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怎樣讓垃圾變為寶!

記者 姜言明 通訊員 肖根法 周曉

現代生活中,人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驚人,但最後垃圾去了哪裡,又是如何處理的?近日,記者帶著疑問,來到新泰市一探究竟,看看他們是如何把垃圾變廢為寶的?

效果好,“一進四出”焚燒發電

4月30日,記者來到位於新泰市新甫街道的新泰光大環保能源有限公司,這裡以處理生活垃圾為主。“我們一天處理生活垃圾600多噸,焚燒一噸生活垃圾可以提供250多度電力,既解決了以往垃圾填埋,浪費能源汙染環境的問題,也是垃圾變廢為寶的真正意義。”新泰光大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祚新說。

“垃圾焚燒發電的過程可以用‘一進四出’來概括”,孫祚新告訴記者,一進是指垃圾進來,在垃圾倉內經發酵後,投入焚燒爐中焚燒,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加熱鍋爐中的水,變成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機發出電能。“四出”是指垃圾處理產出的爐渣、飛灰、煙氣及滲濾液的達標處理。爐渣是垃圾在爐膛中經過高溫焚燒後,大約會產生30%左右重量的爐渣,通過排渣機排到渣池中,爐渣經過分類、篩選等一系列工藝處理後,製成行道磚、環保磚、路基建材等;飛灰處置,就是焚燒過程產生的飛灰送入螯合車間進行螯合固化,穩定化處理後,經化驗合格,運送至飛灰填埋場進行專庫填埋;煙氣處置,就是煙氣淨化工藝採用爐內脫硝、半乾法、幹法、活性炭噴射、布袋除塵處理工藝,煙氣排放指標全面優於歐盟標準,通過煙囪排放大氣;滲濾液處置,也就是垃圾裡面的“湯湯水水,經過生物處理和膜處理後,產水達到工業回用水標準,全部循環利用到生產系統中。

標準高,煙氣監測近零排放

在垃圾吊機控制室,透過玻璃板可以看到巨大的垃圾山,一名操作人員正在熟練的操縱一個巨大吊手將垃圾投入焚燒爐。

新泰光大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祚新說:“我們項目煙氣排放全面執行國家標準,煙氣在線監測指標日均值優於歐盟標準,在生產中始終堅持近零排放、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真正做到‘經得起看、經得起聽、經得起聞、經得起測’的管理新模式。”

孫祚新介紹:“這些先進的設備保障了我們的日處理能力,而為當地量身打造的焚燒爐結構緊湊,單臺處理能力較大,熱效率高,特別適合我國高水分、低熱值垃圾的特點,爐內溫度高達1000多度,足以焚燒各種生活垃圾,同時我們具備完善的煙氣、廢水、飛灰、爐渣處理系統,煙氣的排放嚴格執行歐盟2010標準。”孫總耐心地解釋記者提出的問題,每一處細節,每一個步驟,從他的介紹中可見他的責任心和自豪感。

隨後,記者又參觀了滲濾液處理系統,記者看到了廢水變成清水的樣本,從深黑的滲瀝液原液,到棕色的厭氧罐出水液,到黃色的A/O池出水液,到淡黃色的超濾出水液,再到接近透明的納濾出水液,最後到透明的反滲透出水液,經歷五個環節層層過濾,最終達到《城鎮汙水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排放標準後全部回用。工作人員指著一個反滲透產水電動閥下的水柱說,這些水經過高溫消毒後,是可以飲用的。

責任強,社會責任重於企業利益

“安全運營是基礎,達標排放是天職。”孫祚新表示,新泰項目投資3.39億元,2016年5月開工建設,2017年8月投產運營至今,共處理生活垃圾38.45萬噸,滲濾液7.50萬噸,累計提供綠色電力1.3263億KW?h,上網電量1.1192億KW?h,沒有出現過一起安全及環境事故。在煙氣、飛灰的監督管理上,除了政府定期抽樣檢查外,還建立了自行監測、群眾監督和執法監管鐵三角模式。

新泰市環衛處主任王建告訴記者:“之前我們腳下是新泰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主要採用分選和填埋的方式處理垃圾,自2014年來,隨著我市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推進,垃圾量超過原垃圾場的處理負荷,無法實現垃圾減量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場區垃圾滲濾液處理壓力也隨之加大,經組織專家論證,我們確定改變垃圾處理工藝,採取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工藝。經過多方考察,最終通過公開招標引進了光大國際,截至目前,項目運行情況是非常不錯的。”

垃圾能變廢為寶固然重要,但垃圾能夠環保安全處理更為重要。項目的建成投運,極大地改善了新泰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節約了有限的土地資源,減少了對土壤、地下水和空氣質量造成的汙染,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目標,既為周邊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又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