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袁隆平,我們是否真的會餓肚子?

沒有袁隆平,我們是否真的會餓肚子?

就在前幾天,袁隆平團隊研究培育海水雜交水稻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在0.6%的海水濃度條件下,有一個品種小面積測產達到了平均每畝620公斤。

這項成果如果進入推廣階段,將對中國產生很深遠的影響。

中國有面積高達15億畝的鹽鹼地,分佈在西北、東北、華北和濱海地區,其中有2到3億畝具有改造成農田的潛力。

袁隆平這項研究成果就是要將這個夢想變為現實。

如果海水稻成功推廣,僅種植一億畝來算。就按畝產最低產量300公斤計,每年將增產300億公斤水稻。

300億公斤水稻是個什麼概念?

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能多養活8000萬左右的人口。

這個海水稻項目啟動於2016年,在2017年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最近聽說中東很多缺水沙漠國家將引進這項先進的技術。

前幾年有一個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說,中國目前最值錢的品牌就是袁隆平,袁隆平三個字就值10億。

事實也是如此。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全世界多養活了好幾億人口,以中國為例,袁隆平僅用佔世界7%的耕地,就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這還沒算上外國引進雜交水稻後的數據。

他不僅僅為中國做了巨大貢獻,更為世界創造巨大價值。

中國國寶袁隆平實至名歸。

沒有袁隆平,我們是否真的會餓肚子?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多次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雜交水稻之父,最近又一次在職稱評審上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落選並非偶然。

早在評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時,袁隆平經歷湖南省四次推薦,才艱難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次科學院院士評選,袁隆平又一次鎩羽而歸。袁隆平當選院士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

相比於在水稻研究上的所向披靡,袁隆平在學術職稱評審這條路上是艱難險阻,困難重重。

面對網友們對袁隆平落選的質疑之聲越來越響,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人民網強國論壇中回應,

他個人認為,袁隆平完全有資格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未能當選,只不過是一個歷史上的誤會。

我認為,一次落選可以說是誤會,一個對國家對全世界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袁隆平,竟然多次沒有評選為院士,這是對中國院士評選機制的極大諷刺。

讓我們先數一數袁隆平同志的榮譽,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聯合國頒發的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頂尖國際大獎。

說他是國內頂尖科學家都屈才了,他在世界科學家裡也是頂尖水平。但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卻不能當選我們本國的院士。

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沒有袁隆平,我們是否真的會餓肚子?

問題出在哪了呢?

中國的學術制度是行政化的,以前的院士評選,大家為了爭名。現在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一個院士職稱背後包含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這就讓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眼紅了,院士這個學術榮譽變成了一種“金字招牌”。很多單位、公司都開始走後門,疏通關係來讓自己單位的人成為院士。

這也造成了很多論文造假、學術品質不端、學術造詣不夠的人評選為了中國院士。隨著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那些真正做出重大貢獻,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的學者們卻得不到應有的榮譽和尊重。

袁隆平落選不是個案,曾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李愛珍女士,也不是中國的兩院院士。

她先後參加1999、2001、2005年的科學院增選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選,沒有一次成功當選。

這是不是表明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水平遠遠高於美國科學院?

傻子都能看出來,中美兩國之間科研水平的明顯差距。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就就更慘了,在獲得諾獎前,她是有名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幾次參評院士,均未當選。

一個三無學者屠呦呦獲得了諾獎,不知道整天坐在辦公室裡那些“院士”會不會感到羞愧呢?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當選院士受阻的袁隆平,在大洋彼岸全世界最為權威的學術機構,擁有20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高票聘袁隆平為外籍院士。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隆重宣佈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髮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實幹派科學家沒能入選國家兩院院士,是中國所有院士的恥辱,一些院士打著各種研究名頭,無恥騙取國家經費,動輒幾十億元。造假、學術腐敗,令“兩院”公信力逐年下降。

中國科學界需要潛心研究學術的人,不需要那些用政治手段上位,為自己謀取暴利的人。這種人於國家於人民百害無一利,眼裡只有錢的人,怎麼可能做好學術研究呢?

如果沒有袁隆平,中國現在可能有1億人會沒有飯吃。他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但是有一點他錯了,袁隆平教授這輩子讓某些厚顏無恥的人吃得太飽了。

農夫與蛇,警醒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