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劉伯溫是如何從一個“儒生”,被人們吹噓成“大仙兒”的?

​眾所周知,明朝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解縉、楊慎、徐渭。此三人雖然結局各異,但才華足以冠絕明朝。但三大才子中,也只有解縉見過朱元璋。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時,解縉還是個黃口孺子,而當時朱元璋麾下最有學問的3個人分別是:

宋濂劉基高啟,這三個人被合稱為“明初三大儒”,注意這個“儒”字。宋濂是太子朱標的老師,劉基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高啟是編纂《元史》的主要參與者。這裡特別要說明的是,劉基,是個徹徹底底、本本分分、清清白白的儒生。

淺析:劉伯溫是如何從一個“儒生”,被人們吹噓成“大仙兒”的?

劉基,字伯溫,後人多稱之為劉伯溫。《明史·劉基傳》記載: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基幼穎異,其師鄭復初謂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闢之,謝去。

​劉伯溫從小聰明,在元朝末年考中進士,靠孔孟之道走上仕途,本來做了高安縣丞,而且為官清廉,後來辭官歸隱。在眾多人的心目中,劉伯溫應該是諸葛亮式的人物,不僅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且運籌帷幄,甚至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劉伯溫簡直成了“大仙兒”。《論語》中有句名言叫:子不語怪力亂神,劉伯溫作為儒生,對於別人稱他為“大仙兒”,他能接受嗎?顯然不能。

淺析:劉伯溫是如何從一個“儒生”,被人們吹噓成“大仙兒”的?

對此,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劉伯溫為誠意伯的時候,劉伯溫曾給朱元璋上了一道答謝表,其中有言語:

臣基一介愚庸,生長南裔,疏拙無似。其能識主於未發之先者,亦猶巢鵲之知太歲,園葵之企太陽,以管窺天,偶見於此,非臣之知有以過於人也。至於仰觀乾象,言或有驗者,是乃天以大命授之陛下,若有鬼神陰誘臣衷,開導使言,非臣念慮所能及也。

這裡,劉伯溫親筆承認:“非臣之知有以過於人也。”甚至連“仰觀乾象”“鬼神陰誘”這類的話,他都不承認。可見,眾人雖然把劉伯溫捧為“大仙兒”,劉伯溫自己還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個普通人,因為他認為自己只是一介儒生,是普普通通的讀書人。作為孔門學子,劉伯溫對於星象和占卜這些“下九流”的學問,是發自內心的鄙夷的。

淺析:劉伯溫是如何從一個“儒生”,被人們吹噓成“大仙兒”的?

其實,在《明史》中,劉伯溫雖然輔佐朱元璋謀取天下,但從來沒提過劉伯溫會“奇門遁甲”,也沒有說劉伯溫又“超乎常人”的能力。是誰先如此吹捧劉伯溫的呢?答案是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貧寒,機緣巧合,加入紅巾軍,最後成為一方梟雄,在眾人輔佐下,建立大明朝。朱元璋登上皇位,以他的出身,龍御天下,有些心虛,為了給自己營造一種“天命所歸”的形象,所以開始大肆吹噓自己,而利用劉伯溫,則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淺析:劉伯溫是如何從一個“儒生”,被人們吹噓成“大仙兒”的?

於是,朱元璋在《誠意伯誥》中寫道:

(劉)基仰觀俯察,獨漸無疑,千里之餘,兼程而至,識主於為發之先……睹列曜垂象,每言有準!

啥意思?朱元璋說,劉伯溫“夜觀星象”,得知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從浙東跑到南京,在朱元璋未發跡之前,不遠千里來投奔。劉伯溫到來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次遇事都預測得很準。

淺析:劉伯溫是如何從一個“儒生”,被人們吹噓成“大仙兒”的?

朱元璋這種說法,實際上非常荒謬,因為據《明太祖實錄》和《明史》記載,劉伯溫是朱元璋“請”來的,並不是劉伯溫主動投奔的。而且劉伯溫剛開始還不願意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多次邀請,劉伯溫才來。對此,《明史》記載的較為詳細: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

淺析:劉伯溫是如何從一個“儒生”,被人們吹噓成“大仙兒”的?

即:朱元璋攻打金華的時候,聽說劉基、宋濂等人的名氣,派人帶著“幣”前去請。劉伯溫沒有答應,後來朱元璋又讓孫炎去邀請,劉伯溫才答應為朱元璋效力,人家劉伯溫壓根就沒有“夜觀星象,不遠千里投奔”。朱元璋這種說法,主要是想把劉伯溫吹噓稱“大仙兒”,然後通過劉伯溫,來說明自己是真命天子。

淺析:劉伯溫是如何從一個“儒生”,被人們吹噓成“大仙兒”的?

​說到底,還是朱元璋神化了劉伯溫。若劉伯溫真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大仙兒”,他焉能算不出自己的結局,導致自己慘遭胡惟庸毒手?所以,劉伯溫雖然有深有謀略,但只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謀士,他是個儒生,並不是“大仙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