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富人在教育上有什麼差距?BBC紀錄片給父母的啟示

父母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嗎?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從選擇學校那刻起,就決定了不同的未來嗎?

最近,一部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刷爆朋友圈,紀錄片中,來自公私兩所不同學校的校長和學生進行了交換體驗。

這其實是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的短暫交換。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上有什麼差距?BBC紀錄片給父母的啟示

我們無意評價哪一種學校更好,卻看到了真正決定孩子之間差異的,或許不是課堂上的教育,而是課堂之外的「軟環境」,是良好習慣的培養,是激發孩子內心「我可以」的信念,是尊重和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學校,這些品質和習慣的培養,都給了家庭教育很大的啟示。

0 1鼓勵式教育,激發孩子的自信

紀錄片中,私立學校的校長說:「很多人成功是因為在離開學校的時候,真的相信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上有什麼差距?BBC紀錄片給父母的啟示

曾經看過一段話:

父母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希望父母能夠給孩子這份溫暖和力量,給他勇敢追夢的底氣和自信。

02用心看見孩子的需求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中寫到:

成年人總認為「童年」應該滿是快樂和幸福,然而我們搞錯了(或者忘記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

孩子需要愛和關懷,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看見。

兩所學校都在努力去「看見」孩子的需求,去及時地關愛和滿足孩子,父母更應該去用心「看見」孩子。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上有什麼差距?BBC紀錄片給父母的啟示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

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的。

你的「看見」,是孩子生命中的暖陽,給他足夠的溫暖和光亮,照耀著他前行的路,讓他綻放出最美的生命力。

03自律的人生更容易開掛

《聲臨其境》舞臺上,董卿第一次配音,全程脫稿,無論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中純正的譯製腔,還是《麥兜響噹噹》中充滿童趣的聲音,都驚豔了觀眾。

驚豔的背後,是多年的自律,更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從識字起,董卿每天朗讀古詩,看經典名著,多年後,她依然保持睡前一小時的閱讀習慣,這樣的習慣早已是刻進骨子裡的自律。

而正如作家林宛央所說,儀式感,會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母親很喜歡寫日記,記錄了我成長的很多瞬間:

7個月的時候,會叫「媽媽」了。

13個月時候,自己跌跌撞撞邁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

3歲的時候,第一次完整背誦《春曉》。

18歲的時候,母親把這些成長日記送給我,作為我的成人禮。

收到禮物,看著自己成長的一個個瞬間,內心充滿了溫暖和感恩。

05培養孩子化解挫折的能力

美國著名學者保羅·斯托茨曾提出「挫折商」的概念,是一個人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高的人,抗壓能力強,會走得更高更遠。而挫折商低的人,即使面對小小的挫折,也很容易放棄前行的勇氣。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考試沒有通過、朋友突然疏離、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我們不可能替孩子一一承受,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他學會去經歷,去面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並從挫折中努力地自我修復。

挫折商,是助力孩子逆風飛翔的翅膀。

06紀錄片中,公立學校的學生布瑞特一次次表現出對私立學校的喜歡,那份不捨和無能為力,讓人看得心酸,很多網友留言「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上有什麼差距?BBC紀錄片給父母的啟示

的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可以接受這個最好的教育,而有的人拼盡全力才能獲得一個普通的讀書機會。

可正是世界的不公平,才讓奮鬥有了價值和意義。

只要努力,就可以大膽地去追尋你想要的星辰大海。

願我們都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用心「看見」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力量。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底氣十足地迎接未知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