孩子讲的语言归为十大类:

1.不要威胁,如“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开吧!”

2.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3.不要抱怨,如“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心透了!”

4.不要许愿,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5.不要讽刺,如“你可真了不起,能干出这种事儿!”

6.不要恶语,如“你这个大笨蛋!”

7.不要责备,如“你总是做错事,真是太糟糕了!”

8.不要侮辱,如“你真是个没用的废物!”

9.不要压抑,如“闭嘴,不许再说话!”

10.不要强迫,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对照以上十类错误的教育语言,你是否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呢?

千万不要觉得这只是一句话的问题,当这种语言成为你的一种固有教育手段时,更大的错误、甚至是极难挽回的错误往往就会发生了。

03规则、规矩

◆沉默

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并坚持为自己的行为进行狡辩时,妈妈该怎么办呢?

也许,有的妈妈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先进行一大通的批评教育;也许有的妈妈会先问清原委,再进行批评教育。可最佳的方法是什么呢?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解时,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沉默。

孩子犯了错误时,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的辩解更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妈妈的适当沉默,不仅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反思时间,更是对孩子这种错误行为的一种变相惩罚。

◆ 与孩子“约法三章”

很多母亲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行为得不到约束,但说到如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时,她们心中又觉得很茫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在这里,我们给您一个最有效,且最实用的建议——与孩子“约法三章”。

下面这位母亲的成功经验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女儿虽然刚上四年级,但我感觉她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她看书,她偏要看电视,你叫她写作业,她偏要等一会儿,惹得我常常大发雷霆。可强逼终不是办法,看着女儿委屈的脸、不乐意的模样,我也很苦恼。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有一天,我趁孩子高兴时说:“我们来约法三章,你先提几条要求我做到的规章制度,只要合理,我保证做到,好不好?”孩子高兴极了,她早就对我提过一些要求,希望我能给她自由。于是,双方协商,约法三章如下: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

1.每天回家必须抓紧时间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不许拖拉;

2.每天晚上要自觉学习达一小时以上,写日记或弹琴、练书法、读书等;

◆纠正问题要及时

一棵参天大树,长了一个小枝杈,你想掰掉非常容易,可是当它长成一个粗大的枝叶,再想掰掉它就很困难。

同理,当孩子的某个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就应及时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果你没有纠正,等到它已形成一种习惯再去纠正,往往会事倍而功半。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允许孩子犯某些错

孩子的错误可分两种,一种是必须立即纠正与引导的,如打人、骂人、乱丢垃圾、欺侮弱小等等,这种错误一旦放任,以后就将难以“收拾”;另一种是应该允许孩子犯的错误,应让孩子在尝试和实践中自行纠正。

例如,当4、5岁的孩子还经常要成人喂饭,跟他讲道理、鼓励、表扬等等很多办法都用尽后还没效果时,我们可采取不喂饭,让其知道饿肚子的感受。孩子肚子饿了,自然会找东西吃。又如,孩子在第一次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打烂了碗碟。这样的错误,在孩子多次实践后自然会不再发生。

孩子犯错误的过程是不断改正错误、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假如不给孩子机会,而是一味地帮他或严声怒骂地制止,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方法的乐趣,也会使孩子变成懒于动手、不敢尝试、习惯依赖的人。

各位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都可以下方留言哦,我们一起讨论!

希望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哦!谢谢!

小伙伴们也可私信我,更多育儿教材免费送给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