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更是出版人的使命与职责。

成立于1984年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坚持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以高层次、高质量的出书品位,“致力精品学术出版,打造大学学术出版重镇”,以皇皇巨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矗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版图上,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学术出版之星。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以下简称《丛书》)被誉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于1980年代发起,力邀海内外知名学者共同撰著,历时多年,于2006年编撰完成并整体出版。

这套书全面研究和总结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程,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万千气象,揭示了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精髓和民族精神,被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一项重大原创性、基础性工程”。

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迎来出版3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这部宏篇巨制筚路蓝缕的出版道路。这其中既有以匡亚明所代表,以及吴新雷、周勋初、茅家琦、林德宏等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代学人学术思想之传承;也有几十年来,付出热情与勇气来承担这项出版工程的左健、蒋广学、胡豪、李忠清等南大社优秀出版人的出版精神之承继;更期待学者与出版人多年来以艰辛努力播种的思想之光,能让读者与中华先圣、时贤的心灵交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丛书》主编匡亚明: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1986年,教育家匡亚明提出了编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宏伟计划,到1996年《丛书》前50部编撰完成的10年间,他将个人融入民族国家的事业之中。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南京大学出版社一楼展厅,常年陈列着一套多达200册的《丛书》。它被员工自上而下别出心裁地摆放在6层书架上,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感,泛出米白色的柔和光辉。《丛书》仿佛一位智慧的长者,永远威严而静默地守候在那里,温柔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南大人。这便是在每位南大人心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

提及这部作品,不能忘记一个人,这便是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成立,匡亚明担任中心主任,同时,他提出了编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宏伟计划。

这套丛书其实早已在匡亚明心中酝酿了近半个世纪,与他大半生坎坷艰辛的革命经历一脉相承。

匡亚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宜兴秋收起义并先后担任党内重要职务,曾四次被敌人逮捕入狱,九死一生,却从未减褪一丝为国为民献身的热情。早在1940年代初,匡亚明住在陕西延安杨家岭时,曾有机会当面向毛泽东主席请教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他对毛主席当年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样的话印象极其深刻。这也成为编撰《丛书》最早的一颗种子,在匡亚明心中深深扎根。

新中国成立后,匡亚明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1963年与1978年,两度出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他对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重要贡献,在启发民智、培育英才上继续为民族复兴事业尽心竭力。

同时,他在治学方面,著述颇丰。尤其他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誉为“孔学泰斗”,他书写的《孔子评传》,后成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开卷之作。1985年,融合了作者一生学养的《孔子评传》完成,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评为“彪炳史册”之作。匡亚明在该书后记中充满信心地指出:“两个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届三中全会)所体现的真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政治路线的光芒,照亮了实现‘四化’的大道。不言而喻,系统总结和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段历史中‘珍贵遗产’的任务,自然也提到了日程上来了。”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匡亚明教授所著《孔子评传》获得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以《孔子评传》为始,1986年,他主持编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他自任主编,吴新雷、周勋初、茅家琦、林德宏等为副主编;另聘请陆定一、谷牧、李铁映、陈焕友为名誉顾问,冯友兰、任继愈、安子介、张岱年、杜维明等三十余名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术顾问,开始《丛书》编撰。

这一规模浩大的工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委将其列为重大项目,专门行文下发《关于协助做好编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通知》,为《丛书》的编撰开宗明义,保驾护航。此后,《丛书》作为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八五”至“十一五”四个国家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规划项目”,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中国思想家评传》的编撰,成为匡亚明先生在晚年的重要工作。自编撰工作开始到1996年《丛书》前50部编撰完成的10年间,匡亚明两度重病,但只要病情稍微好转,他一定事必躬亲。每一本新的评传写出来,他每每亲自审订以至于废寝忘食。那些年里,他真正将自己和图书融在了一起。

纵览来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其编撰是对中华思想文化进行创造性再整合的过程,它立足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立足于270位顶尖学者深厚的积累、求索与研究。

它以匡亚明反复强调的“实事求是”为前提与纲领,广泛、全面地收集可资参考的文献,但绝不满足和局限于对过去进行泛泛的整理,而是提纲挈领、去粗取精,在尊重事实、坚持客观的基础上,彰显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如对爱国、民主、奉献、敬业、诚信等精神予以弘扬,对其中不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与要求的文化糟粕加以批判。

在大量收集史料并严密考证的基础上,《丛书》依托基本史实,“不虚美,不隐恶”,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对人物的事迹精神进行科学的扬弃,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加以继承和发扬的目的。所以,《丛书》远不只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中华文化可贵的凝练与创造。这一编纂思想,贯穿《丛书》始终,也令其成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当代中国学术思想领域不可忽视的一部原创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不负众望交出答卷

南大社将“精益求精”的精神贯彻到出版过程中,不计成本、不遗余力,只因心中对学术的热爱、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1988年10月10日,南京大学出版社与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签订出版协议,开启了将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丰硕成果向世人推介的历程。

在创社之初就接手如此重要而庞大的学术出版工作,这对年轻的南大社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为了圆满完成这一重大出版任务,南大社专门成立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编委会,秉承匡老“精编、精校、精印”的要求与宗旨,摸着石头过河,用极高的热情与勇气承担起这项必须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的出版工作。

为了保证每一本评传的顺利出版,出版社动员了所有能够动用的力量,将重点编辑全数配备给《丛书》出版工作。在作者写作阶段,编辑就提前介入,大到文章内容、体例的安排布置,小到具体编撰时间节点的掌握,编辑们事无巨细一一与作者做好对接,好让作者们能够安心创作,打消后顾之忧。

作者初稿完成后,要求“三审三校”,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证成书的质量,几乎每本书都经历了五六次反复审稿、校对。那是计算机并未普及的年代,书稿全部手写,编辑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在最终定稿出版之前,编辑与作者的书稿沟通往往至少要书信来往几十次。全程参与《丛书》出版具体工作的编辑马兰婕,至今仍保留着近百封与作者商讨编撰出版事宜的书信。每个信封上,马兰婕用娟秀的蝇头小楷标注了传主的名字,以便分类,防止混淆。左健、蒋广学、胡豪、李忠清等南大社优秀的出版人以打造艺术品的精神,二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逐字修改、编订,才使得书稿最终以优美整饬的形式等待付梓。

出版社将“精益求精”的精神贯彻到方方面面,乃至于封面设计、纸张选择都达到当时国内出版界的领先水平。编委会专门找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张守义为图书设计封面,200本图书大致风格体貌相似,实则没有一本相同。每本评传上面都有形态各异的一盏古灯,象征着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光辉,薪火相传,点亮历史的长夜,照进现代文明。封面选取每位传主的作品、事迹作为水墨背景图,采用当时罕见的布面精装,内页使用专门进口的70g双胶纸,并交由负有盛名的爱德印刷厂刊印发行。

据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金鑫荣介绍,南大社草创之初,经费不足,为了保证《丛书》的高质量出版,南大人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采用“以书养书”策略,将教辅等其他图书出版所获得的收益不计成本地投入到出版《丛书》上来。纸张、装帧力求精美,作者稿酬以当时最高水平为执行标准,以表达对知识、创造的尊重与敬仰。20年间,出版社不求回报地将所有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丛书》的出版工作,最终不负众望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样一部内涵丰富、装帧精美厚重的《丛书》,无疑是低调而灿烂的文化瑰宝。

《丛书》从编撰到出版,从学者到编辑,所有参与者不求名,不为利,只因心中对学术的热爱、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崇高责任感,不惧艰辛,对待《丛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们坚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的信条,在山重水复之处寻找柳暗花明。在无数个焚膏继晷的日子里,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中年人变成了老年人,这套凝结着2500年的中国思想史丛书里,收藏着无数人宝贵而鲜有人知的青春时光。

《丛书》出版:

引发海内外学术界强烈反响 获多项大奖

这部凝结了多位学者、专家和出版人心血的《丛书》出版后,获誉无数,并将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这一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收入囊中。

自1990年到1996年,《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50种。1996年5月15日,由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匡亚明任组长)、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大主办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1996年5月15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时任国家领导人吴阶平、钱伟长、谷牧,广电部部长孙家正、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宣部秘书长戴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杨牧之等领导,以及邓广铭、张岱年、周一良、任继愈、戴逸、傅璇琮等著名专家学者和南大党政负责人韩星臣、陈懿、张永桃等近百人出席了会议。江泽民总书记专门为此题词:“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1999年5月25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百部(香港)首发式在香港举行。

过度操劳使匡亚明病情加重,最终于1996年12月遗憾逝世。匡亚明走后,在其思想精神的继续引领下,《丛书》后150部编撰与出版工作继续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在2006年全部集结出版,为这项总结中华民族2500年精神文化硕果的项目画上了完满的句点,完成了匡亚明生前遗愿。在200部整体出版座谈会上,《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被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2006年9月2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座谈会在江苏南京举行。

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将《丛书》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惠泽学坛数百年的巨著相提并论并指出其独特之处——“《永乐大典》虽然凡两万多卷,但主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条别分类。近八万卷的《四库全书》,其功也仅在于集辑、提要诸方面。而《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则是经过数百名学者20余年来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6000余万言,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

2008年,原新闻出版总署设立“中国出版政府奖”,用以表彰新闻出版行业“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者文化艺术价值”、“对于传播、积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贡献”的优秀作品。《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从当年2864份参评材料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将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收入囊中。同年获得首届“中华文化产业创新奖”。自出版以来,《丛书》中已有近百种图书荣获“中国图书奖”和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省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种奖项,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是对《丛书》批判继承、百家争鸣的治学态度的充分认可,对包罗万象、旁征博引的丰富内容的完全肯定,是对无数学者经年努力、治学水准的高度赞扬,对出版社水滴石穿、精益求精精神的最好表彰。

《丛书》“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列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入选项目”,以多种出版形式,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中国。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肇始于以匡亚明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使命感。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乃至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1940年代正投身于如火如荼的革命工作中的青年匡亚明才会对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在耄耋之年尤不能忘,立志编撰《丛书》,将个人融入民族国家的事业之中。梳理中国思想演进历程,展示中国文化“多元发生、多极并立、多维互动”(萧箑父语) 的发展图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开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来。

今天,在“推动人文领域标准化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之下,《丛书》正在新时代展现新风貌,发挥新作用。

南京大学及出版社继续秉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嘱托,“总结、借鉴《丛书》编撰出版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同时承担起“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陈至立语)。

2006年,《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被列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入选项目”,作为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中国的媒介,开始承担起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下对外交流的重要任务。

《丛书》的出现迅速引起日本、韩国、新加坡文化界的聚焦,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2008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在严肃精深的200部原版基础上,出版了一套简明读本,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见长,向每一位愿意了解中国文化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思想窗口。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2009年4月16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日文版合作翻译出版协议签字仪式举行。

2010年,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出版社特邀资深专家学者如汪榕培、David B.Honey、 Eric Harrison Paul等担任翻译工作,出版了面向海外读者的中英双语版简明读本。

2015年,《丛书》的简明本中日双语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孔子学院指定教材,这些书籍正于展示中国精神文化风貌、增进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友好情谊中,凸显出独特的价值。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一套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丛书,正如匡亚明生前所展望的那样,“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丛书》出版30年后的今天,学子们每走过南京大学出版社放置丛书的那一排书架,总会忍不住驻足仰望,他们仰望的是前辈学者编辑点点滴滴上下求索的岁月,是英才俊杰纵横捭阖经天纬地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脊梁。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是一套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齐。

全书对从古代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分布在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学科领域的杰出人物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共收入“从孔子到孙中山”约2500年间的传主270余名,经过数百名学者多年来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领域重大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名家点评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曲钦岳

(《丛书》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深邃思想和精辟见解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发扬。人类一切优秀的东西,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张岱年

(《丛书》学术顾问、北京大学教授)

这套丛书我已看了其中的几部,觉得充分体现了才、学、识,即史才、史学、史识的三个标准。“史才”,表现在《丛书》中,是文笔优美;“史学”,即资料,对资料加以考证,写出著作;“史识”,指观点正确,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写作,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总结、评价,很有全面性。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张岂之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经过数百名学者二十余年来沉潜研究,涵盖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专著,总数达六千余万言,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这是罕见的。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程千帆

(《丛书》学术顾问、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不仅承担起“承先”的责任,还义不容辞地要“启后”。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汤一介

(《丛书》学术顾问、北京大学教授)

一个国家之精神,往往与其历史上思想家之学说有着密切之联系,匡亚明先生组织众多学者通力合作撰写思想家评传,集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必将对发扬我中华之精神、推动我国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陈鼓应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像宋应星、宗喀巴这些传主,在思想上与庄子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过去国内的学科分工太细,各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古代学术将文、史、哲结合,现代学术也讲“科技整合”,现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注意并进行了这种结合,研究面很广,这是非常好的。

他们,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

茅家琦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作用有四:一、它扩大了思想家的范围,通过对此思想的总结,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二、对200多位传主进行了评价,作出比较恰当的历史定位;三、借鉴作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哪些精华,今天还可以借鉴;四、启示作用,过去,对老庄思想,对儒家的恕道、孝道,多持批评态度,现在看起来,这些都值得再讨论。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胡 豪

在出版界,一部书或一套书往往与一个出版社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就是范例,它成就了南京大学出版社在传统文化出版领域的地位,也培育了出版社在这方面的编辑出版力量,并深刻影响了出版社的发展路径。作为有幸参与此套大型丛书编辑出版工作的一员,对其中的运作方法深有感触,获益良多。

《丛书》主编匡亚明先生主张编辑工作前移,让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同志和出版社的编辑主动参与到作者的写作过程中,或上门拜访,或帮助作者查找资料,或解决作者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讨论、解决作者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作者安心、顺利地撰稿。

匡老不顾年事已高,多次登门拜访作者、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排忧解困,感动了作者,推进了《丛书》的出版进程和书稿质量。

邀设计家出手,

内容与装帧设计相得益彰助力出版成功

在今天大众欣喜于读图,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封面、版式等图书的装帧设计对一本书影响力的发挥显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要找到一位合适的优秀美编,既能设计制作出和书的内容贴合、风格独特,又适合市场推广,吸引读者眼球,并且封面和内芯版式方便印刷,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往往需要出版组织者的眼光,需要文字编辑、美术编辑、作者、出版制作部门的反复磋商,平衡各方意见,才能最终达成可行性的设计方案。

为了让优秀的内容得到完美的呈现,南京大学出版社当年斥资20万元,邀请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家张守义先生执掌《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装帧设计。这笔设计费在1990年代,对于成立不久的一家大学出版社可谓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主编者和出版社领导英明决断,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投入非常值得。

张守义灵活运用灰白相间的色彩和纸张的纹路,让中华文化的厚重感跃然于读者面前,更有创新的是张先生将自己收藏的形制迥异的数百盏油灯选择使用到《丛书》的每一部封面上,一书一灯,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思想之光层出不穷、熠熠生辉。《丛书》整体设计简约大方,富有文化品位。这一独具特色魅力的封面和装帧设计为这部皇皇巨著的成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当时作为南大社总编办主任,几次负责与张守义工作上的接洽,为张先生十分朴素、淡然的穿着和生活方式,平易近人的行为举止,精深的艺术造诣和诚恳的工作态度所感佩,记忆犹新。

“回头看”,让图书臻于完善

在《丛书》发布会前夕,一位陕西的学者发现《郑燮评传》中存在不少错误与不足,他给出版社寄来了严厉的读者来信,一一指出,严肃认真。

经过查证,所言非虚,于是我回信诚恳接受他的批评与指正,并及时对书中存在的错误加以改正,将该书重新出版。

同时,出版社领导决定举一反三,对出版的全部200部评传组织“回头看”,请专家和本社资深编辑进行审读,发现了不少错误,并及时修订重印,使得整套丛书更加臻于完善。

这位学者后来与我建立了志同道合的关系,也成为了出版社重要的作者,真可谓“不打不相识”也!

做好宣传,保持图书知名度的持续发酵

组织书评,每阶段召开新闻发布会,使《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连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知名度不断提高。

首先是主编匡亚明校长亲力亲为,他发挥个人影响力,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领导、著名学者沟通、交流,发布有关《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消息,宣传《丛书》出版的意义,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纷纷题词或出席新书发布会,心甘情愿地参与到介绍这套丛书,支持丛书出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其次,组织学者、编辑撰写书评、书讯,并开展评比、讨论的活动,不断在各大媒体上发表,让新闻界和阅读界持续关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出版进展和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从出版第一部由匡亚明撰著的《孔子评传》至今,已经35年了,距离《丛书》(200部)全部完成出版,也有13年了,但这些经历和体会,犹余音绕梁,丝丝缕缕入我心骨,深刻影响着我这些年的工作和学习,并将终生受益。

• 2018上市书企画像

• 打造出版社的“硬核”竞争力,这些掌门人有话说!

• 商报·奥示数据:2019一季度图书市场初显下行

• 开书店容易,做文化综合体很难?书店管理者怎么看?

• 出版圈那些调性十足的图书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