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九年奔波40萬公里 每天穿越大半個武漢送腦癱兒做康復

“媽媽,吃麵吧,這是我做的!”5月9日早上7時,9歲的腦癱少年劉善和從廚房端出一碗麵條,顫抖著遞給汪珠梅。接過麵碗,汪珠梅禁不住流下了欣慰的淚水。

兒子半歲被診斷為中度腦癱

汪珠梅家住武漢市江夏區五里界街唐塗村,是一名普通的80後母親。2010年6月,年僅半歲的劉善和在武漢市兒童醫院被診斷為中度腦癱。醫生說,如不開始康復治療,病症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有可能喪失語言和運動能力。

為了給腦癱兒子治病,丈夫外出打工掙錢,汪珠梅在家照顧兒子,公公婆婆種菜賣菜補貼孫子治病,一家人勤扒苦做、省吃儉用。

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決定開始帶腦癱兒子走上康復之路,這路一走就是9年。

9年理療路可繞地球10圈

腦癱的治療是個持續且長期的過程,中途不能間斷。“從家裡到康復中心,有80公里的路程。”汪珠梅說:“除了節假日醫生休息外,每天我都帶兒子走在去康復中心的路上。”

從兒子半歲開始到上幼兒園前,每天早上7時,汪珠梅在家把飯做好,喂兒子吃完,自己再吃點,然後把中飯用保溫瓶帶著,揹著兒子從家裡出發,步行5公里前往五里界汽車站。9時從五里界汽車站出發,半小時左右到達紙坊。從紙坊搭乘公交車前往武昌火車站,然後再轉公交車去漢口的兒童康復中心,整個行程大約80公里左右。

9年來,汪珠梅堅持送兒子做理療,跑了4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10圈。

每天往返6小時康復出現奇蹟

汪珠梅和兒子每天穿越大半個武漢,順利的話,近3個小時才能到康復中心。治療從下午1時左右開始,要做2個小時,3點左右離開康復中心,然後再轉3趟車才能回到家,此時天已擦黑。

“那時很累很苦,但我從沒有放棄。”汪珠梅告訴記者,丈夫外出打工為孩子賺取治療費,陪護兒子治療的路程都是她一個人,不管風裡雨裡,她都咬牙堅持了下來,有時兒子在車上吵鬧她也會耐心地安撫。多年的辛苦付出,汪珠梅從未抱怨,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盼望奇蹟的出現!”

0-6歲是小孩發育的黃金時期,在汪珠梅的堅持下,劉善和的康復進度是同期患兒中最好的一個,思維智力並不比同齡小朋友差多少。

再苦再難也要陪伴兒子康復

腦癱兒的康復是一個需要長期治療且效果緩慢的過程。小到穿鞋,普通孩子可能只需幾次就學會了,但汪珠梅花了1年多時間才教會兒子穿鞋。學習吃飯,劉善和經常摔壞碗勺,飯菜撒一地,汪珠梅只是默默地撿起碗勺、打掃飯菜,依然鼓勵兒子自己吃飯。

“4歲時,劉善和看到同齡夥伴上幼兒園,也想上。”經多次溝通,幼兒園收下了劉善和,每天只上半天幼兒園,下午到漢口的康復中心做理療。

這一堅持,又是4年。給兒子做康復理療的這幾年,共花費了50多萬元,這對汪珠梅一家來說,是個巨大的開支。“所有親戚朋友都借過錢給我們,其間也有親友勸我放棄對兒子的康復治療,我拒絕了。”汪珠梅說,“我是劉善和的母親,再難我也會陪伴他,希望能陪伴他到完全康復。”

兒子能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學了

發音是腦癱孩子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汪珠梅一個音一個音地教,經常一個音要教上百遍。劉善和7歲時,終於可以用簡單的詞彙與他人對話。也是在這一年,汪珠梅和兒子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學。

身邊的朋友包括學校老師都勸汪珠梅讓孩子上特殊學校,壓力沒有那麼大,但汪珠梅想滿足兒子想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的願望。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汪珠梅把兒子劉善和送進了五里界小學。

令汪珠梅欣慰的是,劉善和在她的陪護和精心照料下,現在已經是小學二年級學生,能正常運動,正常學習。“他有一點進步,我就高興,覺得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汪珠梅說,“去年期末考試,兒子兩門功課都考了90多分。”汪珠梅說的時候臉上洋溢著笑容。

“醫生說,兒子恢復得不錯,現在每週只用做一次康復訓練。”汪珠梅告訴記者,儘管陪護兒子的治療還在繼續, 儘管治療費用讓整個家庭捉襟見肘,但她始終樂觀地相信,兒子有一天會在母親的幫助下,戰勝病魔,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