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模考题分析:网络购票与老人下跪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铁路部门推出12306网络订票以来,网购车票已经逐步成为人们购票的主流方式,高峰期比例甚至超过90%。一位老人想买票去女儿家过春节,但由于不会上网购票且不想麻烦自己的女儿,多次跑火车站买票,每次都早早而来,却失望而归。当他第6 趟来火车站排队买票时,工作人员表示,2月7日连高铁的二等座也已经没有了,“我这里只卖到7日,你要去网上看8日、9日的票”。工作人员还提出帮助老人购买高铁车票或长途汽车票等多种建议,但老人未予接受。后在与执勤民警交谈过程中,这位老人突然做出下跪行为。

这起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不少网友表示,网上订票着实难为了许多老人;也有人认为,身处网络时代,如果不跟进学习,被淘汰是必然的;还有人对铁路部门的管理提出了质疑。

针对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1】

活到老,学到老

当网上购买车票已逐步成为主流方式时,老人因不懂操作网购程序而一票难求,没能踏上探亲之路。最后下跪恳求工作人员。针对此文,人们看法不一。笔者认为,时间向前走,每个人特别是老人需“活到老,学到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

“活到老,学到老”是终身学习型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和信息急剧增长,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就成为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的迫切需求。终身学习型社会于是应运而生。老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外界环境变化,向前发展时,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技能,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来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再如网购的风靡,无人商店的试行,这种变化也需老人在可提供的条件下了解新科技、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参与到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来。假如越来越多的老人主动学习新知识,老人也能顺利购票,踏上探亲之路。

“活到老,学到老”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此种意识可助人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经济学家、语言学家周有光提出“终身教育,百岁学习”理念,他本人也践行此理念。在晚年他潜心学习、研究、写作,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记录个人百余年来的生活以及感悟。他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在百余年的时间中,他从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从经济学领域到语言文学类研究,潜心研究,坚持记录写作,使他不因年老而人生暗淡,反而使自己的沉淀更充实,人生更圆满。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学习为我们贡献了精神粮食和财富。

然而,当老人“活到老,学到老”朝着以发展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前进时,一些问题接踵而来,最明显的即为:老人因身体机能退化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不能掌握一些知识技能。此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全社会去面对和解决:如何在家庭中营造终身学习型氛围?公共服务组织创设帮助老人学习的条件;国家加大投资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学习型社会。整个社会合力而为,尽可能地让老人在学习中享受进步的乐趣。

“活到老,学到老”此种意识对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至关重要,但它不能停留于口号上,需每个人行动,自身践行,共创终身学习型社会。

【学生习作2】

让科技之光照亮角落

当下的科技发展犹如一个热闹的大舞台,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事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使人眼花缭乱,又不禁为之喝彩。可在远离舞台的阴暗角落,却有一群或因经济条件、年龄等因素而与这热闹格格不入的群体。一如新闻中的那位老人,网络购票的便捷给予他的只是买不到票的失望与落寞,以至于有了下跪之举。这无疑也在警醒我们:科技发展不应只追求快和新,也要顾及对这“角落群体”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认为:“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必将被这一时代淘汰。”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种事不关己的冷漠,也对于事态无任何帮助。这个暂时享受不了科技便利的群体客观存在,他们的需求也亟需解决,我们并不能因他们不会使用科技手段而忽视他们的诉求。正如那位买不到票的老人,纵使他对网上购票一无所知,可他想买票与女儿团圆的诉求是与他人一样迫切的。更何况,角落群体中,有许多人并非不愿去了解新鲜事物,而是缺少了解的条件。科技之光,并不能只照耀懂得使用的人。

科技之光想要照亮角落,帮助这一在科技时代反而寸步难行额群体走出困境,首先要从推广科技手段的使用知识做起,如年轻人可多向家中老人介绍相关知识;社区之间组织介绍知识的讲座或用宣传栏等宣传手段传播知识。而这样的普及背后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对这一群体持包容与接受的态度,多点耐心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试想新闻中这一老人如果能有人向他多介绍一下网上购票的知识,又或者给他在网上买一张票,也许事态不会如此难堪。说到底,周围人、家人对于此事的关怀与耐心都有所不足。

同时,除了在使用科技手段的过程中应有的关怀,更应在新的科技手段的构思和开发的过程中关怀角落群体。在设计之初便应关怀使用者的层次,不要忽视力不从心的群体,甚至要针对特殊群体做出特别的设计。如江苏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团队研发出针对聋哑人的手语翻译软件,这无疑是一种倍显人性化的关怀。科技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便利,而在这便利之上,仍需多一份人性的关怀,才不会使科技手段沦为冰冷的程序算法。

科技时代,亦是精彩的时代,愿这一精彩的舞台多打一盏温暖的关怀之灯,照拂角落里仍无法享受到科技之便利的群体。这才是一个温暖的最好的时代。

【学生习作3】

智能生活亦需温度

材料中的老人不会网购车票,多次跑去火车站买票都失望而归,甚至在与执勤交警的交谈中做出下跪的行为,不禁让人心中为之一颤。诚然,智能生活带给大多数人便利的同时,却让部分老人“措手不及”。因此,我呼吁,网络时代在智能化的同时亦需温度,让老人能享受智能生活带来的便利。

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逐渐进入智能生活,淘宝购物,美团外卖,网络购票……成为当下年轻人主要的生活方式,然而部分老人并未熟悉掌握智能生活方式。材料中老人的经历并不是个别,而是互联网生活中很多老人存在的普遍状况。现实生活中,部分老人没读过书,接受新兴事物较慢,智能生活于他们而言如同空中楼阁,很难触及,因此,网络时代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老人的需求。

据数据显示,老年人中有46.39%从未使用过手机支付,他们担心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会上当受骗。因此,新媒体领域应加强对老年人的需求关注,尽快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的APP应用。比如:网购车票应为老人开设绿色通道。与此同时,社会应提供老年人学习网络的机会,免费开设老年人上网培训班,组织社区志愿者帮助老人掌握基本网络技能。只有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他们才会慢慢进入网络时代,享受智能生活的便利。

智能生活无处不在,滴滴打车,网银存款转账,网上交纳水电费,连卖西瓜的农民也使用二维码付款,如果不引导老人进入智能生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诸多不便。过去老人在家里,接受外界信息依靠电视,但是获取资讯不全面也不及时。如果引导他们进入智能生活,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更强,幸福指数也会更高。因此,关注老年人的网络生活,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智能生活的温度。

期待材料中老人的经历不再在现实生活中重演,期待智能生活让老人也成为享受者而不是受害者,只有全民进入智能生活,才能实现互联网的跨时代发展,让我们一起关注老年人的网络生活,携手走进网络新时代。

【学生习作4】

愿生有所栖

科技改变生活。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能跟上时代发展的人们能尽享科技改变生活所带来的便捷,但,总有那么一些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网络时代活的越来越艰难。

春运,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为了缓解春运购票压力,铁道部门也与时俱进推出了12306网络订票,这种订票方式快速便捷,逐渐成为人们购票的主流方式。但有一些不会网络订票的农民工或老人,只能按照最传统的方式——去火车站的售票点排队买票。但排队的速度永远滞后于网络抢票的速度,所以当那位不懂网络订票为何物的老人连跑6趟,还是买不到票后,这位老人崩溃了,他只好跪下了……

这一跪,拷问了无数人的内心:当我们老了,也如同这位老人一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时,是不是也会像这样被时代淘汰,找不到栖息的地方。

是的,这一件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莫过于是让我们知道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要不然我就会被时代淘汰,无处可栖。但人的终身学习能力,肯定会随着身体机能的日渐衰弱而与日俱减,而时代发展的步伐又太快,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必将面临无法与时俱进的困境,那这时,我们该怎么办?

所以,有关部门或企业在推行某项新技术时,也应为这一群体作合理的安排。毕竟,发展科技的初衷,是为了给人类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是让公众享受到更便捷的生活。而那群不会网上订票的农民工或老人就不是“人类”,就不是“公众”吗?他们同样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他们也理应享受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不是让他们在时代中彷徨,无处可栖。

技术可以无意识,但应用技术到生活中,便是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选择,在这种选择中,万不可“一刀切”。所以,铁路部门推出的12306网上订票固然是好的,但也应该考虑到不会网络订票的人的需求,为他们作出合理的安排。如材料中,售票员表示窗口售票只售到7日,要到网上看8日、9日的票,这便是一种不合理的安排,为什么线上与线下不同步呢?而且,现在特意去火车站排队买票的,都是些不会网上订票的老人、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花了更大的成本,却依旧买不到票。这种不公平,铁路部门不应漠视,对于此类人群,应专案专办,设置相应的窗口帮助他们快速购票。

让社会更加温情些吧,让我们在时代潮流中,始终能够有山可靠,有树可栖。生有所栖,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

【学生习作5】

智能化,更须人性化

智能化时代,网上购买火车票已逐步成为人们购票的主流方式。然而,对于不会网购车票的老人来说,只能是多次跑火车站购票,但都购票未果,失望而归。虽说执勤民警提供了多种建议帮助,但老人未予接受,并作出了无奈之下跪之举。对此,我呼吁:智能化的社会,更须人性化的人文关怀。

智能时代,生活智能化,大数据网络时代,集消费、支付为一体,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对于不会智能网络操作的老人来说,智能是一面陌生的,冰冷的墙,只能是束手无策,望之兴叹!

或许,有人会说,身处网络时代,应当与时俱进,改变自我,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对于脑力体力功能逐渐退化的老人这个特殊社会群体来说,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去适应智能化的时代,显得漠然与苍白,而我们需要去做的并非是让老人去学习智能操作,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化的帮助。

比如,铁路部门可为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为老年人设置专门的老人票或是老年人购票窗口;设立现场提供网络操作帮助部门;设置老年人专用的网上购票APP。

凡是能够做到实质性,落到实处的举措,都是一种充满人性化的人文关怀。由老人购票未果下跪一举措中,我们需要深思的是,智能化社会,理应当是一种人性化的社会。

智能化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实现更加人性化。在网络信息欠发达的年代里,人们为了购物,须出远门不惜长途跋涉且购买有限,而现如今,我们只须打开互联网,即可跨地域,跨国界实现自己的购买需求。因此,我们不由地感慨:智能化的社会,可真有人性化。

然而,倘若生活中过分地依赖智能化,我们又不免被智能所驱使,失去本有的趣味。好比网上购物难免会有以次充好的欺瞒现象,且也失去了上街购物的那晚乐趣;虽有网络即可知晓天下新闻,但此不上拥有纸质的阅读更令人印象深刻;手机电话、微信QQ软件,虽能实现无须见面即可畅聊无阻,但总是会缺少一种面对面交谈的真诚之感。

因此,在网络时代的浪潮之下,我们须智能化与人性化共同结合,才能让老人真正体会到智能化的社会并未抛弃他们,也希望我们年轻人的一代,更多地去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提供更多人性化的便利,让智能化的社会充满人性化的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