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家P2P平台被立案侦查,追回赃款23亿,网友:大快人心!

从2018年4月以来,P2P雷潮涌动,数百家平台接连倒闭、跑路、失联。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区,成了网贷平台“雷潮”重灾区。

62家P2P平台被立案侦查,追回赃款23亿,网友:大快人心!

这些乱象引起监管的高度重视,继公安部开通“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案件窗口”后,上海经侦、深圳经侦也随之开通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投资人报警登记系统。

1月10日,深圳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部官方微信发布《立案侦查62家网贷平台,追赃挽损23亿!深圳警方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消息显示,自去年5月以来,深圳多家P2P网贷平台出现无法兑付问题,造成投资群众经济受损。截止目前,公安机关共对62家网贷平台立案侦查,对190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开展“猎狐”追逃,从境外抓获9名涉网贷平台犯罪嫌疑人,完成相关案件追赃挽损折合人民币23亿余元。

以下是被立案侦查的62家P2P平台名单:

62家P2P平台被立案侦查,追回赃款23亿,网友:大快人心!

小编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毕竟高收益相对应的就是高风险,你看上人家的利息,人家看上的是你的本金。也奉劝想要申请贷款的朋友们,在申请之前,切记要看清条款是否纳入征信系统,登录支付宝“万枫查询,先查询自己的网花网黑指数,避免“硬查询”。要买房买车的朋友呢,就要尽量避免使用网贷。如今是信用时代,谁也不愿意轻易在网上上传手持身份证信息,即使征信不黑,在多个平台频繁借贷以后大数据也会变得混乱征信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别让征信变花了。

这些被立案侦查的违规平台,主要是涉嫌资金池、自融等非法集资业务。所谓资金池,就是平台把资金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蓄水池”,看似有进有出的。但在资金池模式下,投资人无法监控出借资金的去向,出借人和借款人并不是一一匹配,而是无形中被P2P平台挪用资金、借新还旧等。

打个比方,A把钱借给P2P平台,平台再将资金转借给了B。如果A借款未到期但提前取现,或者B无法按时归还借款,这时平台挪了C的资金垫资。这样不断循环,最后,变成一团乱麻!一旦坏账率提高、新资金跟不上,平台就会出现重大问题。目前,资金池模式,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除了资金池,还有就是涉嫌自融。P2P平台涉嫌自融的情形多种多样,有的是完全虚构融资项目,编一些投资项目说得天花乱坠,收益率简直逆天。完全就是为了骗钱,卷了钱就跑路。

62家P2P平台被立案侦查,追回赃款23亿,网友:大快人心!

通常的,理财骗子有几个共同点:超出行业水平的收益率、豪华的包装、专家站台、广告满天飞。这给普通投资人造成一种假象,在这种假象下,犯罪分子不断吸储、以新还旧,投资者也越陷越深。

62家P2P平台被立案侦查,追回赃款23亿,网友:大快人心!

事实上,没人敢拍着胸脯说某类P2P平台是靠谱的,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选择成熟实力平台。银行系、上市公司系、国资系、风投系、民营系,相对来说,风险由低到高。

2、资金是否有银行存管标题。有银行存管是平台合规的必要条件,可以极大程度避免平台自融和设立资金池,防止跑路。

3、不要被高收益迷惑。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指出,“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4、平台是否有严格的风控系统。一个平台对于风控系统的投入程度,也可以看出这个平台的风险应对能力。通常风控系统层次越多意味着该平台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也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