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愛華:努力做“兩懂一會”理論宣講工作者

思想引領,理論先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理論宣講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做好理論宣講工作,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需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在懂理論、懂群眾、會宣講上下真功夫、硬功夫。

一、懂理論,掌握“看家本領”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習近平同志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從事理論宣講,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做“傳道者”的工作。如果學得不深不透、似懂非懂,難免當“復讀機”照本宣科,搞“假把式”走走過場,使宣講工作陷入形式主義窠臼。繡花要得手綿巧,打鐵還需自身硬。偉大要讓人懂,首先自己要懂,講自己所信的、做自己所講的。

要懂精髓要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博大精深,是“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把握精華精髓,才能把握這一思想最本質的東西,取得“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的效果。如果理論上學得不徹底,宣講中就難以說服人。在理論學習上,理論宣講工作者要捨得花精力,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堅持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深刻理解其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深刻領會其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不斷增強對這一思想的領悟力和把握力。作為宣講工作者,生逢盛世,能為黨做“舉旗幟”的工作,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是自豪的,更是自信的。要在學懂弄通、對標對錶中磨鍊擔當的“寬肩膀”、砥礪宣講的“真本領”,把黨的思想旗幟堅定執著、一以貫之高高舉起來。旗幟舉得越高,就越能讓人們看清輝煌成就背後的大邏輯,從而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使幹部群眾更加堅定信仰信念信心,進一步激發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

要懂偉大情懷。理論越是深刻,情感越是深沉;思想越是偉大,情懷越是偉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彰顯了我們黨的真理力量,習近平同志身上展現的信念、意志、胸襟和情懷,體現了黨的領袖的人格力量。忠誠源於信仰,追隨來自認同。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閃耀的真理偉力和人格魅力,體悟貫穿其中的豪邁自信之情、堅定執著之志、熾熱赤子之心、擔當無畏之魄和許黨許國之堅,感悟我們黨初心使命、政治品格、價值追求、精神風範,從靈魂深處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把核心的事當核心辦,推動宣講普及走深走實走心,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發自內心擁戴和信賴習近平總書記,做到風浪越大挑戰越大越要依靠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形成“千軍萬馬看統帥指揮、攻堅克難聽領袖號令”的磅礴之勢,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要懂立場、觀點、方法。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體系的靈魂。我們常說,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個“所以然”,重要的方面,就是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要“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不少基層宣講員反映,現在有許多實踐課題、重大問題,需要從理論上講清楚“怎麼看、怎麼辦”。看清楚才能講明白。“看問題”,要會“看”,看得準、看得清、看得透、看得全。這其實也是立場、觀點、方法的問題。因此,要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心骨、定盤星、度量衡,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清主流和支流,使宣講闡釋更好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幫助人們廓清思想迷霧、把握前進方向。

二、懂群眾,做到“有的放矢”

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宣講是面對面的群眾工作,在“頭腦裡搞建設”,“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好群眾路線,“聽懂群眾講的話、講群眾聽得懂的話”。如果理論脫離群眾,不問對象、不知需求地講上一通,既是對工作的懈怠,也是對群眾的敷衍,更是官僚主義作祟。

要尊重貼近群眾。貼近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事業發展如此,理論宣講同樣如此。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好的理論宣講,既要“心中有書”,又要“目中有人”,自覺走進群眾、瞭解群眾、尊重群眾、服務群眾。越是網絡通信發達、觀念多樣多元,越要把實踐和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把人民當作最好的老師。去年,我省從省市黨委宣傳部和省直宣口單位班子成員,到105名縣級黨委宣傳部長、1200多名鄉鎮黨委宣傳委員,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大調研,從中獲取“帶露珠”的第一手資料,採集“冒熱氣”的生動案例,學習“接地氣”的群眾語言,有效破解了理論到達群眾“最後一米”的難題。

要理解關心群眾。習近平同志指出,“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衝突和掙扎”。讀懂人心才能打動人心,將心比心才能換取真心。理論宣講是人與人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合,尤其需要換位思考、平等交流,在推己及人中促進情感互動,在以心換心中實現思想共鳴,從而產生直擊人心的力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做到像習近平同志那樣知之深、愛之切,深入瞭解群眾的心理心態心情,把握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惑,把爭取人心的工作做得更好。找準宣講的切入點,善用“小切口”解析“大道理”,用“小故事”反映“大時代”,把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髓講清楚,把黨中央的惠民利民政策講明白,讓人民群眾有盼頭、有奔頭、有勁頭。同時,要下足“化”的功夫,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把“百鍊鋼”化作“繞指柔”。要強化大眾視野、百姓視角,多反映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多講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使宣講化為凝聚力、正能量,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溫度。

要教育引導群眾。當前,我國正處於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發展中的困難、轉型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甚至一些“甜蜜的煩惱”,牽動著社會的神經、困惑著人們的思想。要密切跟蹤社情輿情動態,加強政策解讀,加強情況說明,做好析事明理、釋疑解惑、活血化瘀的工作,幫助人們理順情緒,保持良好心態。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不迴避矛盾,群眾困惑什麼就回答什麼,群眾關切什麼就回應什麼,有針對性辨是非、曉利害、指方向,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現在,我們黨正帶領人民致力推動“三大變革”、打好“三大攻堅戰”,致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致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說群眾利益,這是最大的利益。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等不來。要堅持群眾在哪兒就宣講到哪兒,多在群眾方便的時間、多用群眾喜愛的方式開展宣講闡釋,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引導不迎合,決不“為了流量,不顧‘吃相’”,進一步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決心和幹勁,為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苦幹實幹。

三、會宣講,力求“潤物無聲”

習近平同志強調,“宣講的關鍵是要聯繫實際、研機析理、解疑釋惑”,“努力做到深入淺出、入腦入心”,“讓老百姓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理論宣講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藝術性都很強,只有具體,才能深入,既要深入,又要淺出,從而推動思想甘露滋潤群眾的心田,努力達到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不僅能夠震撼一瞬間、激動一陣子,而且能夠銘記一輩子、影響一輩子”的最佳效果。

要講出區分感。“串皮不入肉,雨過地皮溼。”在網絡信息時代,“大水漫灌”“老少皆宜”式的宣講已越來越難以為繼。對此,我們充分考慮時度效,以基層文明實踐中心為依託,在全省探索推進分類分眾分時“三分法”宣講,有針對性地進行靶向講解、精準“滴灌”。“分類講”,就是在內容上,既通盤整體安排,又分門別類進行,按專題、分領域展開,把準基調,把握分寸,不搞“一勺燴”“一鍋煮”,不搞“一個通稿唸到底”。“分眾講”,就是在對象上,搞清受眾的基本構成,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認知特點和接受習慣,分眾定策,“量體裁衣”,努力實現有效供給、全面覆蓋。“分時講”,就是在時機上,圍繞重要時間節點,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三八”“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紀念日,適時推出相關主題宣講,“到什麼山唱什麼歌”,“為什麼人定什麼調”。僅去年底以來,我省就有5200多名理論宣講志願者,採用“三分法”宣講方式,在全省文明實踐中心開展“舉旗幟·送理論”等系列活動1.2萬多場次,受眾超100萬人。有群眾說,“現在的宣講每聽一次都是一次‘加餐進補’”。

要講出帶入感。如果理論宣講講得刻板深奧、生澀枯燥,宣講效果難免南轅北轍,也難免發生“臺上很累、臺下瞌睡”的現象。從傳播規律看,講故事最有吸引力,是思想的最好載體。會講故事,就是話語權。習近平同志就是親身講故事、親自做宣介的大家,無論國內重大會議、視察調研時的講話談話,還是出訪時的致辭演講,都將治國理政的思想和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寓於通俗易懂的故事之中,不僅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而且引人入勝,令人耳目一新。這是從事理論宣講工作需要深入學習和遵循的。“講好故事,事半功倍。”要把講故事作為開展宣講的基本功,借鑑央視《平“語”近人》等品牌講述,做強安徽《理響新時代》等電視理論欄目節目,創新方式、豐富表達,尋找共鳴點,增強帶入感,讓受眾沿著宣講希望的方向走。“高手在民間。”要廣泛動員和培訓,用好老幹部、老專家、老教師、老文化工作者以及新老鄉賢、文化能人、致富能手等社會力量,組建宏大的志願宣講員隊伍,多用以“事”說理、依“案”釋理、舉“例”明理的方法,帶動和促進主流思想得到更多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共同選擇。

要講出畫面感。一幅好的畫作會震撼人的心靈,蘊含畫面的話語同樣會引起人的共鳴。宣講的畫面表現力、話語具象化,影響著受眾對宣講內容的認同度。如何講出畫面感?關鍵靠“三用”。多用細節描述。細節決定成敗,場景容易記牢。比如,黨的十九大代表宣講十九大精神時,用數字列舉向大會發來賀電賀信的國家和政黨,並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和全體代表齊唱國歌,代表們熱淚盈眶的過程,再現黨的十九大開幕會場景,讓聽眾感同身受。巧用語言修辭。習近平同志在治國理政中具有畫面感的精闢論斷很多,像“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虎拍蠅獵狐”等,還運用“大白話”和網言網語,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蠻拼的”,“追夢人”,等等。用好大眾化語言、網言網語,往往能更好傳遞思想和感情。善用新形式新技術。統籌運用地方戲劇、曲藝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注重運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相互借力、相互貫通,藝理兼具、情景交融,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闡釋普及矩陣,達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效果,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更“有意思”。(中宣部《時事報告》雜誌2019年第5期 作者系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虞愛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