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腐敗,與清朝的落後,哪個對後世危害大?

西湖邊的耕田人


防漢如防虎,幾乎全體國民處在“民族壓迫”之下。

高壓文字獄,幾乎全體知識分子轉入考據學保命,鑽入舊紙堆,知識分子都殘了,東西科技交流近乎停滯。

沒把中國當自己家,始終以一個“外人”來統治。設置柳條邊,時刻準備“混不下去”回老家(可能借鑑了元朝,國內糜爛後拍拍屁股走人……)。

割地賠款,這爛攤子,漢人收拾了近一百年才收拾好(香港迴歸),別看不起民國 ,整個民國時代都在替清朝收拾爛攤子,還款。

滅亡後又在中國背後捅刀子(超過70%的旗人遷往東北追隨那個傀儡投靠日本,所以今天的滿族自治縣鄉,大部分集中在遼寧吉林兩省)。

不思進取,到處甩鍋,還有臉把鍋甩在明朝頭上,即便明朝不行,這鍋也背不了。(老子不行,兒子不思進取整日怪自己不是富二代?)

甩鍋甩到儒家頭上,(日本也是儒家的徒子徒孫,為何人家能行,偏偏就你不行?)

又怪儒家思想僵硬,不接受新事物,其實清末儒家盡力了,理學大師曾李等人發起洋務運動救國,儒生舉子公車上書要求變法革新,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性命……被統治階層絞殺了,迅速搞了個“皇族內閣”。這究竟是誰在阻礙中國進步?害怕中國人做大自己統治不了?


月色浸花冷


明朝對當今中國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奠定今日中國版圖之基礎。明朝除了新疆與今日不同,其他基本無異,甚至略大。第二,奠定今日中國文化之根基。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明朝是我國曆史上小說創作的繁盛時期,在其後的清朝包括當代,小說仍然是文壇創作的主流,甚至不少人認為,評價一個作家文學成就,取決於其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創作水平高低。第三,奠定今日中國製度之根基。明朝政治制度建設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今天很多方面都受其影響,中國今天省份劃分在明朝基本就有了,明朝內閣首輔負責制度,和我們今天總理負責政治體制也很像,當代高考制度其實也借鑑了明朝八股取士,比如劃定考試範圍,公開統一招考等。

清朝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非常巨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奠定了今日中國之版圖。清朝對中國版圖開拓具有重要貢獻,沒有清朝,也許新疆和外蒙古就要丟失,雖然外蒙古最終還是丟了,再是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對西藏的統治。第二,深刻影響了後世國民性格。由於滿清實行愚民政策,強化奴化意識,讓其統治下的國民,精神日益麻木不仁,國民素質日益低下,那個曾經自信滿滿而又溫文爾雅的華夏民族從此難見,也讓國民日益缺乏創新意識與進取心,國民劣根性大大強化,從精神上打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第三,斷送了中國領先世界的格局。中華民族曾經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數千年,即使在明朝後期,中國也不落後世界多少,明朝自明孝宗開始,特別是經過明世宗到明神宗執政的一百多年時間裡,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有的專家還做過統計,明神宗時期,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一半以上,工業產值佔世界三分之二以上,學術界公認的是,在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清朝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不要說被西方國家瞧不起,連藩屬國日本,朝鮮及越南都從此不把中國放在眼裡,一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填補那個時期所欠下的歷史舊債。好在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今日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力日益強大,中華民族正重新崛起。






貝殼口腔駱醫生


問題的設定極其可笑~~“明朝腐敗”對“清朝落後”~兩種評價的體系,是不適合放在一起評判的。

明朝的腐朽是不一般腐朽,而是可以說集封建王朝腐朽之大成者!不僅存在很多腐朽的弊端,有些弊端更可成為歷史之最!

清朝落後嗎?對比世界當然落後!延續了古典中國的封建腐朽,當然值得批判。

但若像皇漢三無明粉以為的,朱明的領先被打斷,所以嚷嚷出“滿清誤中華三百年”那樣,可就成了世界歷史發展中,最大的笑話了!~~因為從朱明開始,我們就已經明顯落後了。

西方說到對中國的反超,明確的時間指向是明朝!!明清對近代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若刨根問底,明的責任還要大一些。清末洋務運動留下的工業基礎,尤其派出的留學生對民國和新中國更是做出貢獻!這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可古典中國數學與天文(這是近代科學萌芽並發展的根基!)的頂峰是在元朝,到了明朝已然荒廢了!

那明做了些什麼呢?明初殉葬又啟!八股文的禁錮之害自不必說。而起於宋末的裹腳在明完成!此時的歐洲,文藝復興,對教權的抗爭,思想的解放,一幕幕上演!1486歐洲發現好望角。1492美洲大陸。1494,天主教教皇亞歷山大六世頒佈劃界令,沿北美東海岸,西歸西班牙東歸葡萄牙。 1520武宗在江南廣索民女激起民變。麥哲倫穿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海峽。1543世宗差點被宮女勒死,而哥白尼也是這年見了上帝,但《天體運行記》也終見天日。 1609~1619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定律。 1609伽利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發現木星四顆衛星。同年測試光速,未成功。 1620斯涅爾發現折射定律。 1628哈維發現血液循環。 1632伽利略提出相對應原理……還有很多人文科學方面的發展,還有培根笛卡爾等閃耀影響至今的大家,這些都是與明朝同時代!正是這些大家及其理論的奠定,才有後來的牛頓等科學家的成就。所以,一向傲氣的牛頓才說“站在巨人肩膀上”……從此,歐洲發展的車輪無法阻擋!


_afiniafi_


半斤八兩。不過,蠻清統治更為殘酷。由於蠻清是極少數人統活絕大多數人,又是落後的遊牧方式偶然戰勝比他先進的農耕文明,所以,他的精力全都放在了鞏固統治上,無心,也是無意睜眼看世界,致使中華越來越落後。他的統治本就是個誤會,也差點把中華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為什麼說半斤八兩呢,明朝的國策也是禁海閉關鎖國。但中華從南宋程朱理學所謂存天理滅人慾開始封建制度己開始從思想意識上腐朽落後了。元朝是特例,但他的統治者思想意識也很腐朽,不到百年就瓦解了。總之,在我國封建制度達到頂峰時,歐卅黑暗的中世紀即將過去,隨後,文藝復興,大航海發獻新大陸,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而我國一直處於封建時代,死水一罈,近代落後是必然的。


17942601573


謝邀請!明朝皇帝不作為朝延官吏腐敗,但明中後期東南沿海福建廣東等地,海洋經濟貿易很發達繁盛,大量白銀長期流入中國。大批富商巨族富可敵國。社會已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漢人只要攺朝換代新政權奮發圖強,可類似日本西學走上近代工業生產社會。一一滿清統治中原,漢人是被專政文化被摧殘剃髮易服,尤其江南(揚卅十日嘉定三屠)的慘絕人寰,僅二地就屠殺了三百多萬漢民。整個中國統治者和被統治民眾根本就是(貌合神離)何能精誠團結起來!清皇室在漢人心中根本不能代表炎黃子孫!滿清八旗軍冷兵器時代式微後,清朝已註定邁向下坡之路。十九世紀中鴉片戰爭清朝戰敗之後,寧割地賠款討好洋人,也不予漢人家奴。首先東南沿海廣東等地有識之士,最先接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潮。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號召國民革命推翻滿清皇朝建立民國。四九年新中國政權建立她代表了全中國各族人民。全國國民團結一心。窮七十年之奮搏建設中國便(斗轉星移換了人間)今天中國巳崛起,五千年文明正復興。一一滿清不下臺中國永無出頭之日!


劉衍泰


很多人把“閉關鎖國”與“禁海令”混為一談,這個肯定是有偏差的。只能說“禁海令”屬於“閉關鎖國”的最重要的一部分。“閉關鎖國”通常是指閉關自守,拒絕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其中包括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

說起“閉關鎖國”就不得不說說影響最大的“海禁”。“海禁”真的只有明、清兩朝實行嗎?答案:不是。

說起“海禁”的起源,最早能追述到北宋初期。公元976年,宋太宗明確規定私自與海外諸國貿易者,滿一百錢以上判罪論處,十五貫以上就在臉上刺字發配流放到海島,並且該政策被作為一項長期國策來實行,直至宋神宗時才得以取消。其目的自然是為了鞏固統治。

元朝時期,海外政策相對開放一些,但是依然出現過“海禁”的情況。元朝分別於至元二十九年、大德七年、至大四年、延佑七年四個時間段實行“海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元政府為了更好的進行對外征戰;二、元朝的疆域過於遼闊,不便於管理,為了維護元政府的統治。

明朝時期。明太祖建立明朝後不久,為了抵禦倭寇,實行“海禁”政策。但實際上明朝的“海禁”比較複雜,明太祖時期比較嚴格,明成祖時期比較寬鬆,明成祖到明孝宗時期強化,明世宗時期高度強化,明穆宗最為鬆弛(隆慶開關)。

鴉片戰爭

清朝時期。清政府為了打擊反清復明的勢力,自順治入關後開始實行極其嚴格的“海禁”政策。歷經順治、康熙兩朝,直到收復臺灣,“海禁”政策才有所緩解(康熙開關),但是未曾解除。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才徹底廢除“海禁”。

因此,雖然“海禁”確實對於中國的發展極其不利,但是並非只有明、清兩朝才實行。那麼為什麼明、清兩朝的“海禁”被抨擊得如此嚴重?

原因是:宋、元時期中國依然瑤瑤領先於全世界,“海禁”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而到了明朝時期中國已經呈現落後於西方的趨勢,到了明朝後期更是全面落後於西方國家,到了清朝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已經到了難以彌補的地步。所以明、清實行的“海禁”與宋、元時期相比,顯得更加敏感,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明朝真的實行過“閉關鎖國”政策嗎?

答案:沒有。

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史學界通常認定“閉關鎖國”的開始是在清朝雍正時期,在清朝乾隆時期高度強化,最後在“鴉片戰爭”爆發後結束。雍正帝禁止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並限制中外之間的貿易;乾隆帝一道聖旨,清朝實行“一口通商”政策。

二、明朝從未禁止過與國外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如: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李之藻根據西方的《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等。

三、明朝的“禁海令”大多隻是針對日本方面,對東南亞等國家的貿易往來一直未曾斷過。

四、新航路開闢後,世界不再天各一方,而連接成一個整體。白銀成為世界的流通貨幣,而中國自古缺少銀礦,於是明朝也參與了這場世界級的商業貿易。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因此明朝被稱為“世界的吸銀泵”。

因此,明朝根本沒有實行過“閉關鎖國”政策,希望各位明粉不必覺得遺憾,不是明粉也不必過於偏激。


碧海聽竹


明朝的貪腐問題可能只有明太祖時期貪腐受到了嚴重的遏制,自明仁宗開始貪腐問題已經普遍存在於文武百官當中了,所謂做官只為財是不無道理了,雖然明朝有于謙海瑞這樣的清官,但是大部分官員都是不乾淨的,不過官員的貪腐問題並不是明朝的致命問題,明朝滅亡最致命的就是文官的黨爭,特別是明朝後期,東林黨,閹黨,浙黨,楚黨等等,明枉於黨爭。

再說清朝,清朝的落後是統治者思想的落後所導致的,清朝以弓馬騎射入主中原,所以對火器並不重視,再加上統治者沉迷於天朝上國的角色中,雖然晚期以恭親王為代表的維新派試圖強國,但還是鬥不過被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清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落後。

所以,兩者來說,後者給國家帶來的危害更大一些。


史家疑案


明朝後期的腐敗和清朝中期的落後,都在一定層面上對後來的中國產生了不同的危害性!

明朝後期若不腐敗,也就不會滅亡。明朝若不滅亡,清朝就不能入關取天下。清朝若不能定鼎中原,則就不會大興文字獄,鉗制思想。若不是清朝鉗制了思想,則中國的精英們就不會“閉眼看世界″!若不閉眼看世界,則就不會夜郎自大、封閉保守、自甘落後!若不自甘落後,則將看到中外差距。能看到中外差距,則必將產生危機感。能產生危機感,則自會奮起直追!那樣中國還會落後嗎?


外邦有名言一句,似可為鑑:″少了一個蹄釘,壞了一隻馬掌。壞了一隻馬掌,倒了一匹戰馬。倒了一匹戰馬,傷了一名騎士。傷了一名騎士,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帝國!″這說明了事物的關聯性,和偶然與必然的因果關係!

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入關。都是利弊皆有的!明朝後期的開放、包容、群臣制衡皇權及“西風東漸"的趨勢,都隨著明朝的滅亡而消失了!而清朝的入關,固然帶來了諸多負面因素!卻也並非全無有利當時的中國之處:拓土開疆、穩定了社會、增加了人口、加快了民族融合…這些也都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歷史己經成為了過去,它所能留給今人的只能是一個又一個的經驗教訓,供後人借鑑與警惕!


北疆同心


明朝腐敗嗎?清朝落後嗎?

1、明朝的腐敗未必如史書中記載的那般“深”,明朝的皇帝也未必如史書中記載的那般昏庸。

我覺得清朝皇帝在修《明史》時,做了一些“掩耳盜鈴”的事,如果他們修的屬實,修完之後的材料,不至於一把火燒了吧。

2、清朝真是如我們聽到的、看見的、想到的、摸到的......那般落後嗎?

我的回答:是!

它比明朝要落後,這違反了時代發展的規律,究其原因,因為他們的江山不是打下來的,而是投機得來的。很多人認為,機會和運氣也是實力的重要體現,這個沒錯,我也很贊同,當時的滿族人是有實力的,但還不足以問鼎,他們通過了其他的手段:對明朝的部分官員許以名、許以權、許以利、許以美人等等,這些在打天下時可以有,但是它們的作用不能大於本身硬實力的作用。如果反了,必然需要其他的東西來填,人命?亡國?抑或滅種?

腐敗每個朝代都有,落後也是每個朝代都有,它們都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掌權者的精氣神,明末皇帝的精氣神不足,亡國。

清朝的掌權者的精氣神整體偏弱,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乾隆?我覺得他們是連明朝的萬曆都比不過的。所以他們一起帶來的是滅種之禍。

(萬曆皇帝)

比較對後世的危害,我覺得不如改成哪個對後世的影響大(積極方面)。

那我的回答將是:明朝。本題的答案也不言而喻了。


如今方知我


可以明白地講,各個朝代從興到衰是必然規律,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不承擔任何連帶責任,也沒有必要指責。只能作為歷史經驗和教訓,做好新時代偉大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