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袁隆平,我们是否真的会饿肚子?

没有袁隆平,我们是否真的会饿肚子?

就在前几天,袁隆平团队研究培育海水杂交水稻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在0.6%的海水浓度条件下,有一个品种小面积测产达到了平均每亩620公斤。

这项成果如果进入推广阶段,将对中国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面积高达15亿亩的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和滨海地区,其中有2到3亿亩具有改造成农田的潜力。

袁隆平这项研究成果就是要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

如果海水稻成功推广,仅种植一亿亩来算。就按亩产最低产量300公斤计,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水稻。

300亿公斤水稻是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能多养活8000万左右的人口。

这个海水稻项目启动于2016年,在2017年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听说中东很多缺水沙漠国家将引进这项先进的技术。

前几年有一个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说,中国目前最值钱的品牌就是袁隆平,袁隆平三个字就值10亿。

事实也是如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全世界多养活了好几亿人口,以中国为例,袁隆平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就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这还没算上外国引进杂交水稻后的数据。

他不仅仅为中国做了巨大贡献,更为世界创造巨大价值。

中国国宝袁隆平实至名归。

没有袁隆平,我们是否真的会饿肚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多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杂交水稻之父,最近又一次在职称评审上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隆平落选并非偶然。

早在评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袁隆平经历湖南省四次推荐,才艰难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科学院院士评选,袁隆平又一次铩羽而归。袁隆平当选院士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

相比于在水稻研究上的所向披靡,袁隆平在学术职称评审这条路上是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面对网友们对袁隆平落选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中回应,

他个人认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未能当选,只不过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

我认为,一次落选可以说是误会,一个对国家对全世界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袁隆平,竟然多次没有评选为院士,这是对中国院士评选机制的极大讽刺。

让我们先数一数袁隆平同志的荣誉,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联合国颁发的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顶尖国际大奖。

说他是国内顶尖科学家都屈才了,他在世界科学家里也是顶尖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却不能当选我们本国的院士。

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没有袁隆平,我们是否真的会饿肚子?

问题出在哪了呢?

中国的学术制度是行政化的,以前的院士评选,大家为了争名。现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个院士职称背后包含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就让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眼红了,院士这个学术荣誉变成了一种“金字招牌”。很多单位、公司都开始走后门,疏通关系来让自己单位的人成为院士。

这也造成了很多论文造假、学术品质不端、学术造诣不够的人评选为了中国院士。随着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些真正做出重大贡献,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学者们却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和尊重。

袁隆平落选不是个案,曾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李爱珍女士,也不是中国的两院院士。

她先后参加1999、2001、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没有一次成功当选。

这是不是表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水平远远高于美国科学院?

傻子都能看出来,中美两国之间科研水平的明显差距。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就就更惨了,在获得诺奖前,她是有名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几次参评院士,均未当选。

一个三无学者屠呦呦获得了诺奖,不知道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那些“院士”会不会感到羞愧呢?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当选院士受阻的袁隆平,在大洋彼岸全世界最为权威的学术机构,拥有2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高票聘袁隆平为外籍院士。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隆重宣布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实干派科学家没能入选国家两院院士,是中国所有院士的耻辱,一些院士打着各种研究名头,无耻骗取国家经费,动辄几十亿元。造假、学术腐败,令“两院”公信力逐年下降。

中国科学界需要潜心研究学术的人,不需要那些用政治手段上位,为自己谋取暴利的人。这种人于国家于人民百害无一利,眼里只有钱的人,怎么可能做好学术研究呢?

如果没有袁隆平,中国现在可能有1亿人会没有饭吃。他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有一点他错了,袁隆平教授这辈子让某些厚颜无耻的人吃得太饱了。

农夫与蛇,警醒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