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01寫在前面

13歲前,媽媽的作用無人可替代

為什麼是13歲?

13歲,意味著什麼呢?

從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即將結束小學的學習生活,進入中學繼續求學。

從孩子的心理特徵角度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已經結束兒童期,進入了少年期,並即將踏入青年的初期。

從孩子的生理特徵角度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即將跨入一個高速成長的階段——青春期。

從教師的感受方面講,13歲前的小學生,往往更遵從學校的規矩、聽從教師的管束,可塑性很強;13歲以後的中學生,若其已經養成了頑劣的學習態度、不良的學習習慣,往往會令人束手無策。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從母親的感受方面講,13歲以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很簡單,母親的思想通過簡單的轉化,就可以轉變為孩子的思想;13歲後,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強,不聽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們標新立異的方式。

13歲,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這不僅是因為從此以後他們即將告別小學生活、進入中學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歲以後,其業已成型的個性、習慣,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極難改變的。

作為母親,不管你的孩子尚處於幼兒期,還是學齡前、小學階段,眾多13歲以後,或者說是中學生母親的煩惱,就是你必須以之為借鑑的——

02青春期

青春期目前在各國並沒有一致的年齡範圍,一般指13、14歲~17、18歲這個階段,相當於教育學上的中學階段,以身體的急速成長為特徵。

媽媽是最好的老師,媽媽是最好的榜樣

每位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非常平庸?同樣是孩子,差別為什麼如此之大?

其實,造成差別的原因很簡單——是否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基諾特,曾把父母不宜對孩子講的語言歸為十大類:

1.不要威脅,如“我再也不想帶你了,你給我滾開吧!”

2.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3.不要抱怨,如“你這不爭氣的孩子,真叫人傷心透了!”

4.不要許願,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5.不要諷刺,如“你可真了不起,能幹出這種事兒!”

6.不要惡語,如“你這個大笨蛋!”

7.不要責備,如“你總是做錯事,真是太糟糕了!”

8.不要侮辱,如“你真是個沒用的廢物!”

9.不要壓抑,如“閉嘴,不許再說話!”

10.不要強迫,如“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對照以上十類錯誤的教育語言,你是否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呢?

千萬不要覺得這只是一句話的問題,當這種語言成為你的一種固有教育手段時,更大的錯誤、甚至是極難挽回的錯誤往往就會發生了。

03規則、規矩

◆沉默

當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並堅持為自己的行為進行狡辯時,媽媽該怎麼辦呢?

也許,有的媽媽會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先進行一大通的批評教育;也許有的媽媽會先問清原委,再進行批評教育。可最佳的方法是什麼呢?經驗告訴我們,當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辯解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沉默。

孩子犯了錯誤時,他的內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的辯解更是一種心虛的表現。媽媽的適當沉默,不僅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反思時間,更是對孩子這種錯誤行為的一種變相懲罰。

◆ 與孩子“約法三章”

很多母親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行為得不到約束,但說到如何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約束時,她們心中又覺得很茫然,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在這裡,我們給您一個最有效,且最實用的建議——與孩子“約法三章”。

下面這位母親的成功經驗就十分值得我們借鑑:

女兒雖然剛上四年級,但我感覺她越來越不聽話了。你叫她看書,她偏要看電視,你叫她寫作業,她偏要等一會兒,惹得我常常大發雷霆。可強逼終不是辦法,看著女兒委屈的臉、不樂意的模樣,我也很苦惱。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有一天,我趁孩子高興時說:“我們來約法三章,你先提幾條要求我做到的規章制度,只要合理,我保證做到,好不好?”孩子高興極了,她早就對我提過一些要求,希望我能給她自由。於是,雙方協商,約法三章如下: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

1.每天回家必須抓緊時間認真完成家庭作業,不許拖拉;

2.每天晚上要自覺學習達一小時以上,寫日記或彈琴、練書法、讀書等;

◆糾正問題要及時

一棵參天大樹,長了一個小枝杈,你想掰掉非常容易,可是當它長成一個粗大的枝葉,再想掰掉它就很困難。

同理,當孩子的某個小毛病第一次出現時,就應及時把它扼殺在萌芽之中。如果你沒有糾正,等到它已形成一種習慣再去糾正,往往會事倍而功半。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允許孩子犯某些錯

孩子的錯誤可分兩種,一種是必須立即糾正與引導的,如打人、罵人、亂丟垃圾、欺侮弱小等等,這種錯誤一旦放任,以後就將難以“收拾”;另一種是應該允許孩子犯的錯誤,應讓孩子在嘗試和實踐中自行糾正。

例如,當4、5歲的孩子還經常要成人餵飯,跟他講道理、鼓勵、表揚等等很多辦法都用盡後還沒效果時,我們可採取不餵飯,讓其知道餓肚子的感受。孩子肚子餓了,自然會找東西吃。又如,孩子在第一次做家務的時候,不小心打爛了碗碟。這樣的錯誤,在孩子多次實踐後自然會不再發生。

孩子犯錯誤的過程是不斷改正錯誤、獲得正確認識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機會,而是一味地幫他或嚴聲怒罵地制止,非但剝奪了孩子尋求正確方法的樂趣,也會使孩子變成懶於動手、不敢嘗試、習慣依賴的人。

各位有什麼想說的,想問的,都可以下方留言哦,我們一起討論!

希望大家積極轉發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哦!謝謝!

小夥伴們也可私信我,更多育兒教材免費送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