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三河坝战役, 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table> “没有三河坝战役,  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市民瞻仰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table>

“汀江河水波连波,两岸青山都是歌,不怕历经艰和险,披星戴月送伍豪……”这首传唱于大埔县青溪镇的悠扬歌曲,讲述的是80多年前,大埔地下交通员智勇斗争,为输送重要情报、转移临时中央机关和党政军重要领导人等,在途经大埔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1931年初冬的一个夜晚,一名叫伍豪的牧师在交通员肖桂昌、黄华的护送下,开始了去往中央苏区的行程。同时,大埔村民邹日祥夫妇接到了一次特殊的护送任务——护送伍豪进入苏区。当夜,邹日祥夫妇在自家的家庭式交通小站接待了伍豪,直至第二天天色昏暗,邹日祥等人护送这个神秘客人翻山越岭到达永定后返回。伍豪就是中央重要领导人周恩来,当时正前往苏区中央局主持工作。

多宝坑小站是邹日祥的家“缵诒堂”。1931年8月,中央交通员杨现邻到多宝坑交通小站,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虎市驻军发现,为掩护杨现邻安全转移,邹日祥的母亲江强英在家中开门引敌,饮弹壮烈牺牲。

而邹日祥自己也曾先后三次被捕坐牢,家里遭洗劫一空,但他却死守党的交通机密。出狱后,仍义无反顾战斗在交通战线上,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坚贞不屈的红色交通员。江强英牺牲后,邹日祥的妻子江崔英含泪掩埋好婆婆的尸体,尽管心里惦记着狱中丈夫的安危,却毅然投身到前线交通工作上。他们一家为保护交通站安全作出了巨大牺牲。

大埔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介绍,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一条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到达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以水路为主的秘密红色交通线。大埔交通站就设在青溪镇的余氏宗祠,多宝坑缵诒堂为小站,棣萼楼是秘密仓库和休息站,当年还有一间用做掩护的“永丰”商号。

在当时其它交通线遭破坏的情况下,大埔红色交通线成为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完成了中共临时中央迁入瑞金的任务,经大埔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200多人。直到红军长征时,大埔红色交通线仍保持畅通。甘海洋认为,正是大埔青溪镇地下交通员的舍身奉献和老百姓的默契配合,造就了这条“摧不垮打不掉”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大埔县是广东省首个被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大埔儿女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前年热映的电影《建军大业》,其中发生在大埔三河坝的一段起义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引起大众的关注。1927年10月1日至3日,朱德、周士第、李硕勋指挥起义军约3000人及大埔农军在三河坝与国民党钱大钧部2万多人展开战斗,激战三昼夜。

在这场战役中,不乏大埔人民的身影。“当年中共大埔县(部)委和工农革命政府组织宣传队、向导队、担架队、运输队,为起义军送饭、送弹药,大埔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配合起义军战斗。”甘海洋说,战斗十分惨烈,守卫在这里的我军第25师75团在歼灭大量敌人后,全部壮烈牺牲。

1963年建碑时,从山头挖出的烈士骸骨装了满满四大水缸。直到1974年,纪念碑建设围栏时,还从当年的阵地上不断挖掘出新的骸骨,很多手里还紧握着枪。如今,90年时间过去,嘹亮的冲锋号仿佛仍回荡在此。

三河坝战役成功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在潮汕的作战,保存了起义军重要力量,播撒革命火种。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老将军对三河坝战役曾这样评述:“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烽火岁月,大埔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数万大埔儿女为苏区的创建和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438人,有的革命老区村庄甚至成为无人区。

“总的来说,大埔苏区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广东之最’。”甘海洋认为,“大埔是广东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县,广东最多重要革命旧址的县,广东参加红军长征人员最多的县,同时也是广东留下开国元勋革命足迹最多的县。”

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通讯员 刘招迎 罗文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