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人,犯了兩次致命的錯誤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多麼豪放的詩歌!多麼富有哲思的句子!這兩句詩道盡了人世間真摯而難得的友情,因而流傳千年,在唐詩的星空熠熠生輝!

王勃,“初唐四傑”之首,《新唐書》說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王勃很小的時候就才名外漏,光芒四射,就是你眼中鄰居家的孩子!

時任唐高宗的刑部尚書劉祥道(後來當了宰相)奉旨巡視關內,考察吏治民風。王勃拿起筆,毫不猶豫地給劉祥道寫了一封信。一般天才都是這樣自信滿滿!

果然,劉祥道讀了信以後,非常賞識,就上表朝廷,強烈推薦王勃。高宗皇帝馬上召見,當面考察,王勃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沒有一丁點兒緊張,心理素質可見一斑!

不滿二十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相當於從七品,現在的副縣長),他的才名很快傳遍了整個長安城,少年得志啊。

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人,犯了兩次致命的錯誤

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有時一不小心會把人捉弄死。

毛主席說王勃:“這個人一生倒黴,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

王勃要開始走下坡路了。

沛王(章懷太子李賢)到處招攬人才,把王勃請到自己府中,任著作郎,專門為他編書寫文章。

當時皇室之間沒事喜歡鬥雞,沛王和英王(唐中宗李顯)經常在一起鬥雞,本來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娛樂項目,王勃沒事可幹,覺著好玩,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

這下惹禍了,高宗大怒,認為王勃挑撥皇子之間的矛盾,把他逐出了沛王府!

王勃傻了,這下玩大了,名氣也壞了,京城也呆不住了,帶著鬱悶的心情離開了京城,四處飄蕩。

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人,犯了兩次致命的錯誤

飄來飄去,到了虢州(在今天河南西部一帶),他聽說那裡多產草藥,突然異想天開,想研究藥學,求人給他弄了個小小參軍當。

因為太有才,又不知隱藏鋒芒,弄得周圍的人都對他恨的牙齒癢癢。

這個時候,有個官奴曹達犯了罪,跑到王勃住的地方去,王勃不知輕重,把這個人藏了起來。

官府到處搜索曹達,形勢非常嚴峻!

王勃想了很久,放出來吧,不行,曹達萬一把他出賣了怎麼辦?繼續藏吧,萬一被發現了怎麼辦?

乾脆,心一橫!幹掉曹達,殺人滅口,死人是不會說話的!

結果,殺人的事情被發現了。

王勃被判死罪。周圍的人都快笑醒了,哼!自作自受。

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人,犯了兩次致命的錯誤

還在羈押的時候,遇到朝廷大赦,王勃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但他害得他父親受到了牽連,從一個司功參軍被貶到交趾(在今越南某地)。

王勃去看望他的父親,在路過江西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公修建好了滕王閣,大宴賓客,都督聽說了王勃的才氣,便請他也參加。

古人的宴會可不僅僅是吃飯,吃飯之前總要舞文弄墨一番。

都督宴請大家的目的其實並不單純,他是想讓他的女婿出風頭。

他悄悄讓女婿早就準備好文章,這點其實眾人也心知肚明。都督假意說,大家分別為新修好的滕王閣做一篇序文吧,於是眾人唯唯,都推辭不寫。

只有王勃這個傻帽,毫不猶豫地拿起筆來揮毫潑墨。

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人,犯了兩次致命的錯誤

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是這樣寫的:“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從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談!’又報雲: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唐摭言》畢竟是筆記小說,王勃寫《滕王閣序》時其實已經遠不止十四,但閻公的反應卻表達出了人們對這個天才詩人的崇拜之情。

寫完之後,去交趾他父親那裡玩了一段時間,玩膩了,乘船返回,突遇海浪,王勃落水,被人救上來之後,驚悸而死。

大概27歲左右走完了一生。

他的一生,第一大錯在於寫了一個鬥雞的檄文,讓自己的命運急轉而下!第二大錯就是殺了一個人,直接將自己送進了監獄。但還有一個美麗的錯誤,就是不明就裡,寫了《滕王閣序》。

南宋計有功編的《唐詩記事》記載了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裴行儉的一段話:“勃等雖有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者,炯頗沈靜,應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意思是初唐四傑,只有楊炯能長壽,其餘都不得好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