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非要帶老母赴死嗎?再說“清明文化”和 “清明精神”

清明節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偉大的節日,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又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元素,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清明文化。

而說到清明文化,一定繞不開介子推“割股奉君”和“赴死拒祿”的悲壯傳說。介子推的故事在中國北方地區流傳甚廣,尤其在中原一帶實際已經成為清明文化的主要內涵。我的老家是山東臨沂,記得小時候每到寒食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是不動煙火的,只吃冷食和提前煮好的雞蛋,那時固然有生活困難、無米下鍋的問題,但不動煙火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母子的忠義卻是每一個老人都要給孩子解釋的故事,尤其寒食當天每家的大小門框上都要插上松枝和柳條,這其中的寓意更能說明這一點。

介子推非要帶老母赴死嗎?再說“清明文化”和 “清明精神”

介子推母子就義

至今我已經闊別農村老家數十年,對家鄉清明習俗的記憶卻永不磨滅。我現在居住城市也是北方地區,雖然清明習俗稍有不同,但總體來說還是大同小異。每到此時,在唏噓嘆惜介子推母子悲壯故事的同時,我常常空發痴人之問:

1、公子重耳九死一生,歷盡磨難,終為晉國之主,在他最落魄、最困頓之時,是介子推等少數幾個謀臣近侍不離不棄,不斷給他勇氣和力量,甚至在生死兩難之時,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煮給他吃維持生命,這是多麼大的恩情,但他在成為從君之後,賞遍所有功臣,竟然把介子推忘得一乾二淨,這怎麼能夠解釋得通?

2、士為知己者死。介子推為了公子重耳能做到“割股奉君”,說明他視重耳為知己,並且認可他的人品和才能,當然也希望他能夠日後東山再起,成就大業。按照常理,當他得知重耳成功之後,應該主動前往相見並繼續輔佐他守穩江山,但為什麼在重耳成功之後,他卻不聲不響,退避三舍,難道他知道重耳不是仁義之人,不願與之為伍?如果不是,介公那樣的做法是不是又將重耳陷入了不仁不義的境地?

3、無論從古人的眼光,還是今天的邏輯,介子推都是一個清高孤傲之人,甚至有些偏執。但是作為一介孝子,就因為同自己拼命輔佐、寄以厚望的人執氣,而一定要搭上自己的生命嗎?如果說,士寧可死不可辱,但以這種悲壯的方式讓自己的老母親不得善終,這是否又違背中華民族的孝道?

4、時代發展到了今天,我們如何使中華民族的清明文化發揚廣大,如何使我們的清明精神得以延續,並不斷賦予新的內涵?這也是我寫這篇小文章的本意了。為此,我們還得從清明文化和清明精神的源頭說起。

(一)清明文化的由來及發展演變

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1、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相關知識——寒食節:

	寒食節是流傳於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由於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溫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

相關知識——禁火制度:

	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當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周禮》中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於古代的禁火制度過於殘酷和嚴厲,並不顧各地具體情況,甚至影響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於是,漢代發生了周舉在太原一帶廢除禁火陋俗的事件。 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2、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古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古代,每逢三月時令,人們都去水邊祭祀。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節在北方突然銷聲匿跡,因上巳與清明日期相近。“三月三”節日依舊在南方的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流傳。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

相關知識——上巳節: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也有說法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上巳節主要風俗是郊外遊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 

3、後續發展

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到今天,國家將清明節確定為法定假日,使清明文化和清明精神得以傳承、發揚和廣大。

(二)介子推忠義故事的傳說

1、追隨重耳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2、割股奉君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介子推非要帶老母赴死嗎?再說“清明文化”和 “清明精神”

介子推割股奉君

3、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4、抱樹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下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北方中原地區清明插柳的習俗即起於此。

介子推非要帶老母赴死嗎?再說“清明文化”和 “清明精神”

晉文公哭拜介子推母子

自古至今,人們懷念介子推,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清明》
宋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焉共一丘。
《寒食》
唐 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紀念介子推》
陳能雄
清明時節忌燃薪,插柳門前念誼臣。
列國馳驅常險境,經年流徙滿征塵。
奉君不惜親剜股,拒祿無言自退身。
淡泊猶遭奸佞妒,可憐火海葬恩人。

(四)當今社會更應該弘揚清明精神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再回過頭思考本文開頭我提出的四個小問題。

1、晉文公遍賞群臣,唯獨遺忘了介子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歷史錯誤,尤其對於重耳這樣一個仁義之君更令人廢解。唯一能夠講的通的理由是,重耳成功之前所受磨難太多,受人之惠太多,成功之後不論真有功還是是假有功者紛紛前來邀賞,自然是亂作一團,有時自己賞賜了誰恐怕他也記不清了,偏偏介子推又是個清高之人,在這個時候他卻選擇了逃避,躲到了一邊,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重耳君真把他忘了也就完全可能。這可能也是介子推能夠原諒他的主要原因。

2、晉文公所犯的第二個歷史性錯誤是得知介子推母子躲進深山後放火燒山。他同介子推相知二十年,應該知道其為人和秉性,更應該預知這樣做的後果和危害。如果重耳真的不知介子推的為人和性格,那介子推也真是枉為知己了,他為重耳的付出也就太不值了。無論怎樣解釋,都感到重耳的做法有些荒唐和兒戲,也許作為現代人無法還原當時的場景、也無法解釋當時人的想法,不過總感覺介子推母子的死太過悲壯和可惜。

3、介子推為了成全自己的名節,選擇了死,成就了忠義和清高,但我總感覺不能理解他的是,為了自己白髮蒼蒼的母親,為什麼不選擇折中的方案,那個時候並不是只有死路一條啊。況且,這樣做還把自己捨命相救的君主陷入不仁不義之境地,這又是怎麼考慮的呢?從他在隱居時寫的詩和燒死之前留的詩來看,他不是不想見到重耳,也沒有放下自己割肉給他吃的事,選擇逃避甚至死亡,完全處於文人的清高,內心其實對重耳是怨氣的。這是歷史上多少孤傲的文人走過的不歸路啊!

寫到這裡,我不能再忍心枉測介子推這位大仁大義的君子之心了,作為現代社會的人,我們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再去追問介公當時的想法和做法。在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繼承清明文化裡的精華,使清明精神永遠發揚廣大。

1、感恩先人、密切人情。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國家已經設立了國家公祭先烈的活動,還應該把祭奠黃帝的活動上升為國家典禮,以此凝聚民族意志,增強民族自信。

2、忠於國家,清明剛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割股食君”實乃“食國”,正是中華民族正道愛國傳統美德的體現;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值得萬代流傳。

3、熱愛和平,享受和諧。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現在國泰民安,社會和諧,要因利趁便,盡享陽春好時光。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現在國家把清明定為法定假日,也是這個目的。

介子推非要帶老母赴死嗎?再說“清明文化”和 “清明精神”

每年地方和民間組織祭奠黃帝的盛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