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Tom糖木


諸葛亮之所以名聲好,是因為後世的皇帝都喜歡拿他做榜樣,願意給他唱讚歌,把他塑造成有實力造反,卻因為他忠誠,因為他高風亮節,而選擇做一個忠臣的偉人,而不是因為他的功勳卓越。

諸葛亮實際上只是一個偏安小朝廷的丞相,如果劉備沒有稱帝,那諸葛亮就是一個軍閥的助手形象,

這也就是諸葛亮等人慫恿劉備稱帝的原因,因為劉備稱帝了,他們就是王侯將相,劉備沒有稱帝,諸葛亮就是軍師將軍,其他人也是某某將軍,

司馬徽認為,諸葛亮的才智跟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相匹配,如果諸葛亮生在一個統一王朝,如漢初,那諸葛亮就如蕭何張良那樣建立一個統一王朝,開創盛世,或者如他想要成為的管仲,稱霸天下。

即使後世知道諸葛亮的人遠多於管仲、蕭何,但是管仲、蕭何的成就肯定是比諸葛亮高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為什麼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諸葛先生未出之時司馬徽已經言盡,孔明一生才華命運一世作為。為什麼這麼說呢?皆在司馬徽與劉備寥寥幾語談話之中。《客師萬言歌》有言,天罡遁上論造化,無止無境無有崖。上士行此通天地,一語成讖說古今。第一言徽笑曰“元直欲去,自便去了,又何惹他出來嘔心血也?”一語言盡諸葛先生最終的命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大業未成而亡。第二言“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諸葛先生學富五車博學多能,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精通易理奇門是沒有問題的。單論才華是可以成就大業的,在這裡司馬徽先生明確點出人才的主要性,成就大業是需要大才的。第三句: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這就是精通奇門遁甲之人高深莫測之言。奇門遁甲能知天時也!天下大勢盡在此言。玄德可得地利人才,天時不在啊!

時運不濟不可能成就大業,無力改變的歷史規律,主客乃是天下式,昨為主來今為客。英雄小子同一悲,榮辱興亡何作為。司馬徽先生此行想來有事指點,聞諸葛先生出,知道大勢已成,玄德挽留而不住,仰天大笑感憾英才無為而無奈。



天罡觀復


司馬徽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我們先看下這句話的意思,孔明是諸葛亮的字,諸葛亮雖然得到了明主(劉備),但是卻‘生不逢時’。自古以來,想要取得勝利必須滿足的三個條件,即天時,地利,人和,根據司馬徽的這句話,很明顯諸葛亮沒有得到天時,倘若諸葛亮生逢太平盛世,應該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也能夠芳留百世、名垂千史,可惜生錯了年代,不是盛世而是亂世,註定成為一個失敗者,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至使蜀漢連年征戰,百姓疾苦,最終被拖累死在五丈原,北伐戰爭絲毫沒有進展。所以說漢朝的氣數已盡,是應該埋沒在歷史的潮流中,所有逆流而上的人都會被歷史的洪流捲走。


以史為鏡可以明智


東漢末年,合久必分,政治腐敗,皇室衰弱,太監專權。各方諸侯做大,分食天下已成大勢。十八路諸侯各懷心思。軍閥混戰,群雄逐鹿。在此時雖得孔明,卻奈天下已見分心。天下處於分裂混亂之局。孔明雖有大才,卻奈天下心散。有治世之能,卻沒有統一之勢。孔明出山,分析天下三分。思想故不能統一天下。偏安一隅。劉備才能有限,資源有限。故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持之以恆879


司馬徽認為,諸葛亮的才智跟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相匹配,如果諸葛亮生在一個統一王朝,如漢初,那諸葛亮就如蕭何張良那樣建立一個統一王朝,開創盛世,或者如他想要成為的管仲,稱霸天下。


1238天道酬勤


在諸葛亮即將出山的時候,司馬徽曾經說過,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關於這句話始終存在不同的意見。一個認為為諸葛亮當時出山時劉備兵微將寡,時運不濟,所以說不得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