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嬰兒血管瘤,千萬不能忽視

今天遛娃,遇見樓下鄰居家的小姑娘,頭上血管瘤的大包越來越小了,估計很快就能痊癒,莫名的替她高興。

血管瘤全名“嬰兒草莓狀血管瘤”為較小而突出皮面的結節狀腫物,顏色鮮紅或暗紅,與正常皮膚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狀或分葉狀,形葉草莓。瘤體柔軟,有一定壓縮性。好發麵部、頭皮、頸部、肩背部、外陰部,也見於任何部位。多見單發,也可多發,多發性病例可與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存在。(來源:百度百科)

不由得想起去年,帶著女兒去南京醫治血管瘤的經歷。

為何捨近求遠去南京?只因常州的醫生說,去南京兒童醫院吧,他們更權威一些,估計是要做手術的。

女兒出生的時候,我清楚記得助產士跟我說:是個女孩,沒有胎記的哦。

三天之後出院,出院前還去洗了澡,也並沒有發現皮膚有異常。

大概一週之後,老公在我媽幫忙女兒擦洗身子的時候,看到女兒右邊腋窩正上方,出現紅色的斑點,沒敢多問。

等我媽出去之後,他悄悄問我,那個紅色的怎麼回事啊?

我還奇怪,哪有什麼紅色了,翻開衣服一看,我也沒當回事,只以為,是我媽託著腋窩給女兒擦洗後背的時候,不小心掐到了。

我還警告他,不要說,我媽也不是故意的,別惹她不高興。

那時候是臘月,擔心女兒受涼,我們給她洗澡擦身的頻率不是很高,也沒有重點關注斑點的情況。

幾天之後,再一次擦洗身子,我們發現斑點面積越來越大,且有突出的跡象。

這時,我們確認不是掐出來的,初步猜測是胎記,形狀還挺好看。

滿月之後,去母嬰店洗澡,血管瘤已經有我大拇指指甲蓋那麼大了,母嬰店老闆娘還說:這個寶寶胎記還挺好看的呢,我還不以為意的笑了笑。

女兒三個月的時候,弟媳婦在他們新房的小區,看到一個小朋友有類似的印記,就跟對方家長攀談了幾句,得知是血管瘤,不小心弄破會有生命危險之後,立即打電話給我,讓我去醫院檢查做手術。

我知道了病症學名之後,也上網搜索了一下,說有可能在一週歲之後就自行消退了,主要手術方法就是激光治療。

我自己做過激光點痣,算是親身體驗過激光手術的痛感,看著襁褓中的女兒,滿心不捨,心想,不如等等,一週歲之後萬一還沒消退再去手術吧。

後來發現,這真是愚蠢至極的想法。

三個月後,我帶著女兒去弟弟家玩,他丈母孃要去醫院檢查身體,弟媳婦強烈要求我帶女兒去兒童醫院看看,反正也順路。

醫生建議做激光手術,我說:太小了,可以等到一週歲之後看情況再定嗎?

醫生說:人家北京的醫院,小孩3天就可以做手術了,那時候小孩不知道痛。而且,你們這個是越長越大的,不可能自行消退。還要做B超看看,如果比較深的話,還要先吃一段時間藥再手術。

B超結果出來,可以直接手術,不用吃藥。

警惕:嬰兒血管瘤,千萬不能忽視

手術前一天的照片

7月至10月,每月一次,一共四次,每次過去,都有20個在排隊,女孩子偏多,具體病因不詳。

等待叫號的時間,也曾跟其他寶媽交流,發病時間,速度,位置,各有各的不同,相同的是每位寶媽都是一張焦灼的臉。

每個寶貝進去,都是嚎啕大哭著出來,莫名的讓後面排隊的寶媽更加揪心。

有一次,看到一個比較大的寶寶,詢問之後才知道,已經一週歲了,寶媽就是被當地醫院的醫生給誤導了,沒有及時治療。

知道我女兒才6個月的時候,那位寶媽莫名羨慕,說一週歲了,懂得很多了,力氣也大,她一個人根本按不住,而且活動量也大了,不小心就碰到術後創口。

聽她這麼一說,真是無比慶幸,及時帶女兒治療。

第一次手術之後,帶女兒做6個月體檢,她看見穿白大褂的醫生就哭,之後的每次疫苗接種和體檢,都是一場硬仗。

直到最後一次手術做完,兩三個月之後,去醫院做一週歲體檢,她才不再哭鬧。

因為,自己經歷過這麼一遭,我看見有類似情況的寶貝,都會比較關注,並提醒家長,儘快去醫院檢查確診。

很多家長覺得,皮膚上的不痛不癢的“胎記”,無非就是影響美觀,何必要去遭罪做激光。

雖然不是感冒發燒這些寶貝們有明顯反應的病症,甚至看起來寶貝們健康得很,那萬一危害寶貝的生命安全呢?咱們是不是應該重視起來?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們,發現孩子有此類病症的類似情況,儘早去醫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