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投資也瘋狂:從清代精英資產結構說起

今天,我們來談談藝術品投資。為什麼這些年藝術品投資這麼火熱?下面藉助清朝精英的投資理財邏輯來做些解讀。

2010年,北宋黃庭堅的書法《砥柱銘》卷以3.9億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總成交價達4.368億元,遠超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創造的2.3億元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那次拍的是瓷器《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接下來的幾年,中國藝術品拍賣雖然不像2010年前後那麼火爆,但還是很熱。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行的2015年春季拍場上,20世紀山水畫家潘天壽的《鷹石山花之圖》以430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79億元)的價格成交。作於1916年的梁啟超著名手稿《袁世凱之解剖》,也以713萬元的拍價成交。

此外,諸如“近代瓷器成搶手貨,五年價格翻了十倍”、“黃龍玉6年價格飆升數千倍”等,這樣關於藝術品投資的火熱報道也層出不窮。

書法、山水畫、瓷器、玉石等藝術投資為什麼這麼火呢?

當然,在貨幣政策寬鬆、房地產調控和A股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包括傳統藝術品的其他投資市場自然要受益。從實際回報數據看,也會增加藝術投資的吸引力。根據兩位紐約大學教授、藝術品市場專家——梅建平和MichaelMoses——構建的全球藝術品價格指數計算,過去30年藝術品投資的年化收益5.7%,過去60年為8.8%,只比美國標普500股票指數低1%左右,但藝術品回報跟股市相關性很低,相關係數為-0.12,所以具有很好的對沖股市風險的效果。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對2014年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投資收益率估算顯示,書畫藝術品平均年化收益率19%,持有5到10年的藝術品年化收益率更高。

這些業績指標提升了投資者對藝術品的興趣,把藝術看成很重要的另類投資品。可是,藝術品的投資價值就這些嗎?是否還有超越經濟回報的價值呢?

藝術投資也瘋狂:從清代精英資產結構說起

對於富有家庭而言,如果是生活在人治社會並且財產安全隨時有可能被挑戰,那麼,古董和其他珍貴藝術品還具有不露富、輕便易帶的優點,一旦哪天聽聞要被抄家了,可以隨時攜帶古董貴畫跑路,但股票投資、銀行儲蓄等卻沒有這種便利。

我們就來看看清代精英家庭是如何安排家庭資產的。大約在2006年,當時我希望研究一下古代中國家庭的投資理財手段,具體想知道那時候的家庭資產結構是什麼樣的,有多少土地田產、多少房產、多少金融資產、多少古董藝術品。正好有經濟史博士後雲妍在清華大學跟我做研究,就要她去查找歷史檔案,最好是找到眾多家庭的資產結構大樣本數據。後來,找來找去,其它史料都不能提供所需要的詳細信息,只有清朝對官員和商人的抄家書可以用。最後,找到178個非常詳細的樣本,這些抄家書詳細記錄了被抄家庭的所有資產,包括房屋、田產、家奴、牲畜、古玩、瓷器、衣物等等。

在傳統認識裡,以前的有錢人,包括大官僚,一旦有錢了就要置業,坐擁大量田地與房產,因此,在過去的研究中,通常會認為土地與房屋是有錢人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資產形式,比今天中國家庭房產佔比還要高。例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學者在研究盛宣懷私人資本的著作中,開篇即提出,“他的資本和一般地主、官僚、商人的資本一樣,在土地、高利貸和商業方面的活動是很顯著的。這種資本可以說是地主的資本,或原始資本”。

藝術投資也瘋狂:從清代精英資產結構說起

但是,從我們所研究的178個樣本案例中,資產總價值排在前幾位的“富豪”,田地與房屋加起來(即不動產類)佔家庭總財富的比重大多不超過10%;最富的和珅,其不動產比重僅4.6%;家產總值達24萬兩銀子、排名第19位的錢受椿,田地房屋的比重僅0.9%。就全部的178個案例,田房兩項平均佔家庭總資產的比重為43.8%,中位數值為40%。

最為重要的是,當我們依照家庭資產規模把這些案例排序時,我們看到,隨著資產總量的增加,田房不動產的比重顯著地下降。一般而言,隨著家庭財富的增加,理財的組合結構會發生變化,早期以田房為主,積累至一定水平後則轉向金銀、古董、瓷器、寶玉和非實物性質的金融資產。例如,1782年閩浙總督陳輝祖被抄家,他的家產值47萬兩銀,其中只有4%在田產,金玉銅磁、古董字畫等各類物品佔44%,典當錢莊金融資產佔51%。

為何規避抄家風險?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有更多錢之後不買更多田地房產,而是往藝術品和金融方向轉移?

答案還是在於,這些清代官員和商人不單純為了最大化回報而理財,也是為了規避家產風險、抄家風險。“不露富”是重要原則。

錢度是江蘇常州人,乾隆元年中進士,歷任安徽徽州知府、雲南布政使、廣東和廣西巡撫。後來因為被舉報貪汙被降職,重新做雲南布政使兼雲南銅礦總監,接下來利用職權倒賣官銅,大量賺取差價。1772年被抄家。從錢度的抄家書中看到,他家的黃金器皿、玉器珠石、古董賞玩等值106,682兩,佔家產66.8%,而老家常州等地的田房,值25,850兩,佔比20.2%;另外,還有在籍奴僕子女23名、典婢10名,官方給予估值261兩銀。為什麼他不買更多田房呢?他兒子供稱:“伊父寄信回來總囑慎密收藏,不可露出寬裕之象”!他兒子供出了人治社會的理財要義。

藝術投資也瘋狂:從清代精英資產結構說起

在清朝,被抄家是後果嚴重之事。那時的抄家皆稱“籍沒”或“籍沒入官”,特徵是家口、財產一起被沒收入官,妻子、兒女都被視為重要家產一起沒收,供其他官員使用。清代“抄家政治”始於雍正時期,把抄家作為政治手段,打擊異己勢力和懲處官員。也是此時期把抄家的重心轉移至社會上層,特別是大量針對權貴顯要和高官階層。從《清實錄》中,我們找到清代1077個抄家案例,多數集中在雍正和乾隆兩朝,其中,215例發生在1700-1749年間(尤其是1725年雍正做皇帝之後),596例在1750-1799年,135例在1800-1849年,只有84次抄家是在1850-1899年之間。當然,這些都是重案要案,更多的抄家和官商懲治案沒有包括進來。

抄家風險是人治社會的現實存在。對於家庭理財來說,追求投資回報當然最重要,但不同的投資安排所蘊含的行政懲治風險也會各異。這就是為什麼藝術投資,尤其是那些體積小、價值高的藝術品,有它們獨特的吸引力。

藝術投資也瘋狂:從清代精英資產結構說起

但是,也要記住藝術品投資的成本高。藝術品與股票、債券、銀行理財等金融資產相比,有幾個不同特點。第一,藝術品信息不透明,假貨也多。藝術品不是每天有交易價格等信息,只有不定期的拍賣數據。即使是拍賣數據,也有假拍和拍假貨等問題。第二,藝術品的流動性差,尤其是比股票、基金的流動性差。藝術品價值受個人喜好決定,一般很小眾,也沒有固定的每天營業的交易市場。第三,拍賣市場的佣金手續費很高,在交易額的10%-15%左右,比股票和債券的交易成本高太多。

當然,好處是藝術品投資也可以帶給你精神層面的回報。特別是如果你喜歡藝術,那麼,藝術品投資可以帶給你經濟回報、文化享受,也可以帶給你更好的財產安全。

藝術投資也瘋狂:從清代精英資產結構說起

下面,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要點。第一,藝術品投資熱有其道理,經濟回報接近藍籌股,回報波動率也接近,而且跟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相關性很低,是一種好的分散風險的工具。第二,在人治的清朝時期,精英家庭並非把財富都投入田地房產中,而是財富越多,田房投資佔比就越低,古董玉瓷等藝術品、金融資產的佔比就越高。之所以是這樣,部分是為了“不露富”,也便於攜帶流動。規避抄家風險是藝術品投資的非經濟價值。最後,2013年西南財大甘犁教授團隊的問卷調查中,最富20位家庭裡的土地房產佔比33%,經營性工商資產佔42%,金融資產佔18%。由此看到,今天富人的藝術品投資佔比還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