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為什麼放過了慈禧太后?

nothintao


不論慈禧和光緒這兩個當事人怎麼想,他們的執政理念是否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但至少在當時的列強眼裡,慈禧代表著保守派,光緒代表著維新派。

那麼對於覬覦中國財富的列強們來說,是維持一個保守派政權好呢?還是讓一個年富力強的維新派上臺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列強肯定是希望維持現狀的,只有保守派繼續掌權,中國的崛起才會被拖慢,他們才能夠更多的從中國掠奪財富,把中國變成商品的傾銷地或者殖民地。

雖然說即使光緒掌權也未必真能讓當時的中國強大,可畢竟是比慈禧這個保守派在臺上的希望大,參考中國的近鄰日本,日本的維新派首腦明治天皇搞出“明治維新”後,短短三十年時間,日本就從任人宰割的棋子變成了世界棋手之一,1900年的八國聯軍當中就有日本吧,本來七個人分錢的,結果成八個人,多一個強大的國家將來去搞誰就會多一個分錢的。

清朝有錢且落後,這才是列強們想看到的中國,他們可不想以後再搞什麼聯軍的時候,同盟隊伍裡多出中國這麼個龐然大物,因此,從列強的角度來看,維持慈禧的統治地位得到的好處遠遠大於換上光緒掌權,再說了,西方各國從來都是利益至上,都拿到手幾萬萬兩白銀了,還糾結啥?一個女人而已。


孤寡老人講歷史


1900年8月14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隨後,李鴻章奉召進京談判。列強氣勢洶洶,要求嚴懲禍首慈禧,並割地賠款……才肯退兵。

身為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慈禧,怎麼就成了八國聯軍討伐的罪魁禍首了呢?為什麼列強最後又放過了慈禧呢?

(慈禧畫像)

1898年,親政後的光緒帝起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實行戊戌變法,在短時間內發佈了上百道除舊佈新的變法詔令。

變法不光觸及到皇親貴族的權益,還裁減了大批豢養的官兵,同時取消了士人唯一的希望——科舉考試。因此讓利益受損的守舊派們怨聲載道,不斷上疏慈禧,請求慈禧能重掌大局。

慈禧與光緒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就在此時,有人告密稱光緒和維新黨準備圍攻頤和園,逼慈禧交權。這讓本就和光緒不對付的慈禧暴跳如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戊戌政變,鎮壓維新黨並囚禁了光緒帝。緊接著慈禧打算廢黜光緒帝,改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帝,結果遭到外國列強反對,心存畏懼的她只得作罷。

一方面貪婪的列強不斷瓜分中國,和清政府簽訂鉅額賠款等不平等條約;一方面國家自己的事,竟受列強的干涉,慈禧對列強的仇恨簡直要燃成熊熊大火。

就在此時,被山東巡撫袁世凱圍剿的義和拳民一股腦跑到北京一帶,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四處焚燒教堂,殺害外國傳教士。當然,更多的是迫害中國信仰基督教的信眾。慈禧聽信了他們“槍炮不能傷”的鬼話,一味縱容他們打殺外國人。儘管各國公使多次要求清政府必須阻止,但清政府遲遲不予理睬。

(扶清滅洋的義和拳民)

端郡王載漪也因兒子沒能當上皇帝,對列強恨之入骨。眼看時勢亂成一鍋粥,他便偽造了一份“列強打算逼迫慈禧歸政光緒”的假情報呈給了慈禧。

對權力有著極大慾望的慈禧,果然被撩撥得怒火中燒,衝動地向十一國發起宣戰。

慈禧的做法最終惹怒了列強,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受到驚嚇的慈禧遠遁西安後,馬上詔命經常與洋人談判的李鴻章替她善後求和。但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根本不買李鴻章的賬,揚言如果清政府不給出讓各國滿意的條件,他們就聯合起來攻打陝西,捉拿禍首。

老謀深算的李鴻章,並未被瓦德西的強勢嚇倒,他深知參與侵華的列強們無不是各有各的小算盤,所以他採取一一擊破的策略與各國談判。在得到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指示後,李鴻章通過賄賂,爭取到俄國作為調停人斡旋此事。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列強也害怕別國趁機作大,因此各有各的主張。但歸根結底,他們考慮的都是本國在華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讓清政府滅亡。

(李鴻章舊舊照)

同時,列強也在事件中看到執政40多年的慈禧,在朝中頗有聲望。如果堅持要治她“禍首”之罪,必使國人奮起反抗,到時候對瓜分掠奪中國沒有任何好處。

在談判的過程中,慈禧也在西安下命剿滅義和團,同時把責任甩給相關官員。按列強要求,一口氣處死120多人。

就在此時,李鴻章病了,且病得很嚴重。

這讓還想討價還價的列強們心裡犯了慌,因為再換個人來,誰又知道結果會是怎麼樣呢?所以在幾番談判後,終於與清政府簽訂了“人均一兩,以示羞辱”的《辛丑條約》。

至於“禍首”慈禧,列強們已不打算再討伐她了。畢竟他們還需要一個合適的代理人,縱觀清王朝,又有誰比她更合適呢!所以,在得到鉅額賠款和開放經商口岸等條件後,他們壓根沒有再糾結慈禧的事情。

(參考史料:《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國近代人物專題之慈禧太后(2)八國聯軍為什麼放過了慈禧太后

我們知道,八國聯軍打敗了清軍和義和團,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一路西逃,但最終慈禧太后還是安然無恙地回到了北京,繼續當她的“老佛爺”,她並沒有因為與列強開戰而遭受懲罰,列強為什麼要放過慈禧太后呢?我覺得有三點原因。

列強內部對慈禧太后處理意見不統一

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晚清之際侵華的列強中,相比之下慈禧太后與俄國比較親近(李鴻章也與俄國比較親近),比較親近光緒皇帝是日本和英國。在處理慈禧太后的問題上,俄國不同意嚴懲慈禧,法國與俄國當時關係極好,所以站隊俄國,美國也不同意嚴懲慈禧。英國一開始認為應該給予清廷最高決策者慈禧太后以嚴懲,但隨後英國政府發表了聲明:“英國在中國保商外無他圖,當始終以全力相助”,因為它擔心懲處慈禧會引起中國的混亂,威脅它的商業利益,所以後來態度緩和了下來,日本見風使舵,馬上也改變了立場,放過了慈禧。最希望對慈禧太后嚴懲不貸的是德國,主要是因為德國的公使在義和團運動期間被清軍所殺,還因為德國在八國聯軍中出力較大(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就是德國人),如果嚴懲中國統治者,自己能獲利更多,德國還曾在強迫慈禧太后把實權還給光緒皇帝,無奈其他國家的態度讓德國孤掌難鳴,最後索性做個順水人情,放過了慈禧太后。

中國地方督撫不同意嚴懲慈禧

與列強交往較密切的地方大員多是握有實權的督撫,他們的態度列強也不得不考慮。義和團運動期間,雖然南方大多數督撫實行了東南互保,但是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地方督撫立即行動,表態支持光緒皇帝也支持慈禧太后(地方督撫經常這樣和稀泥,情商極高),兩廣總督李鴻章還直接約見了當時的駐華公使團領袖克羅伯,明確告訴他在當下的亂局中“太后聖明決斷,將來必有辦法。”另外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等都不同意嚴懲慈禧太后。

法國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來自:《小巴黎人報》1900年12月23日。(注意這個時間是義和團運動期間)

慈禧太后自己態度的改變也很重要

慈禧太后下令進攻使館幾天後便馬上停止了進攻,並請求各國原諒。數月後,慈禧太后宣佈對當初她稱為“國家赤子”的義和團“痛加剿除” (有言:“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剿除不可”),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00年年底,恰好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去世,慈禧太后沒有放過這個與英國和好的機會,立即發佈唁電,並派特使對女王弔喪和恭賀新國王繼位。慈禧太后還同意了列強對一些重用義和團的大臣的處罰。總之,慈禧太后在列強面前並不是與洋人不共戴天,死扛到底,反而還比較親近列強,在這也是個重要原因,試想,如果慈禧太后個人不轉變態度,那麼嚴懲名單上一定會出現她的大名。


歡迎關注“史苑書生”,歷史學博士一枚,願和大家多多交流。


文史工作坊


八國聯軍在佔領北京後曾經一度揚言要殺掉造成這場變亂的禍首慈禧,這讓慈禧太后心驚膽寒,一向以堅強剛毅面目示人的慈禧也因此在西安的流亡朝廷中對大臣多次痛哭自責。然而,八國聯軍最終並沒有像之前叫囂的那樣處死慈禧太后。並且在條約簽訂後再次承認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這既是各國在侵華過程中既勾結又鬥爭的原因,也是清廷上下極力保全慈禧太后的結果,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慈禧太后將這場變亂的責任全都推給了以端王載漪為首的主戰大臣們。

首先,各國列強在侵華過程中因為各自利益原因既勾結又合作:

所謂的八國聯軍實際上由十三個國家組成,由於各個國家都想在侵華的過程中佔據最大的利益,但是每個國家又都不允許其中任何一個國家在侵華過程中一家獨大,所以這就造成了侵華的各個國家看似鐵桶一塊,實際上矛盾重重,他們表面上一團和氣,實際上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懷心事。尤其是在攻佔了北京之後,侵華各國的矛盾呈現了表面化,各國之間在如何處置清政府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衝突,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最終經過一番角力後,各國在保存清政府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清政府遂成各國利益代言人。各國列強也開始承認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了。

其次,清廷上下極力保全慈禧太后:

北京被聯軍攻陷之後,聯軍曾一度揚言要活捉並處死造成此次重大變故的罪魁禍首慈禧太后,這讓已經抵達西安的慈禧心驚膽寒,惴惴不安。雖然此時的慈禧太后已經出逃,但是仍然握有清廷最高權力,慈禧曾經暗中授意留守北京負責和談的大臣們,要求他們只要能夠保全自己,什麼條件都能答應。由此可見,此時的慈禧仍然可以遙控北京,流亡西安的朝廷,讓然具有權威。實際上留守北京的大臣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肱骨,他們自然唯慈禧馬首是瞻,慈禧太后掌握權力對於他們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如若巧舌如簧將聯軍遊說成功,保全了慈禧太后,那麼,朝廷迴鑾之後,自己就是保國功臣。所以留守北京的清廷官員為了這一目的,不惜任何代價作為條件,竭力保全慈禧太后。與此同時,侵華各國為了保證在中國的利益,他們也需要一個能夠說事的人坐鎮,而這個人也必須是他們可以掌控的,毫無疑問,慈禧是唯一的最佳人選。

最後,慈禧太后將造成庚子之亂的責任全部推卸給了端王等大臣:

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之後,曾經以光緒帝的名義下達罪己詔,承認自己犯下罪過,但是同時她開始為自己辯白,她在自責的同時表示自己是受了端郡王載漪等人的矇蔽,並說自己當時已經被架空,混亂的局面已經不是她所能掌控的。其實慈禧這麼說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事實上,慈禧確實是受了端王載漪等人的矇蔽而一怒之下向各國宣戰,最終釀成慘禍,但是,作為清廷的最高決策者,慈禧太后無疑是這場變亂的第一責任人。這點慈禧和聯軍以及朝野上下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出於各種考慮,聯軍最後還是決定放過作為始作俑者的慈禧太后,而將擬出了一個一百多人的名單,交由清政府處理。

最終 在各方勢力的斡旋和妥協下,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得以被保全,大難不死的慈禧太后自此對各國列強感恩戴德,也因此說出了那句臭名昭著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而她統治下大清朝廷,則徹底成為了各國列強侵華利益的代言人,中國則至此徹底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歷史課課代表


沒有平白無故的放過,一定是有原因的。

1、自己的目標已經完成了,八國聯軍逼得清政府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又鎮壓下去了義和團,保證他們不從事反洋活動,又能在清朝的首都附近駐軍,這些條款實際上都已經
“滅亡”了大清,又殺了一百多個清朝官員,八國聯軍想要的慈禧都給了,八國聯軍還有啥不滿足的。

2、實力派對慈禧的效忠。廣東的李鴻章、兩廣的張之洞、浙江的劉坤一包括袁世凱等都是對慈禧效忠的,八國聯軍要保證日後本國的貿易等方面的順暢就要搞好這些實力派的關係。實力派都力挺慈禧,八國聯軍為啥要槓呢?

3、慈禧願意當列強的代理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何樂而不為呢?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如果八國聯軍侵華時殺掉了慈禧太后,那將是什麼局面,這樣反過來一想就知道為什麼不殺掉慈禧太后了。

慈禧太后其實是當時王朝的主要掌權者,皇帝的年輕軟弱無力反抗,從戊戌變法就能看出,一個皇帝竟然被囚禁了,再者就是中國那套禮義廉恥忠義孝,在這些自古以來就成立及理所當然的重量壓迫下,光緒根本不敢動,加之年紀輕,沒有很多歷練。膽子自然要小些。縱然有心也無膽。

八國聯軍要在中國進行利益最大的獲取,而且儘量減少反抗傷亡,那就是掌控一個掌權者,慈禧太后是不二人選,皇帝都得乖乖聽她的話,天下還有誰不聽。即使有民眾反抗,那也可以讓這個奴隸傀儡派發清兵鎮壓,不費一兵一卒的買賣誰不願意做。

慈禧太后的心也大,反正中華物力雄厚,你八國聯軍,就是八十國聯軍又能怎麼樣,能拿走多少,隨便拿,有這樣的人在,何愁不發達,完全對強盜是慷慨至極到開放的姿態,殺掉也太可惜了吧,活著就是一道巨大的保障,在侵略時還有人給放哨抵擋外來干擾,多好。


書房記


慈禧太后,晚清政府實際掌權人,最高統治者,在1900年,掀起了一股以義和團為首的打擊抵抗外國洋鬼子的運動,當時慈禧不僅沒壓制,反而支持義和團攻打當時的各國駐北京的使館,並向他們宣戰。後來幾國聯合起來攻打清朝,攻佔了北京之後,為什麼沒有向罪魁禍首的慈禧下手?反而放過了她呢?小爬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 是因為在慈禧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立馬派遣了心腹李鴻章和洋人談判善後,而且李鴻章本是一個經常和洋人談判的高手,通過賄賂,賠款等條件滿足了各國的胃口。

二、當時雖然是幾國聯合作戰攻打清朝,但各國之間都有著各自的盤算,都擔心他國會藉機作大,而且當時攻打北京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去讓清朝滅亡。


三、各國也都清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慈禧執政四十多年,在朝中又很有聲望,擁護者也很多,如果堅持要處置慈禧,恐怕會引起群臣的奮起反抗,一旦大規模作戰,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四、慈禧在事後對各國的態度是極其諂媚,做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姿態,讓各國感到非常的滿意。並且她還通過光緒,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底下人頭上,處置了一大批人。

各國侵略都清楚,他們本就是奔著清國油水多而來,如果真要歸根究底,怕是會物極必反,如果殺死慈禧,清廷肯定大亂,到那時對本國的利益沒有好處。


所以幾輪的談判下,最終清政府與各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在得到了鉅額賠款和對各國開放經商口岸之後,他們就不再對慈禧有所糾結,反正留著慈禧,穩住清廷,對他們有百利而無一害!

我是小爬,不解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教!


努力的黃小爬


八國聯軍在和李鴻章、慶親王等人進行議和的時候,一度提出要求將慈禧太后列為禍首進行承辦。但是,在後來的懲辦名單裡面雖然包含了很多的皇室成員,但是卻沒有慈禧太后。八國聯軍為什麼選擇放過了慈禧太后呢?

事實上,列強當中當時的確有人主張以慈禧太后為禍首,但是在談判過程中,隨著形勢的演變,慈禧太后不再被列為禍首。一方面,列強之間的矛盾重重導致列強不能瓜分中國,因而他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國的領導人來進行代理統治。而眾所周知,當時中國有這個實力的只有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在當時的中國具有最高的權威,雖然才學有限,但是慈禧太后對權力的駕馭能力卻是其他人所不敢比的,因為作為當時中國最高且是唯一各方都服從的權威,自然不可能成為禍首。

地方上,當時的地方大員包括東南互保的張之洞 、袁世凱等人仍然是以慈禧太后為最高之權威,他們依然想要保住慈禧太后的位置,所以紛紛呼籲不能將慈禧太后列為禍首。

而慈禧太后究竟是不是禍首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縱容,義和團運動絕對不會進入北京,也絕不會變成無序的暴民運動。


青年史學家


當初為何把慈禧太后列為“禍首”

事情發生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當時西方各國都支持中國變法,支持光緒皇帝,德國公使克林德為首,多國公使共同發出外交照會,力挺光緒,表示各國只認光緒皇帝。這無疑讓慈禧怒從心頭起。

當時不知是否有人指使,幾日後有清兵攔下德國公使克林德的轎子,克林德拔出火藥槍射擊後,結果被一名清兵小頭目恩海手刃,引發西方各國在天津大沽口炮臺陳兵,要求懲辦兇手,並提出要慈禧太后還政光緒,永不復出。

在多國軍艦拿下天津大沽口炮臺後,天津總督謊報軍情,將失守報為大捷,並投領導所好,把功勞歸於義和團。當時慈禧認為教訓下洋人就夠了,也打算和談。不料西方各國的外交照會也到了,要求慈禧太后還政光緒,永不復出。

要慈禧太后還政光緒,永不復出是慈禧無法接受的!

當時的數十萬計的義和團讓憤怒的慈禧認為民氣可用,同時擔心不利用這股勢力,反為其禍!想來個驅虎吞狼之計。

從上面的角度來看,作為總決策人的慈禧應該能套上“禍首”無疑。

慈禧是如何逃過這一劫

主張殺慈禧的各國是希望除去慈禧後,讓光緒主持大政,實現變法,可以更好地開放中國市場;主張放慈禧的俄國要求割讓東三省,日本也主張放,日本要錢不要臉,想要私下再多得白銀。可以說列強對中國的野心各有不同。


主持和談的李鴻章中肯地告訴世界列強:

首先,慈禧是事實上的中國強有力的領導者,光緒無力做到對4億3千萬人的大國穩定,清政府已經在對“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開始屠殺,這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政治狠勁絕非光緒能比的;

其次,瓜分中國是不現實的,這件事情除了沙俄可以得利外,其他國家都無法消化,世界各國也反對沙俄吞併東三省,害怕垮掉的清朝把沙俄養肥;

最後利益均沾的最好辦法是一個穩定的中國,逐漸開放市場,大家把利益蛋糕做大,殺了慈禧,一個混亂的中國既無法賠償白銀,也無法保證今後的商業利益。十萬萬兩白銀也是賠不出來的,只會讓清政府破產,失去統治力。


世界列強最後認可了李鴻章的看法,願意承認慈禧作為各國利益的代理人。利益均沾其實是遏制了沙俄的領土野心,沙俄原本指望無論殺不殺慈禧,他都要成為最大受益國。李鴻章的利益均沾看似賣國,其實在這種不得已的時刻,讓各國互相制衡,保住了東三省!

我是“天下會會天下”,一個愛說實話,喜歡聊三國聊歷史的人,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不要老把世界想成一個國,要滅另外一個國家。不管是法西斯的德國還是日本。他佔領別的國家,也只是讓對方服從,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從來沒有想過把別的國家劃為本國國土。拿中國為例,東北成立了滿洲國。關內成立了汪精衛為首的國民政府。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靠武力攻佔別的國家成本是非常高的,想想羅馬時期,元帝國時期,都是以慘敗告終。現在人們要的都是利益。而不是殺人燒錢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